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这里曾经非常热闹
◎张大爷76岁出生在韩家胡同
说到八大胡同的话题,还真是有点儿不知道怎么开口。很多人一提起八大胡同,就觉得那是解放前的"红灯区",这是不对的。其实,八大胡同不单纯是这个意思,也不能简单地跟"红灯区"挂钩。这里是曾经的"风月场所"不假,但除了这些,还要看到好的一面,我想首先大家应该明白这一点。八大胡同凝聚了解放前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着最典型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不要单纯理解成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这是作为现代人应该有的眼光。
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我的儿子、孙子也在这里住过很长时间。可以这么说:从我父亲那辈开始算,我们家在这里已经四辈人了。
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情是我亲眼看到、亲耳听说的,所以对外界的说法,其实很多我都是不能认同的。就说我们家住的这条胡同吧,其实韩家胡同以前叫韩家潭,名字的由来好像是因为这边有一口很深的井,井旁边还有一个亭子,人们按照南方人的叫法管这口井叫做潭,当时很多人家都吃这里的井水。至于为什么叫韩家潭,我猜原来这口井的主人姓韩吧。当年我们在这儿住的时候,夏天还拿一个小罐头瓶打井水喝, 水挺清凉的。解放以后,这边就改成学校了,井也被当成了化粪池。
我年轻的时候,这条胡同非常热闹。据我所知,在这儿住过几个唱戏的。大外廊营胡同南边儿把口那儿原来是个四合院,现在改成大栅栏招待所了,这所宅子过去是唱京剧的迟士功的住宅,现在已经破旧得不成样子。另外,谭凤英的住宅就在大外廊营的北口把边儿的一家,也是一个四合院。现在门洞的形状还能清晰地看出来,只不过现在门已经改了地方,原来的门洞被堵上了,不过,还是能从墙上看出原来门的样子。我知道还有一个唱评剧的,好像是叫什么花的,也在这儿住过。
拐过去这条街,还可以看到一座楼,叫临春楼。解放后里边曾经住过蒋茂山,在二楼住,他曾经给梅兰芳拉过胡琴。"文革"时期把他也弄得够戗,因为他是梅兰芳的琴师,所以也受到了冲击,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搬走的。再往前走一点,还有一个打鼓的,也是跟着梅兰芳的,是叫陈世常吧,早先的门牌应该是9号,现在的门牌估计改成3号了。
韩家胡同,位于大栅栏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陕西巷,西至五道街,其西口与铁树斜街、堂子街、五道街汇合相通。明代此处地势低洼,凉水河一条支流在此积水成潭,故名寒葭潭。清代因内阁学士韩元少在此居住,改称韩家潭。1965年改名韩家胡同。
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在这条胡同里做小买卖,岁数大了就开始在这一带蹬三轮,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各种传说也听了不少。我以前摆摊是在小外廊营靠近韩家潭的胡同口这边,主要卖一些小吃什么的。那时候胡同里非常热闹,尤其是一到下午,整个胡同就开始人来人往,挑担的、卖货的,跟电影当中的那种感觉很像。到我这里买东西的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穿旗袍的,有穿马褂的,也有普通百姓。那时候,我一般早上起来就去进货,赶到中午的时候,就回到卖货的地方,因为下午人比较多,能卖出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