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旅影游踪
7486300000010

第10章 游迹(10)

赵构把这个年号钦赐越州。从此,绍兴代替越州,升格为府。赵构够鬼精灵的,他有他的打算,年号会随他的驾崩而消逝,而地名可永存。果然,31年后,赵构逊位,其养子赵脊继位,年号改为乾道,而绍兴,改路,改府,改市,名字延伸至今。

赵构以绍兴为年号,继续中兴了吗?继续倒是事实,中兴则非但不能中兴,简直是衰弱到极点。

赵构写过一首诗。从"远瞻稽山思夏后之功,俯瞰涛江怀子胥之烈"的题序看,是在杭州写的。全诗主要八句,后三句为"愿同越勾践,焦思先吾身。艰难胜养尊,圣贤有屈伸。高风重君子,属意种蠡臣。"诗写得很一般,是言志之类。最后希望有文种、范蠡这样的大臣辅助自己,振兴赵宋王朝,他把自己比作勾践了。

勾践卧薪尝胆复仇的故事人人皆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千越甲吞吴,报仇雪耻,称霸中原。

勾践兵败赴吴国为人质时,文种责无旁贷地担起了管理国家的重任,范蠡义无反顾地随勾践同赴国难。种蠡均有经天纬地之才,终于辅助勾践灭吴雪耻。

赵构心目中的范蠡是谁呢?秦桧!赵构说:"颐浩治军旅,桧庶务,就像越国文种、范蠡的分工吧!"

分工倒是差不多,吕颐浩为左相,抓军队建设,秦桧为右相,抓行政事务,但秦桧能同范蠡比吗?

公元前490年,勾践归国,对范蠡说:"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你好好谋划吧!范蠡放开手脚治理千疮百的越国,日益强盛,终致消灭了吴国,报仇雪恨。范蠡是中兴名臣,尤其是功成身退的行为,赢得了后世的交口称赞。

秦桧呢?文才倒是不错,要不,怎会考中状元。徽钦二帝被掳时,秦桧是新科状元,随同倒霉皇帝北去。从金太宗的弟弟挞懒写给赵构的书信都要秦桧为其润色看,文字功夫应是不错的。

建炎四年(公元1130),秦桧回到杭州。秦桧说是杀掉金朝的监视人员,夺船逃归的。当时朝中许多大臣觉得可疑:从金都到绍兴,路程三千多里,秦桧携妻带奴仆安然而归,谁都不信。大臣不信没关系,反正赵构信。秦桧带回了钦宗承认赵构皇位的信,这比什么都重要。

赵构继位后,最大的心病是怕钦宗不承认他。若钦宗回来,别说帝位难保,甚至有因僭越而遭杀身之祸。

封建礼法的这一套是够森严的。没有现任皇帝指定而当皇帝的,便是僭越,是要杀头的。现在钦宗承认了,皇位保住了,而且是诏书明示。很好!很好!赵构喜不自禁:"秦桧忠诚过人,又得知二帝、母后消息,朕喜而不能寐,真一佳士矣,余不必问。"

皇帝叫大家不要再追问,谁还敢再问。于是,封秦桧为礼部尚书。按理,鬼精灵的赵构不是不清楚秦桧的来由,而是认为秦桧就是内奸也无妨,利用内奸议和更有利。

赵构要的是议和,坐稳皇位。秦桧成了赵构的"范蠡"。其实秦桧只是善于揣摩、迎合皇帝的心事出谋划策,当赵构的忠实走狗而已。就是没有秦桧,赵构也会起用秦桧式的人物。

秦桧主持了议和的事项。议和,从停息战争上说,通,但秦桧主持下的每次议和,都是不折不扣的屈辱条约,赵家天子愿意,你奈他何?请看绍兴九年(1139)宋金的议和条约:金归还徽宗灵枢,送赵构的生母韦氏回杭州,册封赵构为大宋皇帝;宋对金执臣子礼,每年纳布30万匹,纳银300万两,割让黄河以北的广大土地给金,两国以黄河、大散关为界。

就是这样的屈辱条约,赵构也笑逐颜开,罢朝三天庆贺谈判取得了重大胜利。满朝君臣弹冠相庆:化干戈为玉帛,干!过太平日子,干!为帝位永固,干!杯觥交错,醉眼朦胧。

在这热闹的当儿,耿直的岳飞上疏:"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能,相国谋国不忠,恐贻祸后世。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喜,应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应论功行赏,贻笑敌人。"

岳飞确是知己知彼的军事家,深知和议只能饮鸩止渴。就当时的情况而论,金国犹如英姿勃发的伟丈夫,南宋就像病人膏肓的弱妇人。

之所以敢藐视"夷狄"金国,不是别的,是文化。南宋自认为礼仪之邦,文化至善尽臻,洋洋大观。而卑视金国文化草刨、粗犷野蛮、格格不入。其实,一种文化到了只是摆弄门面,花拳绣腿,其功能已淡化为花瓶了。南宋的文化,浸润在湖光山色中,成了挤眉弄眼、暗递秋波的信号。而金国文化草创呈新貌,野蛮逞雄健,本质是刚烈的。犹如金兀术,他从不跟你舞文弄墨,评理辩论,而是用战斗来说话。历史上,李白草书吓退蛮使,柳永填词引发完颜亮投鞭断流的杜撰,无疑夸大了文化的功能。倘能如此,书画绝佳的宋徽宗赵估何不画卷挽弓搭箭的壮军图吓退敌军,何不写幅瘦金字吓退金兵。

金兀术完全不怕岳飞"壮志饥餐俘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词。在岳飞的饮血餐肉的恫吓下,大举进攻南宋。最后还得岳飞的武力方能挡住金兀术的进攻,以武力击退金兀术。

提到金兀术,我们脑际马上浮现出一个青面獠牙的番将形象。金兀术是女真语,汉名叫完颜宗弼,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十六个儿子的第四子,俗称四太子。金兀术统兵攻南宋,如人无人之境,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只是后来遇到了岳飞,才碰到了对手。一个金国的太子,自当统帅,运筹帷幄,行兵布阵,挥舞狼牙棒,冲锋陷阵。试问,南宋哪个皇子有此能耐。赵构乃宋徽宗之子,封康王,称天下兵马大元帅,该够"太子"格吧!可从史书或传说中,你见过他持什么兵器战斗吗?没有,压根儿就没有,只看到他在逃跑。

岳飞针砭时弊,一针见血。但这疏刺痛了赵构,得罪了秦桧,为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岳飞以一个正直军事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局势的危险,倘赵构听得了这铮言,便没有和约签后的第二年金国的又一次大举入侵。

一切都为岳飞不幸言中。赵构老羞成怒:你岳飞聪明,料事如神,朕不听忠言,自食恶果?是吗?反正皇帝是朕当,有权让你聪明不下去。

这是变态心理作祟,游戏政治、恬嬉军事的赵构。但为了挡住汹汹的金兵,赵构不得不起用岳飞阻挡金兵。岳飞把金兀术打得溃不成军。金国视金兀术为军事奇才,特别是金兀术临死留下的若金国不能取胜,就放回钦宗,以正统对抗非正统的赵构,内耗后再用兵的遗嘱,够狠毒的。金兀术是金国的英雄,岳飞是中原的英雄,英雄对英雄的较量才演出壮烈的活剧。枪棒撞击,火花闪烁,马鸣炮轰,震天撼地,这才是英雄们施展身手的舞台。

岳飞确是旷世军事奇才,从一个敢死队员成长为一个方面军统帅。他作战方法灵活机动,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一生经历大小战斗126次,无一败绩,是历史上罕见的常胜将军。以战求和才平等,以议求和多屈辱。而赵构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没有战胜的和议,只能说是投降。

岳飞主战,矢志不移。赵构主和,始终如一。本来,议和与主战只是战争的策略。议和不一定就是卖国,主战不一定就是爱国。例如朱熹就曾主张过议和,而后来的童贯却极力主战,且自当统帅,与元军对招,以失败告终。历史已作出结论,朱熹是爱国者,童贯是卖国贼。

问题的关键是:在军事上完全能够稳操胜券的前提下,提出议和,而且议和条件是屈辱条约,这就令人费解了。

其实也不费解,赵构念念不忘皇位,不择手段保皇位。绍兴六年(公元1149),跟岳飞过招的金国元帅金兀术连遭败绩,退守汴京(今开封)。岳飞大起兵马,进驻朱仙镇。离汴京只有40里之遥。岳飞上奏赵构,速调兵马会师,直捣黄龙府。

岳飞一面策反,一面练兵,敌我形势,急转直下。一向如人无人之境的金兵,屡遭败绩,一蹶不振。金兀术传檄河北,调集兵马,无人应命。见大势已去,金兀术审时度势,准备弃城逃跑。连金兀术一向倚重的将军韩常,也派人联络岳飞,率部依附。金军的统制、统领、偏将,都认为金国气数已尽,暗中联系投顺。更有龙虎大王以下将官、千户,竟秘密接受岳飞暗中送来的飞旗榜,准备岳飞大军到时悬挂迎降。中原大地,人们纷纷响应岳飞,箪食壶浆,饷迎岳家军,到处悬挂岳家大旗。

当时的形势,金军官兵分化瓦解,众叛亲离。中原民众,同仇敌忾,齐心御侮。岳家军队,厉兵秣马,摩拳擦掌。战争一触即发,金国危若累卵。

岳飞分析了敌我形势,豪迈地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畅饮。"这一夜,赵构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眼前老是飘扬着岳字大旗,胜利确实是十拿九稳的。但直捣黄龙之后,迎回二帝,朕往哪里摆?岳飞可否趁此称帝,凭岳飞的军事能耐,朝中无人能敌。想到这点,赵构出了一身冷汗,披衣而起,星夜召见秦桧。月黑风高,萤火点点,一场阴谋在策划之中。

诏书份量不足.怕岳飞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搪塞。对,用金牌!这牌写着金字,朝廷只有在特别危急时才使用。见到金牌,任何将领都得绝对顺从,否则就是叛国,图谋不轨。

一天内,连下十二道金牌。本来一道金牌就够份量的了,赵构怕不妥,连连催发。驿马飞速而去,马蹄得得,十万火急。

十二道金牌,亏赵构想得出此法。赵构杀岳飞的决心已在十二道金牌中定下。

岳飞见到如此多的金牌,已预感到死期将到,流泪班师,终于被杀于风波亭。

赵构露出了阴笑,皇位保住了。秦桧露出了奸笑,相位保住了。这些,能说秦桧是杀岳飞的元凶大奸吗?这里,我绝对没有为秦桧平反的意思,只是说,杀岳飞的元凶,就是赵构,秦桧是帮凶。

连赵构都承认了:"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能赞朕而已。"不打自招,倒也坦白。

在宋一代,没人敢说赵构是杀岳飞的刽子手。元代入主中原,懒得去说这些。没有赵构杀岳飞,他们能挟着大漠的雄风入主中原吗?到了明代,有个文人站出来说话了,他叫文徵明,写了一首《满江红》: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何能,逢其欲。

特别是最后一句:区区一个秦桧,有何能耐,只是迎合赵构罢了。拨开历史迷雾,还秦桧帮凶面目。到了清代,多少有点含糊了。郑板桥诗:

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酬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赵构在歌舞升平,行尸走肉。秦桧下发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秦桧有这样的能耐吗?又是秦桧元凶论。还是博学的毛泽东评论精当:"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赵构杀岳飞,自毁长城,是杀岳飞的刽子手。

岳飞死后,南宋再也没有一个能抵抗金元的将领了。

三王古庙

天气阴冷,寒风凛冽。冬至刚过,我们几个文友相邀,同到龙湖采风。龙湖有座三王庙,就在护堤路边,知名度颇高的。是吗?踏进三王庙,感觉并非概念中的庙。说是庙,其实是在围墙上搭上竹篷、三色布,简陋得可以。好在庙前栽花种草,绿意盎然。人称历史通的导游黄伯说,花草是他栽种的,一绿遮百陋,以绿表诚心,倒也是。

哪三王?呵,原来是北宋贬潮州当通判的陈尧佐及兄陈尧叟、弟陈尧咨三人。不错,同胞三兄弟,陈尧佐、陈尧叟都当过宰相,陈尧咨当过节度使。三人都苦学成才,科举及第。陈尧叟、陈尧咨状元夺魁,陈尧佐进士授职。但三兄弟生前并未封过王,死后也只谥为"公",哪来的三王?史称三尧,称三公也说得过去,何以称三王,许是科举之王吧!

北宋是文化辉煌的时代。三尧及第的50年后,中国科举上再次出现了奇迹,时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同时进入殿试,中了进士,主考官正是为三尧写墓碑的文坛魁首欧阳修。大本事是议和。宋孝宗赵奋继位之后,为岳飞平反昭雪,表示对抗金的肯定,并出兵北伐,但所用非才,一败涂地,不得已,重开议和之路。

宋光宗赵悖以怕老婆出名,河东狮吼,光宗颤抖不已。怕老婆更怕强敌,40多岁登基,不会理朝政,一任皇后李凤娘左右,又是议和了事。

宋宁宗赵扩否定了秦桧,但金人一表示不同意,又恢复过来。只要金人不打过来,要多少地、多少钱尽管来拿。三十六计,和为上策。

宋理宗赵昀在位40年,重用奸臣贾士道,此时金国已灭,蒙古兴起,议和对手是蒙军,条件更苛刻。

宋度宗赵基更是昏庸无能,纵欲享乐,醉生梦死。元军南下,此时要议和,蒙军不许。蒙军渡过长江,直薄扬州,杭州危在旦夕。正值壮年的度宗,35岁便惊吓而死。

宋恭宗赵蒸4岁登基,谢太后垂帘听政。蒙军进入杭州,立马观潮钱塘江。恭宗、谢太后和度宗的父母,又被蒙军俘虏北去。本来南宋就此灭亡,但有两个小皇帝赵星和赵呙逃窜了4年,仍打着宋字旗号。这4年,也算是赵宋国祚未灭。

南宋九帝152年,都在议和中苟延残喘,直到寿终正寝。端详跪着的秦桧夫妇,似觉少了什么?哦,少了赵构。铸一赵构像,替换王氏像,有何不可?有没有皇帝跪臣子?有!赵构的裔孙宋度宗赵裢是奸臣贾似道拥立的,度宗不敢直呼其名,称贾为师臣、周公。贾似道每以辞职要挟,度宗每以跪拜挽留。宋度宗可以跪奸臣,宋高宗不可以跪忠良吗?

离开岳坟,我释然。人们要否铸一赵构像跪岳飞,悉听尊便,但在我的心中,已铸下了这一形象。

仁宗皇帝喜不自禁,对曹皇后说,今天得了同胞兄弟两个奇才。可惜我老了,来不及使用,那将是两个很得力的宰相啊!

可惜苏轼兄弟这两位未来的宰相,却因苏轼的"乌台诗案"而卷进政治漩涡,成不了宰相,只成为大文学家。时运不济,天才在官场上陨落:尽历坎坷,天才在文坛上崛起。苏氏兄弟,比起三尧,文名胜过,而官职不及。

苏氏兄弟,连同其父苏洵,文学史上称"三苏"。尤其是苏轼堪称豪放派一代宗师。人们对三苏耳熟能详,对三尧则只是一知半解。但龙湖人了解三尧,称为三王。

反正约定俗成,老百姓叫惯了,入乡随俗,也称三王。面对塑得神似的三尧,我猜想:三尧中只有陈尧佐在潮州当过通判,何以襟兄带弟,同享人间香火?是对清官的崇拜,不,同朝的包拯更出名!是对陈氏显赫的炫耀,也不对,奉者不仅是陈氏。呵,对了,是对文化的弘扬。文化,总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每一模式的出现,都是一个鲜活的文化载体。

奉三尧为神明,其意无非在启迪为人父母者,要教子有方;倡导为人子的,要苦学成才。在烟雾缭绕中,人们跪了下去。心里的文化情结,在潜移默化中,渲泄了,升华了。站起来,拂掸去膝盖上的灰尘,若有所思,心有所动,移步回家,闭门课子,学三尧。

学什么?当然是学苦学成才,尤其要学三尧中的陈尧佐,及第不如兄弟,但政绩远比兄弟强。

陈尧佐在潮州声名显赫,家喻户晓。是三尧中最先人仕者,政绩、德行优胜于兄弟。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陈尧佐遭贬潮州,因何被贬?大文豪欧阳修说他"以言事切直"。言什么事,梗直到怎么样,没有展开。许是日后圣君仍重用陈尧佐,"为圣君讳耳",就省略了吧。但这五个字,也就道出了陈尧佐刚直不阿,犯颜直谏的性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