“是的。”
“别的房客躲都来不及,你倒主动要办,怪人。”
胡逸文笑了笑,没说话。罗老头说:“你搬来了,我带你去办。”
下午胡逸文雇了一辆三轮车,将全部的家当一古脑拖到了西门桥。将近黄昏的时候,房子一切布置妥当,他打量着房间,一股温馨而又空荡孤独的感觉盈满全身,令他心头百味杂陈。
第二天他一到办公室,便被社长兼总编陈昶“请”进了总编室。满头银发戴着眼镜的陈昶将逸文叫去狠狠批评了一顿,批评他对一个领导而且是一个女人口喷污语,着实不是一个文化人所为,批评之后还要他给刘文芳道歉。最后他又拍着胡逸文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胡,你年轻有才华,做事踏实,杂志社还是很器重你的,好好干,社里不会亏待你的。”
胡逸文当然说离开杂志社只是气话,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且自己又喜欢的工作,而回到杂志社的上级单位南方文艺出版社又不太可能。所以面对总编的“胡萝卜加大棒”,他也就驴下坡,主动承认了错误,也给刘文芳道了歉,但他的心情并未因之而好转起来。
不过杂志社的人要感谢他的是,他在编辑大厅抱怨单位不提供房子的激动言论“惊动”杂志社“高层”,直接促使了一项事关全体人员切身利益的政策的出台:杂志社决定给所有员工办住房公积金。具体规则跟交养老保险一样按三七比例来交,职工交三,杂志社交七,职工交的“三”按照工资的5%的比例从工资里扣。
大家并未因这个公积金而引起太大的兴奋,很多单位几年前就开始弄了,社里现在提出来,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无论怎样,没房子分了,有公积金总比没有好,要是日后真的要买房子,怎么着也能帮上忙。
胡逸文也是这样想的,但他还是感到郁闷无比。7年前,他从农村考入省城龙阳的师范大学,毕业后通过了市人事局组织的考试,进入南方文艺出版社,成了一名有编制的员工,工作半年后被调到了杂志社。当时陈昶握着他的手深表歉意地说:“社里目前有困难,不能给你解决住房问题,但对人才还是很重视的,社里每个月给你70块钱的住房补助,将来一定给你解决住房问题。”如今3年过去了,他不仅没等来领导许诺的房子,反而是鸡肋式的住房公积金,这好比原先答应给你一个大馅饼的,最后给你的只是馅饼上的一粒芝麻,即便是这粒芝麻,你还得感恩戴德,这如何不叫人郁闷?
秦文夫下班回家之前,照例顺道去了一趟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点收市菜,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能精准地算出买收市菜最好的时间是在傍晚6点到6点半之间,这时候急于收摊回家的菜贩想尽快处理掉没卖完的菜,勿需太繁杂的讨价还价,一块钱就能买下半篮子菜。
秦文夫的家位于离江边不远的八里墩,一个狭小的院子住着七八户人家,这儿原先是船坞修造厂存放建材的仓库。秦文夫回城那一年,他尚未去世的父亲秦老爹和几个工友找到厂领导,软磨硬泡要解决住房问题,秦老爹用他有名的大嗓门在厂领导办公室咋咋呼呼:“我18岁在修造厂干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以前娃娃们小,一家人住一间大通房不觉得逼仄。现在两个儿子比我还高了,还挤在一起咋行?我跟老婆都一年没亲热了!”其他几个工友也跟着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叙说自家的住房难,有的人叙述的窘境远远超过秦家。
厂领导被缠得无可奈何,后来指着工厂家属楼后面的一排仓库说:“现在厂子困难,不可能给大家伙建房分房,那间仓库大大小小房间有十多间,你们要是乐意就拾掇拾掇住进去,要是不乐意就拉倒!”
秦老爹对仓库勘察一番后,第一个表态愿意搬进去,他冷静地对工友们解释:“等厂子给我们分房子,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就算有房子分,也轮不到咱们这些没权没势的普工。”其实他有个没说出口的原因是:他还要恳求厂里给他插队回城的大儿子秦文夫安排工作,他不想给厂里太添麻烦。后来他号召那几个同样住房难的工友出钱出力,将并排的10间大小不一的仓库隔成了7套房,每套房在60平米左右。秦老爹领头有功,得到了面积最大的那一套,两间卧室加一个小客厅达60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