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能有此评价,也就足了。陈尧佐的人格,为后世所称道。他是四川阆中人,25岁中进士,在开封当官,言事得罪了皇帝,被贬为潮州通判。史载:"潮州去京7000里,民俗鄙陋"。陈尧佐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到潮后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承前启后,兴学育才。唐代韩愈贬潮后,在潮州兴学育才,传播儒家思想。中原文化在潮州生根、开花、结果。陈尧佐对韩学推波助澜,发扬光大,"选潮民秀者劝以学"。潮州勤学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在先哲们的熏陶下形成的,陈尧佐继往开来,功不可没。
戮鳄为民除害。韩愈祭鳄,名噪一时。陈尧佐戮鳄,除恶务尽。恶溪之水,长流不息。恶鳄逞凶,少年遭殃。史载陈尧佐到潮后,得知有-16岁张姓少年,被鳄鱼拖下水中,吞食而逝,血漂恶溪,惨不忍睹,决意捕鳄。门下劝阻:学韩愈,写祭文,驱鳄出境。陈尧佐说,自己威德难比韩愈,文章更逊韩愈,祭不动鳄鱼,还是捕鳄吧。陈尧佐派县令和郡吏带人,驾船下溪捕鳄。风急浪险,鳄鱼凶猛,几次网住了,都破网而逃。陈尧佐苦思良策。有渔夫献计,以柔韧的头发织绳,用绳结网。鳄鱼落网,徒自挣扎,被抬到街上。陈尧佐写了《戮鳄鱼文》,当众宣读,历数鳄鱼罪状,戮死示众。
陈尧佐的《戮鳄鱼文》,是对鳄鱼的判决书,也是对邪恶的死刑状,写得酣畅淋漓,疾恶如仇,写得气壮河山,义无反顾,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正气凛然。《戮鳄文》和《祭鳄文》,差别只在"戮"和"祭"上:戮,杀气腾腾,斩草除根;祭,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形式不同,效果有异:祭毕,恶鳄仍会随踵而至;戮后,恶鳄自此销声匿迹。韩愈祭鳄,是用鞭炮吓跑鳄鱼;尧佐戮鳄,是用真刀刺杀鳄鱼。陈尧佐尊崇韩愈,用另一种方式说话,人们理解他。
尊韩,肇始者为陈尧佐。到潮州后,陈尧佐对韩愈在潮州兴学育才推崇备至,创建了韩吏部祠。现在笔架山的韩祠,就是在此基础上迁徙日臻完美的。
赞潮是陈尧佐对潮州的推崇。陈尧佐诗:"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海滨邹鲁",成了潮州文化之邦的代称。
欧阳修亲撰的《陈公神运碑并序》中,把陈尧佐与韩愈相提并论:"潮人日:吾潮三百年而得二公,幸矣。"称赞陈尧佐"其仁足以庇民,智足以利物,忠足于事上,诚足以信于人。"一个人具有仁智忠信,真楷模也,难怪龙湖人要为他立庙祭祀。
当然,陈尧佐的德政,不仅在潮州。在潮州的德政,只是他官宦生涯中的一朵小浪花。史载,他知寿州,灾荒自捐俸禄,救活数万难民;知浙东,创制竹笼装石,修复钱塘江,造福后代;知滑州,黄河溃央,筑"陈公堤",尤如苏堤永载史册;知并州,植万柳护堤,降服水患;河东河北,开山辟路,便民交通""可以说,陈尧佐任过职的地方,都有他造福人民的记载。至于『巳颜直谏皇帝,严厉整肃开封治安,主动让贤引退,为官节俭清廉,都记之以史,饮誉以世。尤其是工诗善文,更为当代和后代所称道。有自宋以降,不试就为皇帝起草文书的,只有杨亿和陈尧佐两人,足见其文化功底。但陈尧佐是在潮州当通判的。足迹可否到过龙湖?黄伯说,潮属的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庙,是吗?我只知陈尧佐配祀在韩祠。孤陋募闻,潮州别的地方也有三王庙吗?陈尧佐的兄长陈尧叟28岁中状元,累官至宰相。弟陈尧咨30岁也中状元,累官至节度使。两状元配陈尧佐,倒也实至名归,三兄弟都怀瑾握瑜,怀金垂紫,但述著丰者为陈尧佐,次为陈尧叟,陈尧咨不如二兄长,状元不如进士吗?也是,也不是。说它是,为两状元述著均不如进士;说它不是,按述著丰寡比高低,则以偏概全。三尧"状元、科举之极选,宰相、人臣之极品"。当时,"史官记之,时人诵之","天下皆以陈公教子为法",影响很大。元代剧作家关汉卿,据史撰成《状元堂陈母教子》正剧,搬上舞,颂扬陈母教子有方,三兄弟出将人相,同朝为官辅朝廷的德政。龙湖人供奉三尧,称为三王,可否在倡导教子有方,儿女苦学成才?我想,应该是吧!
步出三王庙,绕龙湖寨走了三条街数十间古居,最后在龙湖书院止步。又是一次文化洗礼,文化启迪。可以说,破旧的古居,几乎都有读书成才的史实。断墙残垣间,透出蔚然成风的读书韵味。芳草绿蕉中,印着举步维艰的攻书辛酸。寻常巷陌,升腾起昂扬正气。"戈的猜想没有错!厚实啊,龙湖的文化底蕴!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这对韩愈是挫折,对潮州则是幸事。韩愈开潮学,潮州成"海滨邹鲁"。韩愈的笔,气势雄健,力扫六朝以来的骈偶糜风,提倡散体,发起古文运动。韩愈笔下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其散文列为"唐宋八大家"首,声名远播。潮人承韩愈文气,习文成风,人才辈出。
韩愈在潮州任刺史的八个月间,常登临笔架山,相传植橡木一株,日久天长,橡木高耸直立。后来,潮人为了纪念对潮州文化拓展颇有建树的韩愈,把韩祠迁到笔架山。如椽大笔的橡木,就在祠前,成为潮人向往之树。
韩愈的文气,鼓舞着潮州人求学的信心。橡木开花与否,成了登科及第的预卜。当时,潮人趁橡木开花,虔诚礼拜,日夜攻书,指望得中。《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足见"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是有的。这简朴的道理并不令人费解。学如穿井,全凭努力。不是吗?橡木开花,潮人寄望极大,人勤业精,中举者多;橡木不开花,潮人情绪低沉,无心向学,自然名落孙山。韩祠橡木成为潮州八景之一,除其景致清幽外,更蕴含着潮州文化昂扬的基调。
自从笔架山有了"笔名",笔味就长盛不衰,世代相袭。
1897年,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到笔架山办韩山书院,自任山长,笔架山办学肇始。丘逢甲潜心培养人材,立志"要从橡木凋零后,留取清荫变讲堂"。他以培养"笔手"来济世扶危。"粤桂革命志士,多出其门"。他"笔耕"的成果和影响,已载在革命史册。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解放后,笔架山为人民挥动支支彩笔,写出页页新篇。成千上万饱蘸浓墨的人民教师,从笔架山走了出来,奔赴祖国各地,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
改革开放的今天,笔架山上,彩笔挥动。年轻的一代,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节拍.登上了笔架山。
笔架山麓的师院,是潮州的最高学府,面貌焕燃一新。数千莘莘学子,挥笔攻关。教育战线上的新兵,正在为新世纪谱写动人的乐章。
而今,笔架山麓的韩祠,已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文公祠景区配套齐备,更臻完美。
一到广场,便见巨石雕刻翻开的大书,上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韩愈《进学解》的名句,这"学业精通在于勤"。
笔架新姿
天造地设,笔架山可谓奇妙。山名、地形,真够笔味:三峰起伏似笔架,高树挺拔如彩笔,韩水长流胜墨池。而依山傍水的韩山师院,更为笔架山赋予了新的含义;扩建后的韩祠,也延伸了笔架山"笔"的内涵。
历史绵延,"笔味"益隆。笔架山,同"笔"结下了不解之缘。
夜祭五国城
黑龙江省的依兰县,从地图上看,活像一个布袋:东靠倭肯河,西邻牡丹江,松花江北面一截,成了袋底。只有南面敞开,成为布袋口。
这张开的布袋口,正好装进一个南来的北宋皇朝,装进徽钦二帝。
800多年前,偏僻荒凉的依兰布袋,像《西游记》中弥勒佛的白布褡包神袋般厉害,把威威赫赫、立国167年的北宋王朝装了进去。自此,北宋的徽宗和钦宗二位亡国之君,在五国城坐井观天,过着生不如死的囚禁生活。
五国城在哪里?五国城就在依兰。五国城是辽金代五国部落之一,因在五国部的最西面,又是五国部会盟之城,故称五国头城,简称五国城。奋,学业的荒废在于贪玩。"警句是经验之谈,使人未进韩祠先读韩文,饶有笔味。
踏上磴道,迎面耸立的是胡耀邦手书的:"韩文公祠"牌坊,笔劲雄浑。坊后甬道南侧是新辟建的百米碑廊,集全国政要及名家手笔,隶篆草宋,各具特色。由祠道登51级石阶,便是韩文公祠主体,祠内悬挂着刘海粟"百世师",林若重书的"三起南云",许涤新重书的"尊贤有祠",饶宗颐的"北山泰斗"以及周培源"百代文宗"等牌匾,均为大手笔。祠内环壁保存历代碑刻40多面。有:"功不在禹下"、"传道启文"等,记叙韩文公祠的变迁和韩愈治潮业绩,笔调古朴苍劲。
韩祠后面辟建侍郎阁兼作韩愈纪念馆,展示韩愈的生平及刺潮的业绩。站在侍郎阁,凭栏远眺,对面韩江沿岸已辟为滨江文化长廊,新美如画。木棉花开红灿烂,芳草如茵绿江滨。修旧如旧,古城沿江石路上,三五成群的学生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金山银山尽收眼底,金山中学,高级中学,是大学生的摇篮,都同笔结缘。
站在笔架山麓,凭吊,一生坎坷的大文学家韩愈,感悟韩愈"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解惑"的笔力,正代代延伸,滋润潮人。潮人"再穷不能穷读书"的信念,感人殊深,造就了多少人才。而莘莘学子的奋力拼搏,也许正是韩愈勤奋向学的启示。也许此刻准老师的老师,正在讲解《进学解》呢!
笔架山,笔阵雄壮;山麓韩祠,更呈新姿。别小看依兰这个布袋,它可以装进一个北宋王朝,也可孕育出推翻明代的清朝--清六世祖猛哥铁木儿就出生在这里。它又如弥勒佛的布袋,放出来的是吉祥,收进去的是苦难。北宋二帝含恨包羞病死依兰:清朝先祖龙兴依兰。衰亡和兴起,历史在依兰巧合。依兰的名字,凸现在中国的大地上,镌刻在历史中。缘于依兰的名气,从俄罗斯返哈尔滨的当天下午,我们即驱车前往五国城。到依兰已是晚上8时多,万家灯火,辉映如同白昼。沿依兰县城杨柳成荫的道口北行2里许,路左侧,有一小亭,亭中立一石碑,书"五国城遗址"5字。西行数步,即踏人800多年前的辽金国土,北宋徽钦二帝的囚禁地。
许是城郊的缘故,五国城遗址灯光幽暗。10月的天气,这里已是北风呼啸,飞沙走石了。蓦见一座黑黯黯的小土山,让司机打开车灯,依稀辨出轮廓:荒草瑟瑟摇曳,乱石黯然失色。据说,宋徽宗赵估经常爬上这座小土山,登高南望。虽然小土山低矮,望不到遥远的旧都开封,望不到新皇城杭州。但他思念不断。他想什么,无人知晓。也许想到贵为天子,沦为囚徒的天渊之别;也许想到宠信奸臣,排斥忠良的惨痛教训;也许什么也没有也许,只是登高晒晒太阳,排遣心中的抑郁而已。面对怪石和衰草,我敢肯定:赵佶可以什么都不想,但不会不想到同是山的人造景观艮岳,这是他的得意大手笔,也是他败亡的自掘墓。
何以为据?这可以从他存留的诗词中窥见:赵佶念念不忘山。词有《醉花荫》"家山何处",诗有《思断肠》"家山回首三千里"。
赵估怀念的家山,当然是旧都开封。开封四周无山,一马平川,无遮无挡。赵佶造艮岳后,才有了人造山。家无非是开封的琼楼玉宇、如云美女;山应是艮岳的人间仙境、北方江南。
赵估登基后,想到自己这个皇位是因其兄宋哲宗无子才轮上自己的。若自己无子,岂不位传别人。茅山道士刘混康向他献计,京城东北角太低,碍了龙脉。若垫高,当有多子之福。自称为"道君皇帝"的赵估一听,正中下怀,决意垫高东北角。
赵估是个大玩家,要垫高,岂能只垫沙土。沙土是要的,用来栽花种草。要垫,索性建一大型假山,既高又美。按八卦方位,东北角为艮位,就叫艮岳。
苏杭如天堂,就在苏杭取料。太湖石水灵灵、硬扎扎,七窍玲珑,亦岭亦峰,天下闻名;苏州园绿油油、苍郁郁,奇花异草,千姿百态,举世无双。为此,赵估专门成立了办事机构:应奉局。
圣旨一下,皇差们狐假虎威。一时间,苏杭地动山摇,鸡飞狗跳。石取自然界的山中水底,卉拿园林里的奇花异草,连老百姓家里的珍奇古玩,一并取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要的,自是皇恩浩荡。多少人流离失所,苏杭地民愤沸腾。皇帝要造山,各州府的马屁精们唯恐失去效忠的机会,竞相搜罗,赶紧奉献。举国上下,争功邀宠。
花团锦簇的太湖石,十船编一纲,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石纲"。古运河上,舳舻连贯,千航竞发。有块太湖石"广高数丈","载以大舟,搀于千夫,数月至东京"。千多个纤夫,弯背挽纤,血顺着纤绳流,滴在纤道上,成了血路。古运河两岸衣不蔽体、面黄肌瘦的农民,以为皇家运石修堤,在溃决的沼泥里直起身子,沾满污泥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微笑。见花石纲剪河而过,失望的农民长叹一声,锄柄堵在肚了上纳闷:不修溃堤,运那么多石干什么?
赵佶用几百条性命,十多万人的辛劳,举国的财物,以毁桥、拆闸、破房、开城墙的代价,运来一块"昭功敷庆神运石"。
终于,垒石成山,疏泉为湖,配套殿阁亭台,栽上奇花异草。有小桥流水,也有飞流湍瀑。历时6年,艮岳出现了。
平地耸高山,艮岳方圆十多里,主峰高达百多米。气概非凡,空前绝后。
赵佶整天携着美女游艮岳,流连忘返。朝中政务让大奸贼蔡京协理,军中事儿让大太监童贯指挥。
艮岳建成,赵佶的嫔妃们真的接二连三地生育子女,到被金国掳去止,赵佶有了31个皇子,35个公主,总共65个子女。查遍中国帝王,无人匹敌。
皇子个个封王。可惜,除长子赵桓刚登基被抓、九子康王赵构成漏网之鱼外,全被金国掳进五国城。皇子们不是病死就是被杀,公主们都成了金国将领的"战利品"。
艮岳竣工了,子女成群了,北宋的气数也尽了。北宋是风流天子赵估玩完的!
公元1100年,宋哲宗赵煦病逝无子,皇位在两个弟弟赵佶和赵似中产生。太后倾向于赵估,宰相章悖提异议:赵佶轻佻。但最后还是太后说了算。
轻佻是什么意思?轻佻就是不沉着,不稳重。轻佻指感情用事,率性而为。轻佻有轻易表态,我行我素的意思。当然,轻佻,也包含着对艺术的过分痴迷和执着,重艺术而轻政治。
说赵佶轻佻,肯定从治国才能方面说的。对艺术,赵估不仅不轻佻,还相当稳妥呢。
据说,艮岳落成时,赵估请来了一批天下一流的大画家比试绘画。他对一少年画家画的"斜枝丹秀图"赞不绝口。群臣不解。赵估说,画月季最难。月季花的花蕊和花叶一年四季,早晚不同。这丹青少年画的月季,是春季上午时刻月季之花。群臣问少年,分毫不差。
精妙绝伦的品评,观察入微的见识,虽千古画师,难以比矣!我见过他画的《鸦柳图》,几可乱真的疏柳枝上,三只乌鸦栩栩如生,动静相宜,确是千古精品。而世人赞叹不已的瘦金体,把《中秋月》同《草书千字文》比,我觉得瘦金体不如草书好。草书千字文龙飞凤舞,飘逸俊秀,百看不厌。瘦金体有刻意求工,柔弱呆板之嫌。
赵佶很有天赋,又最低能;很睿智,又最愚昧;很果敢,又最懦弱;很安妥,又最轻浮。前者指艺术,后者指治国。他是个奇特的两面人,他拥有一切,又失去了所有;他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却又落人人间地狱;他南面称皇上,却又北面当臣虏。他痴迷艺术而招致亡国。北宋之败,并非败在强敌的包围之中,而是败在赵佶风花雪月之中,败在艮岳的劳民伤财之中,败在装神弄鬼之中。一个皇帝不理朝政,放手让历史证明为奸邪小人的蔡京童贯去治,能治出个什么结果?
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正在艮岳游山玩水的赵佶,吓昏过去,醒后传位太子赵桓。史称宋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