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动是最好的影响力
7500000000026

第26章 用情感社交——最能打动朋友的心(1)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有绝大部分取决于你的人脉,俗话说得好“人托人可以打遍天下”,意思是说只要你的人脉够广大,天下就没有你得不到的。可见人脉对我们事业前程的重要性。可是,如何才能得到良好的人脉关系呢?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社交手腕。

技巧1赞美和欣赏,是社交的第一法则

那些赞美的话,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那些轻率、不真实的说话态度,很容易就会被对方看穿。那么如果你的赞美之词不是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的话,那么,你的赞美不会达到预期的功效。

赞美别人,就是发现别人的美,并且用合适、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赞美的语言如果稍微有些夸张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言过其实,过于夸大事实,别人就会怀疑你赞美的诚意和动机了。

有这样一个人,在单位里常常会赞美同事们,尤其是在见到领导的时候,赞美的话更是滔滔不绝地从嘴里流出。如果见到身材魁梧的领导,他就说:“一看就知道您是有福的人!”如果见到秃顶的领导,他就说:“贵人不顶重发,真可谓是聪明绝顶啊!”之类的话。这些话倒是不伤大雅,有时候还能让领导开心,只是有一次,因为他太过夸大的赞美言辞让领导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

有位领导由于工作的原因需要应酬单位的客人,因为高兴,就喝高了,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候,这位经常赞美人的仁兄赶紧过来扶起领导,嘴里还说道:“领导为了工作,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及了,就算是喝出胃出血也没有怨言。”这时候这位喝醉了酒的领导一听这话,马山就火了,对他破口大骂:“你到底会不会说话,你这是称赞我呢还是盼着我早死呢?”这次,平日伶牙俐齿的先生再也说不出任何赞美之词了。

上面例子中的这位仁兄的赞美之所以得不到听者的认可,主要是因为他的赞美之词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赞美。在他的赞美中,带有趋炎附势、惺惺作态的成分。这样的赞美是打动不了人心的。

有的人十分吝啬对他人的赞美,认为那是阿谀奉承的表现,是不齿的做法,但是每个人都喜欢听到他人的赞美,都以得到了他人的赞美为荣。因为,如果可以得到别人的赞美,就表明自己的行为是得到他人的认可,对赞美他的人自然就会产生好感,从而可以加深彼此间的感情。无论在什么时候,赞美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万能工具。它可以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同时也是交际中最有效而又最可靠的手段之一。请记住,发自内心的赞美,任何人都会喜爱的。

有些人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不是出自真心而是随大流,跟着别人说重复的赞美话,或者是在附和别人的赞美,这样会使得自己处境尴尬,还会无意间引起被赞美者的反感。赞美如果是伪装的,会令被赞美者认为你是在溜须拍马,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赞美更是这样。赞美是一种艺术,不但需要适当的方式加以表达,而且还需要有洞察力和创造性。

古有这样一句谚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称赞的话语从舌底间流出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言语中饱含的真诚百分之百此时已经显露出来,写到被称赞者的脸上或者心中。因此,只有真诚的称赞,才可以使别人感到称赞者是在真正地发现他的优点,而不是作为一种功利性手段去称赞他,从而使他自愿地打开称赞者所需要的“金石”,或者接受称赞者在称赞背后隐藏着的不满,最终达到称赞的最终目的。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谁都喜欢被人赞美、奉承。其实,在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相信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只是有人会赞美他人,有人则不会赞美而已。

有一次,尼克松为法国总统戴高乐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布置了一个鲜花展台:漂亮的喷泉旁摆放着一张马蹄形的桌子,鲜艳的热带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娇艳异常。

戴高乐将军进去后马上就看出这是主人为欢迎他而精心制作的,不禁赞不绝口:“女主人真是用心,这么漂亮、典雅的计划与布置必定花了很长时间来进行吧。”尼克松夫人听后,非常开心。

也许在别人的眼中,尼克松夫人布置的鲜花展台只不过是她作为一位总统夫人的分内的事情,没什么值得赞美的;但戴高乐将军可以领悟到她的苦心,以此还向夫人表示了肯定与感谢,从而也使得尼克松夫人异常高兴。

可以说,赞美是打开心门的钥匙,它不仅可以把老相识、老朋友团结得更加紧密,同时还可以把互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

戴维和法拉第二人的友谊如今仍被世人所称道。虽然有一段时间,法拉第的杰出成就引起戴维的忌妒,但这份情缘最终走向和解少不了法拉第对戴维的真诚赞美这一原因。法拉第在没有和戴维相识前,就给戴维写信:“戴维先生,您的讲演真好,我听得简直要入迷了,我十分热爱化学,我想拜您为师……”

收到信后,戴维就约见了法拉第。之后,法拉第成了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誉满欧洲。

无论怎样,赞美的话都必须要切合实际。赞美要看对象,比如见到爱漂亮的女孩子你就应该赞美她的打扮;见到有小孩的母亲你最好赞美她的小孩,因为慈母眼中无丑儿,赞美她的小孩聪明可爱是不会有错的;遇见工作型的女孩除了赞美她的外表之外,还可以赞美她的工作绩效;至于男人,在赞美的时候最好是从他的工作下手,比如你可称赞他的脑力、耐力。在到别人家做客的话,可以赞美房子布置得别出心裁,或赞美一个盆景的精巧,或赞美其装饰的精致,要特别注意欣赏他人的爱好与情趣。如果主人喜欢养金鱼,你可以试着去欣赏那些鱼的美丽;如果主人爱养花,你可以去赞美他所养的花草。

如果特别关注别人的某一件事物,一定可以使人在欣喜之余还觉得感激。要明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道理。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鼓琴,原因就是子期能懂得并欣赏他的琴声,并可以给予他恰如其分的赞美而已。因此,拥有“金口玉言”的人,经常会因为一句赞美的话说得恰到好处,从而为前途打下基础。

当你在赞美了对方之后,对方表现出满意的态度的时候,这时请不要就此结束,可以适当改变表达方式,再三地赞美同一点。因为一两次的赞美会被别人认为是一种奉承,如果重复你的赞美的话,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因此,赞美对方一定要三思,并随时注意对方态度的变化。

技巧2倾听朋友,让友谊更深厚

倾听就是仔细认真地听,在南朝宋鲍照《登庐山望石门》诗:“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河东记·独孤遐叔》:“满座倾听,诸女郎转面挥涕。”宋文天祥《跋辛龙泉行状》:“予语以山川风俗之故,君离坐倾听,若谨识之。”

据研究显示,因为人们说话比倾听的速度慢,因此听要比说更难。

据研究,人每分钟可以说135个字左右,但是人们思考的速度,却至少要比数的速度要快四倍。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里,对方能说100个字,你却能听400个字。这样一来,人就有空余时间用来胡思乱想,这也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能够让谈话顺利进行下去的,并不是那些会说话的人,而是那些会说又会听的人。

对于善于倾听的人,几乎是所有的人都会将这种人视为知心朋友。因为不管是谁,都希望自己在说话的时候,有人在细心聆听。可是为什么懂得倾听的人比善于言辞的人要少呢?原因大多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把重点放在研究说话技巧上,而不是如何去聆听上。另一个原因则是,说话确实比倾听要简单得多。

可以安静、认真地听他人说话,实际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能够耐心倾听他人说话,并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也是要付出不少心力的主动行为,并同时要具备足够的自制能力。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沟通,而沟通的方式除了说话之外还有倾听。另外,可以认真听他人说话还是有责任心、有修养的表现。

有时,倾听别人的语言还能帮助自己解决难题,创造出新的想法,发现新方向。听得越多、越清楚,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知道更多的事情。

而要成为真正的一个良好的聆听者,一定要心甘情愿地静下心来,听别人说话。在谈话过程中,一定要主动、机敏地克服一些不良的习惯,避免自己的分心,认真地以对方的视角去体会事情,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听懂对方的话,使沟通进程更加顺畅。

人在特别喜悦或满腔忧愁的时候,总会想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宣泄一下。人们通过在倾诉中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倾诉中整理自己的思绪,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通常人们需要一个安静、理智的倾诉对象,需要对方同情和沉稳的目光。如果你的倾诉被一次次地打断,那么他的倾诉心理就会得不到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倾诉性谈话的对象,因此,当我们担任起这一角色时,就必须懂得“聆听”。美国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说:这种艺术的首要原则,就是你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谈话内容,其次,当别人请教你的时候,你最好的回答是:你看怎么办?她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公司里的一位美容师来向她倾诉自己婚姻的不幸,并问她,自己是不是应该提出离婚。玛丽对她的家庭并不熟悉,不可能为她拿主意,只好每次在美容师问她的时候,反问一遍“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她每问一次,美容师就认真地考虑一下,随之会说出自己应该怎样怎样。

第二天,玛丽就收到了美容师的鲜花和感谢信,一年后,玛丽又收到了她的信,信上说他们的婚姻十分美满,感谢玛丽为他们出的好主意。

其实,玛丽什么主意也没有出,只是用足够的耐心和镇静的态度感染了当事人,让她从非理智的情境转换到理智情境,像考虑别人的事那样考虑自己的事,从而找到适合她自己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聆听”的魅力所在。

当然,上述的“聆听”只是一种情况。事实上,聆听是一种以守为攻的主动性行为,并不是始终一言不发。聆听是要有反应的,不运用语言而运用表情,比如说对谈话对方的谈话表现出惊奇有趣的表情,可以使对方的谈兴大增。更主要的是仔细聆听,从而了解对方的禀性和爱好,可以选择自己的谈话内容。有一句谚语这样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技巧3让谣言归于平静

对于谣言早在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可见人的语言功能大于武器的功能。那么什么是谣言?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出一个谣言的公式:R=I×A。R是谣传;I是重要;A是含糊。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如果你是一个立志高远又才能不凡的人,那么,经受冤屈、排挤,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几乎是社会竞争中的一条不变的定律。这样的道理古人是早已总结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人曰,对付谣言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自生自灭,你越在乎这些话语,带给你的伤害就会越大。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的就是糊涂,让这些话穿耳而过。

渑池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从此蔺相如的官位在廉颇之上。为此廉颇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比蔺相如要大,他想:我为赵国拼死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只是凭着一张嘴,地位凭什么比我还高!他越想越生气,就说:“我要是碰到蔺相如,要当面侮辱他,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从此之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的时候称有病请假,以便回避。蔺相如还吩咐手下的人不要和廉颇手下的人争吵,要让着点儿对方。

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连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为此蔺相如手下的人极为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那么强大,我都不惧怕,廉将军我怎么会觉得可怕呢?我认为,今天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主要是忌惮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的话,结果必定是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之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国家的安全才是首位,不计较私人怨恨。”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里,廉颇被蔺相如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原谅。最后两人和好如初,成为至交,共同守卫赵国。

蔺相如不理会廉颇挑衅的话,以忍让来避免与廉颇的冲突。乍一看,我们觉得蔺相如很窝囊。让一个职位比自己低的人侮辱却不还击,还自动退让,但是蔺相如的这一做法就是在用装糊涂来维护内部团结。等大家明白后,蔺相如赢得的不仅是尊重,还有廉颇这位对手的折服。

在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二人却不以为然。在曹兵突然来犯的时候,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进行讽刺,挤兑诸葛亮。诸葛亮胸怀全局,并不在意,装糊涂一笑而过,仍然倚重他们。结果后来诸葛亮牛刀小试,刘备在新野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和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的话,就会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就不会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战争的更多胜利了。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免不了受人闲话。这些闲言碎语其实并不能伤害我们什么,就像是一阵微风吹过大树一样,最多也就是带走几片树叶,伤不到树的根本。但是如果你要斤斤计较,只是为自己平添烦恼,何必要吃这口水之苦呢?所以必要的时候要懂得装装糊涂,让不顺心的话随风而散,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何必要斤斤计较呢?

聚在一起的人们,总要找个话题闲聊,这时不要把别人的短处作为话题,否则对自己的前程是没有好处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短处。对于如何对待别人的短处,每个人的做法都不尽相同。在职场中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的话,不懂得说话的学问,以谈论别人的短处为乐,通常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人,为自己在职场中的前途设置障碍。

以谈论他人短处来取乐并不是件好事,不仅是一种低级庸俗的取乐方式,而且也很容易惹出事端。因为你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对方一定会与你为敌,同时,这对你的职场形象也不好,你虽然博得了大伙儿一笑,但大家还是会认为你是个刻薄的人,由此会对你产生反感和戒心,长此以往,人们都会对你敬而远之。

在职场中,想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记住,“当着矮子不说短话”。人们为什么总是害怕被人揭短,说到底还是因为担心面子上过不去。因此,如果你想获得朋友或在日后少个敌人,就不要触碰别人的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