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动是最好的影响力
7500000000032

第32章 用情感表达——最能打动听众的心(4)

当你能够感觉到对方仍然对他原来的想法坚信不疑的时候,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甚至是要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发言。先接受对方的立场,然后说出对方想讲的话。为何要这么做呢?因为当一个人的想法在遭到别人眼中的否决时,有极大的可能会为了维持尊严或咽不下这口气,反而会变得更加倔犟地坚持己见,排斥反对者的新建议。

有一个家庭电器公司的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洗衣机,当他来到一户人家的时候,正巧看见这户人家的女主人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这位推销员就忙说:“哎呀!这台洗衣机太旧了吧,其实用旧洗衣机是很费时间的,太太,您家该换新的啦……”

结果,没等推销员说完,这位女主人就马上驳斥道:“你在说什么呀!这台洗衣机非常耐用的,用了这么多年了到现在都没有故障呢,新的也不见得能好到哪儿去,我目前才不会换新的呢!”

几天以后,又有一名推销员来拜访这位女主人。他说:“这是很令人怀念的旧洗衣机,因为十分耐用,所以对您有很大的帮助。”

这位推销员首先是站在这位女主人的立场上说出她心里想说的话,所以在女主人听到以上的话的时候非常高兴,于是她说:“是啊!这倒是真的!我家这台洗衣机的确是已经用了很久了,是太旧了点,我最近倒是想换台新的洗衣机。”

于是这位推销员马上拿出洗衣机的宣传小册子,以供这位女主人作参考。这种推销说服技巧,确实是对人们很有帮助的,因为这位女主人已被动摇而产生购买新洗衣机的想法。至于推销员能否说服成功,这只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由此可见,善于观察与利用对方的微妙心理,是帮助自己提出意见并说服别人的重要要素。通常来说,被说服者之所以会感到忧虑,主要担心在“同意”之后,会发生意料不到的后果;如果在此过程中你能洞悉他们的心理症结,并加以防备,试问他们还有不答应你的理由吗?

3.让对方充分了解说服的内容

有时候,虽然有可行的计划,但在向对方说明时,对方却不能完全了解其内容,他还有可能马上予以否定。另外还有一种情形是,对方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说什么,却已先采取拒绝的态度,摆出一副不会被说服的态势;或者我们说什么他根本不会去听。如果你遇到以上这些情形的话,一定要很有耐心地一项项按顺序加以说明。务求对方了解我们的真心实意,这也是说服这些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技巧8说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与人交往时,每个人总是在以一定的身份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倘若你想让彼此的交流达到预期效果的话,不仅需要有对象意识,还要有自我身份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说话要得体,言语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己的本色。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卫国有户人家在迎娶新媳妇过门。那新媳妇走出娘家门刚上了花轿,就马上向赶车的车夫问:“两边拉套的马是哪里来的?”车夫说:“租的。”媳妇随即叮嘱车夫:“那,一定要好好照顾它们,别把它们累坏了。”花骄来到丈夫家门口,新媳妇刚被扶下车,又叮嘱伴娘说:“快去灭掉灶膛的火,以防火灾的发生。”当走进堂屋的时候,看见地上有块石头,又对身边的人说:“快把石头搬出屋里,放在这里会妨碍人来回走路。”婆家的亲戚朋友听了之后,都不禁哑然失笑。

事实上,新媳妇说的以上三句话,本身就没什么毛病,那为什么会引得贻笑大方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新媳妇本身,新娘子第一天嫁入人家,家事还不了解,她说以上这些话,一副一个主事多年的家庭主妇的口气,以上的这些话语,不符合她的“新娘子”的身份,所以显得有些不得体,以致让他人嘲笑。

以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说话的时候只有符合自己的身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哪怕说得再有道理,也只会让谈话以失败而告终。甚至,还会像这位新娘子一样受到他人的嘲笑。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份说话呢?

当你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以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礼节性。当你与同辈亲友交谈的时候,应该表现得亲切、自然一些,不要一本正经的样子,否则就会给人以故作姿态之嫌。说话不得体,不注意自己的身份,听的人总会感到不是滋味,甚至会引起一定的反感,这就一定会影响到交际效果。

说话形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应做到以下两点:

1.角色身份要与称谓、口吻相适合

身份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首先表现为称谓,可以分为对人、对己两种。身份在交际过程中还表现在说话的语气上面。

2.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场合相适应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在长沙作嘉宾主持“情系三湘”的赈灾义演节目串联时,只见她手持话筒脱口而出,朗声说道:“那次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粉丝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位歌星的话不无失体之嫌。假如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歌曲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这种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委打分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就会显得“理智”有些问题,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的你,公正在哪里?

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说话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讲到的一个字就是“我”字。如果“我”字讲得太多,过分强调的话,就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己的印象,无形中就会在对方和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交往的深入。

所以,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一定掌握“我”字运用的分寸。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尽量用别的词代替“我”

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就是以复数的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的第一人称,这样可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促进彼此情感的交流。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我们……好吗?”

2.可以省略“我”字的时候,就不必说出

例如:“我对我们公司的员工最近作过一次调查统计,(我)发现有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来自奖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议)是不是可以……”

在第一句的时候已经用了“我”,主词已经十分明确,那么后面几句中的“我”就可以全部省去。这对句子意思的表达也没有任何的影响,而且可以使句子显得更简洁,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还可以让“我”字不至于太突出。

3.尽量以平稳和缓的语调谈化“我”字

在讲到“我”的时候,“我”字尽量不要读成重音,语音不要拖长,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也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扬扬,语气要平淡。应该把表达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面,而不要突出做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听者觉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嘘你自己。

技巧9借“第三者”口吻表述自己要说的话

很多难堪的事经由“我听人说”开头,事情就会变得不再尴尬;有风险的话,通过别人传过去,我们就有了进退的余地;如果有不想或不便直接面对的人,也可通过第三者从中周旋,可以穿针引线,以此来化解矛盾。

借用第三者说的话,比如说:“我常听人说……”,借此种方法表达“不是我自己这么想”,使得说出来的话听起来比较客观一些。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是找寻借口的时候重要的技巧。下面是列举此类借口的方法:

1.找个“媒婆”传信息

从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人,叫“媒婆”,主要是从事介绍男女相识、牵线搭桥的事情。古时候的男女授受不亲,成婚前不能恋爱约会,有什么要求和愿望都要靠媒婆来传递!如果你在求人的时候,可以找到这样一位人才,让他尽其所能,从中撮合,传递信息,论理说情,真是很好的事情。

2.拉出“婆婆”来垫背

几个青年妇女的丈夫都参军走了,此刻她们的共同心理是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都很想去军营里面探望一下。但是,因为害羞,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直接说出来,就会各找一个借口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仿佛到军营去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非去不可,这就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意愿。这种假借别人之口的表达方式,经常是从侧面切入,暗中说明自己要说的最主要的意思。

3.借个“幌子”唬一唬

有一个人为了推销百叶窗帘,他知道有一家公司的经理与某局长是老相识,于是便打听到经理的住处,提一袋子水果前去拜访,彼此寒暄过后,这位推销员就说出了几句这样的话:“这次能找到您这里,是得到了王局长的介绍,他还让我替他向您问好……”“说实在的,第一次见面就使我十分高兴……听王局长说,你们的公司好像没有装百叶窗帘……”

第二天,百叶窗帘就顺利成交了。这位推销员的高明之处就是有意撇开自己不说,用“得到了王局长的介绍”这种借他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借他人之力的迂回之法,最终令对方很快就接受了。

4.让对方主动说出口

如果同一句话,自己难以出口,那么就可以由对方先开口,这样说出来就可以自然而然。这时诱导对方让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策。

王某最近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关系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资金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便暴病身亡了。这样一来王某马上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开口追款的话,会刺激到赵某的未亡人;如果不提这件事的话,自己目前的局面又难以支撑。在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这样对赵夫人说:“哎,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匆忙,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要不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熟悉,你就出面把我们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话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无所谓的。”看他,没有一点追款的意思,却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接手这笔生意。结果呢?结果就是赵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了这样的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你看现在这样我也没这个心情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别的机会吧。”

很多时候,拉个“第三者”只是为了表面而已,可是如果少了第三者的话又断然不行,比如说问一些敏感的话题,想必不会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但市场调查的问卷里面涉及的会一定问到年收入、地位、学历等很难获得回答的事项。这时候就可以借用“第三者”的口吻来表述自己要说的话。这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总是会认为“第三者”说的话比较具有客观性,也比较公正。所以,在进行这类调查的时候,询问者有时可以改变询问的方式,使对方容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