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旅影游踪
7486300000012

第12章 游迹(12)

赵佶想摆脱亡国之君的臭名,移祸其子。亏他想得此绝招,太平时,肆无忌惮享受,危难到,把烂摊子推给儿子。但历史还是把他列为亡国的罪魁祸首。

公元1127年,金兵两路大军围攻开封城。艮岳的砖石,成了军民手中抵抗的武器。危急之际,宋钦宗赵桓从禁军中得一叫郭京的"神入",大喜过望。郭京称能施六甲法,能组六甲正兵,六丁力人,北斗神兵,只要用7777人,就能击退金兵,擒其主帅。

登基不久的赵桓居然深信不疑,立即封郭京为成忠郎,让郭京招募神兵。郭京按时日八字招兵,凑足7777人,号称"神兵"。

郭京选定良辰吉日出战,神兵刚出城门,就被金兵两路夹攻。"神兵"慌了神,六神无主,被金兵刀切斧砍,死伤大半。

郭京见状,说声"我得自己去作法",大开城门,带着神兵逃跑了,金兵趁势拥人开封。

金国一手提着弯马刀恐吓皇帝,一手拿着橄榄枝麻痹皇帝,从容地押着徽钦二帝及王子王孙,逶迤北上。

车辚辚,马萧萧。历史上悲怆的一幕出现了:金国押着一个北宋,驱向天寒地冻的黄龙府。皇后、嫔妃坐牛车,皇帝骑马,亲王、驸马步行,辗转来到五国城。

依兰张开布袋口,一个不留地把北宋装进来。

当时的依兰,是个地广不足三里,房舍仅有数十间的边陲小城,但他容纳起一个北宋来,还绰绰有余呢。

赵佶爬过眼前这座小土山,那囚禁他的古井定在不远处。同行提议我找一找古井。我说不用找,找不到的。

"坐井观天"只是个比喻,赵估们不可能真的住在古井里。赵估父子1127年亡国,2年后到了五国城,5年后含悲饮恨病亡五国城,死时54岁。

试想,数九寒天,大雪纷飞,零下40度的五国城,别说在井里呆上5年,呆上5天都会冻死的。何以为证?有,赵估的《思断肠》就是明证。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影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望断天南无雁归。

据考证,这首诗就在这五国城写的。"扉"是柴门,古井不会有门吧!那赵佶究竟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地窖里!应与现在东北冬天贮存蔬菜的菜窖类似。赵佶的死讯传到燕山府,兵部侍郎司马濮朝夕痛哭,撰文遥祭。挽联有"魂消雪窖"句,祭文有"改馆近馈于土牢"语。"雪窖"、"土牢"应是地窖。

赵估在五国城,受尽了侮辱,文化人格受到严重的扭曲。要反抗,徒自找死,只能是逆来顺受,奴颜媚膝地苟且偷生。遇上天气好,一个人颤颤抖抖爬上小土山,遥望南天,悔恨交加:当皇帝时一味贪欢,玩物丧志,玩掉了一个国家。如今沦为臣虏,百般凌辱,不敢吭一声,从九重天跌入寒地狱,咎由自取。不肖之子赵构偏安杭州,自顾逍遥,不念父兄受苦受难。生有65个子女,病的病死,杀的杀完。金枝玉叶的公主,眼见一个个长大,含苞待放,楚楚动人,身归何处?

1136年6月,金太宗诏令赵佶的6个女儿给与金室子弟为小老婆。赵估忍气吞声,以臣子的口气写了谢恩表:"臣佶奉宣命,召臣女6人赐内族为妇,具表称谢。"连漂亮的瘦金体都写得走了样,他是跪着写的啊!写惯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日,钦此"的至高无上皇帝,现在沦落得称臣了。公主被敌国掳为小老婆,还要上表谢恩。写表时,赵佶是什么心态,只有他自己清楚。但按理推论,他是打断牙齿含血吞。不情愿又无奈何,说感谢是骗人的鬼话。

历史就这样严酷:你有艺术的天赋,就去搞艺术好了,何苦要抢个皇帝当当。当不好了,自己身陷五国城,还殃及老百姓遭罪。出尽了奇丑大乖,成了千古悲剧式人物。

起风了,小土山上,枯草摇曳,瑟瑟作响;树影拂山,乱石狰狞。还是驱车回哈尔滨吧!就是不许叫皇宫,规定只准叫帝宫。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始,凡皇帝住的宫殿,都叫皇宫,唯溥仪皇帝例外。

这一叫法,打上了溥仪傀儡皇帝的烙印。虽然现在仍有人叫它皇宫,那是通俗的称呼,当时是不能这样叫的。

踏进伪帝宫,感觉毫无皇家气派可言,说它是豪宅还差不多。主体建筑有勤民、同德、缉熙三座楼,都是二层楼。三幢楼像三个圈,圈圈相扣,高墙环护,各楼形状不同,风格各异,中外占今混建,宽窄高低并存,有点不伦不类。

沈阳旧官的面积只有北京旧宫的十二分之一。伪帝宫别说比北京旧宫,就是比沈阳故宫,也是小巫见大巫。

这也难怪,伪帝宫是在吉黑榷运局的基础上扩建的。,榷运局相当于现在的盐务局吧。把一个单位的办公改建为皇宫,临时凑合的意味可想而知。建筑文化韵味极难品评。

尽管不像帝宫,但我觉得各楼名字却起得甚为高雅。比北京旧宫有过而无不及,文化味很浓,都是溥仪亲自起的。

我边走边想楼名的出实。办公楼叫"勤民楼",定是来自"勤政爱民"祖训;办公室称"健行斋",应是《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首句了;"同德楼",即取于《书·泰誓》"同心同德"语吧。

进入内庭,迎面便是"缉熙楼",取《诗经·大雅》"于缉熙敬止"句。溥仪定名也颇费斟酌的。楼名室称,《诗经》、《易经》,再兼祖训,义明号雅。可见,他真把这里当皇宫了,才会挖空心思定名。一个皇帝,胸无治国方略,手无一兵一卒,靠着日本关东军的真枪实弹,靠着几个居心叵测的遗老遗少来当皇帝,能叫皇帝吗?可溥仪不管这些,有皇帝当就行。祖先不是借吴三桂兵才人关定鼎吗?勾践不是也尝过吴王的粪便吗?忍辱负重,借兵复辟,定能东山再起。溥仪重振祖先雄风的奢望,便在三字二字的楼名室称中透露了。

迈上缉熙楼,觉得是普普通通的两层水泥楼。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缉熙楼不大的天井,也像一个圈。一颗树植在正中,枝叶四披,密匝匝地耸出二楼四周。阳光下,天井只得到少许的斑驳残光。

伪地宫里转个圈

历史有时是个怪圈。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祖先在满州当皇帝后,统兵人关追杀李自成,灭掉明王朝,建立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现在轮到溥仪回来满州当皇帝了。不过,溥仪连祖先发迹的沈阳旧官都无法去,只能在长春伪帝宫当皇帝。

长春伪帝宫,为何不叫皇宫?日本关东军不同意!日本有天皇,天皇有皇宫。为示区别,日本关东军明令叫帝宫,不许叫皇宫。

本来,皇宫和帝官,都是皇帝的宫殿,没有什么差异,但日本人皇宫不许种树的规定,溥仪在北京登基时便受祖训。不种树便能烘托环境的森严,皇帝的威严。须知,大臣觐见皇帝,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的御道,在巍峨壮观的殿院中穿行,已自战战兢兢,登上三层高台,方才进入太和殿,压抑达到了顶点,精神几近崩溃,真的是诚惶诚恐了。这就是皇帝要达到的场景效应。倘若绿树成荫,小鸟啁啾,就失去了令人压抑的效应了。

眼下的缉熙楼天井,不仅植树,而且植在正中央,令人费解。导游说,天井四周合个口,中间植一木,什么字?困!对,日本人就是要把溥仪困在这里,不让他去前庭办公,以便尽快实现满洲殖民化。事实上,溥仪也真的被困在这里。溥仪在这里登基,发下三个誓愿:第一,改懒惰轻佻为宵衣旰食;第二,忍耐一切困苦,兢兢业业,恢复祖业;第三,求上天降一皇子,以继承大清祧祚。

开始几天,溥仪天蒙蒙亮就起床,离开这里到前庭办公。健行斋里,溥仪正襟危坐,等待文武百官奏事,一副君临天下的架势。果然,来的人不少,但都是来请安的。溥仪问起国事,总理说,总长正在办,问总长,总长说,次长正在办。而以国务院名义呈递的奏章,日本人规定溥仪只能"裁可",不能驳回或改动。一段时间后,溥仪知道无公可办,日本人已办了,再勤也徒劳,前二愿自动消逝,只好回到缉熙楼来践行第三个宏愿。

我想,溥仪对日本人在天井植树寓困是知道的。要不,他就不会说:"我现在是困龙受灾难,等灾难一过,我就回官当真龙天子。"的话。从他对楼名室称引经据典、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看,他是了解这层意思的。但灾难何时过?日本人扶你当皇帝是借用你的名字来殖民满洲,你敢砍树挪树吗?

这是什么树?导游自问自答:杏树。日本人不植别的树而专植杏树,就是希望溥仪的后妃红杏出墙,拖住家事而不能理政事。

看,西侧的两间房是溥仪住的,那东侧房间,则是皇后婉容住的。婉容就是在这里红杏出墙的。

溥仪在伪帝宫当皇帝十余年,充当日本的傀儡。他的活动可以写成一本书,但现在仅用一棵杏树,两则残缺不全的小传说来支撑:溥仪困心衡虑而非困知勉行,困在这里,动弹不得,一要动弹,便是为虎作伥;皇后红杏出墙而非杏花春雨。杏面桃腮,无法消受,想消受,却是心如木石。

人们用猜谜的形式,揭示出溥仪内外交困的窘态。我们移步到东侧看婉容的住房,这是极为普通的两间房,宽倒是很宽,就是暗了点。

婉容是大臣荣源的女儿,长得十分漂亮:眉似远山含黛,眼如秋水盈波,是个人见人爱的美人儿。在这里,婉容与溥仪的两个贴身侍卫私通:先是白面书生样的祁继忠,再是黝黑粗壮的李玉亭。

婉容怀孕了,溥仪气昏了。婉容生一女婴,溥仪骗其抱到宫外去抚养,暗中令太监把女婴抛进烈焰腾腾的锅炉灶里。可怜小女婴从出世到夭折,还不到20分钟。溥仪是残忍的,婉容是不幸的。溥仪当皇帝,虽说已没有其乃祖三官六院妻妾成群,但也有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以及后来的祥贵人谭玉玲和福贵人李玉琴,而没有一个为他生下一男半女,她们真的是"绝代"佳人?婉容否定了这种说法,问题出在溥仪身上!

溥仪在后妃面前,不是男人;在日本人眼里,不是皇帝。

溥仪从1934年3月1日登基到1954年8月逃亡被俘,被日本人圈在伪皇宫当皇帝11年5个月10天。他是旧皇朝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至此,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封建制度轰然倒塌。

此前,溥仪还做过二次皇帝:

3岁时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他从1908年12月2日未满3周。

三官庙辩古

沈阳故宫,我来了。

半天的时间,你6万多平方米,叫我怎走遍?你10多个院落300多间房屋,让我走哪间?

我不是来浏览金碧辉煌的崇政殿,也不是来观赏雄伟壮观的十王亭,而是来寻找忠奸同室的三官庙。

三官庙,现叫太庙。不管皇帝们如何改建更名,叫三官庙时,这里发生的人我是非,永不磨灭。

真的是踏破铁鞋无寻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进入皇宫正门大清门,刚左拐便是太庙。

我惊诧予太庙地势之高。沈阳故宫本来就有"官高殿低"的建筑风格,而太庙居然比所有的官都高,甚至高岁登基,到1912年2月12日退位,做了3年2个月的皇帝。3岁登基,6岁退位,还是个稚气未退的孩子。溥仪说:"我糊里糊涂地做了3年皇帝,又糊里糊涂地退了位。"说得倒也坦诚。

11岁时又复辟当上了皇帝。1917年7月1日,由被称为"辫帅"的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当皇帝,但好景不长,同月12日又被迫退位,连头带尾才12天,真是昙花一现,好梦嫌短。

算来在满洲国当皇帝的时间最长,也是他28岁真能当皇帝的年龄,但只是个傀儡。帝宫前面加个"伪"字,十分贴切。

我们在缉熙楼上走走停停,不知不觉转了一圈,回到原地下楼。整个上午,我们绕伪帝宫转了一圈。我突发奇想,清王朝不也在历史上转了个大圈吗?

清朝从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族名起,便人关灭明,到溥仪充任满洲国皇帝终,历11个皇帝268年,从满洲出发又折回满洲,地域上转了个圈,重回始发点;清王朝从皇太极起如日中天,霞光万丈,到溥仪止,日薄西山,黯然无光,日出日落,循环往复,时间上转了个圈;清皇朝从多尔衮摄政王兴,到载沣摄政王亡,成也摄政,败也摄政,辅政人物转了个圈;清王朝从6岁幼童福临登基,到3岁幼童溥仪继位,兴也幼童,亡也幼童,孩童皇帝,转了个圈。

是历史的巧合,揶或是上苍的安排,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这几个大圈,都由末代皇帝溥仪在伪帝宫为他画上一个最小的圈--句号。过毗邻的大清门。

也许,这是清初皇帝对"地位高"三字的诠释。蛮荒之地,文字初创。后金从原始社会一跃而进入封建社会。天才的军事家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军,备受欺凌的女真族,一跃而成为所向披靡的满洲族。

太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真的是死后哀荣,祖先们生前是明朝小吏,遭误杀而死。后代当了汗王、皇帝,小吏便谥为皇帝,入祀太庙。

没有祖先,哪有清朝的皇帝?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太庙的"地位"高了起来。

太庙红墙黄瓦。黄瓦颜色如黄袍,它有别于皇宫里其它建筑都镶着绿剪边。建筑文化的色彩,凝固成对祖先的尊崇:生前无黄袍,死后永久穿。

太庙的神秘氛围,意在淡化三官庙有过的政治色彩。但三官庙说不,未有皇宫先有庙。你可知,努尔哈赤1625年建宫殿时,三官庙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了。它是明朝的一座道观,香火旺着呢!努尔哈赤并不拆掉它,而是把它融进皇宫之中。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而得名。三官是虚无缥缈的,而庙里囚禁过的二位明朝高官,才是实实在在的。先囚于三官庙的叫做张春,是明朝的大忠臣。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亲率数万大军围攻辽西的大凌河城。

明朝派大仆寺少卿张春为监军,统4万明军驰援。张春兵败被俘,囚于三官庙。

张春举人出身,绝食求死,以张扬忠君爱国的文化人格。皇太极劝降软硬兼施,张春宁死不降。皇太极抓住了张春忠心向明的心理,答应他不降可以,但要为两国议和当特使,平息战火,罢兵言和,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张春身在清营心在明,也怕清国灭明,便忍耻负重,修书崇祯皇帝:言和蓄力,以求一逞。

翻开明史,谁不为张春忠心贯日的行为感慨系之。三官庙里,张春头留明朝发式,身着明朝装束。清晨,张春恭恭敬敬地在黄纸条幅上书"大明太仆寺少卿张春不忘君父,天地神明鉴之"字样。睡前再书一幅。晨昏皆书,从不间辍。

这个固执的老头,连坐卧都向着明朝方向。就这样,张春身心向明,绝不降清。虽为囚徒,死要效忠君国,生要有益明朝。他深知清国锋芒毕露,觊觎北京,而明朝穷途末路,回天无力,便鸿雁传书,屡向崇祯致信,分析敌我。莫奈崇祯帝自视天朝正统,不肖与荒蛮异类言和。

崇德七年(1643年),皇太极又亲率大军攻打松山。清入关前的最后一次大战役松山之战拉开了序幕。史称松锦决战。

张春自料明朝必败。想到9年的斡旋付之流水,一片忠心君不察,张春泪流满面,朝西南再拜,遂绝食4天,以身殉国。死前,张春书写了《明夷子不二歌》明志:"风疾草自劲,岁寒松愈苍。"以劲草苍松自喻,忠臣不事二主的心迹表露无遗。不出张春所料,松山之战,明朝果然一败涂地。皇太极又抓到明军主帅洪承畴。

洪承畴的官阶、学识、才能,都比张春有过而无不及。奇货可居,皇太极想尽一切办法劝降。

洪承畴投降了,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降敌的,清史无记载。

这就奇怪了!清朝入关后,连使用反间计让刚愎自用的崇祯杀死擎天之柱袁崇焕这样的秘事都予以公布,而对洪承畴投降却讳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