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海权论
7502700000026

第26章 欧洲的冲突(8)

以上的例子还说明,策划已久的军事行动一旦实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猝不及防间对敌人实施打击会产生类似的效果。1895年,法国、德国和俄国用军事压力迫使日本把包括旅顺港在内的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但随之这块领土又被中国转租给了俄国。英国从一开始就反对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但它当时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未能及时出手;何况即使英国出手,也未必能扭转乾坤,因为日本没有战列舰力量。直到1904年,日本再次以英国盟友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时,日本已经拥有了一支战列舰舰队,英国的海军依旧能够称霸海洋,而不管是德国还是法国都没有亲俄倾向。德国一直以来秉持着这种政策,法国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在自己的北海区域作战,英国就能在欧洲做坚强的后盾。这种状况体现了盟国之间的战略分工,虽然英国海军没有参加具体的战斗,但它的军事行为却起到了震慑作用,左右了战局的发展。前面提到过,在1898年,英国不但不支持干涉美西战争的建议,还表示强烈的反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英国海军在那时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这些情况并非说明拥有武装力量就一定会导致战争,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在和平的前提下运用这种力量,将这种力量拿捏得越是恰如其分,就越能够达到和平的目的。虽然是这样,手中没有权力就谈不上保障和平,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一般情况下,没有哪次战争比美国的南北战争更加缺乏军事准备,这场战争是继滑铁卢以来历时最长的战争,就是因为双方都准备不足,实力不相上下。不过,这个难堪的局面最后还是消失了,北方凭借着资源上的优势打持久战,而南方则将胜利的幻想寄托在北方军队缺乏耐心的基础之上。

同前面说的一样,作为欧洲大陆强国中的法兰西有能力在海上给英国支持,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真正爆发了战争,而且战火还会蔓延到陆地上;而现今的形势是没有哪个大陆国家能够和德国抗衡。这不是说法国陆军实力太弱,相反法国从1870年以来一直在边境修筑防御工事。真实情况是,法国在陆上的军事实力虽然比不上德国,但要保护自己的话还是绰绰有余的。这样一来,法国的敌人就必须考虑清楚,不敢贸然同法国翻脸;也可以通过延缓战争的爆发,让法国有时间提高自己的陆上军事力量,或者期待可以扭转乾坤的事件发生。

法国人认为自己所遭受的屈辱是1905年在德国的压力下解除了其外交部长的职务,这一事端产生的根源是法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一年后,面对同样无理的要求,法国果断地采取了强硬的抵制态度,毫不退缩,德国只好先服软,因为法国此时的军事准备已经日趋完善。由于保密性质的原因,我们没办法详细地了解当下发生的国际事件,但上述形势就是欧洲局势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们还相信德国只要能保持现有的军事优势,就会继续推行强势的外交政策。德国的政治需要和战略优势同奥地利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们结成的同盟是无比强大的,至少在陆上是这样。跟英日同盟一样,在德奥同盟中,奥地利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不过我们只要了解到它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就足够了。

这种态势对协约国一方非常不利,除非在战争过程中德国孤军深入。所以,协约国一方应该积极加强自身的实力。不过,它们现在一方面能够抵御德国在海上的战略挑衅,另一方面又能够在陆上同德国展开对峙。这种力量足以使敌人不敢轻易出手,至于在战争中哪方能够获胜,就值得商榷了。在和平年代,任何一个欧洲海军国家都无法给予英国在地中海军事力量上的支持,所以英国人必须依靠自己;等到奥地利有经济实力组建一支重型舰队,英国人的噩梦就不远了。

这种看法一方面表明了英国海军占有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表明,目前只有两个海军国家距离德国比较远,而且有能力也愿意支持英国,就是美国和日本。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两个国家必须考虑到海洋霸权从英国手里转嫁到德国手里对它们的影响,是否会损害它们的利益。这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发生的。依照现在的形势而言,除了开放性的海域,美日两国不可能和德国有实际上的接触;而英国漫长的海岸线使它容易在任何一个防备薄弱的地方遭受袭击,即使不在英国本土,比如澳大利亚东部的英国殖民地也容易遭受袭击。美国也可以通过对易受陆上攻击的加拿大施以影响来制约英国。

在未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英国海军衰落后将德国海军推上了海洋霸主的地位,与无可匹敌的陆军相配合,德国就能有恃无恐地在任何海域实施行动。英国在自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至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这段时间里,也具备上述的优势,但具体原因不是英国海军本身,而是岛国地位的优越性使得英国海军随时能够在本土和海外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在今天,优势刚好反了过来,英国财政入不敷出、俄国一蹶不振、法国被庞大的人口拖累,这些都使得德国在未来海上的行动能力有所加强。和德国相比,虽然英国在表面上更加富有,但是长期贵族般的生活让英国人不如德国人有经济上的忍耐力。而且,英国人和美国人自由的传统也使他们不愿被组织束缚,这样一来,德国无疑就是现代化强国中的佼佼者。

现今德国和英国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欧洲国家间的军备较量,更是世界政治的导火线。这并非意味着世界格局中没有其他难缠的问题,任何局部问题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在英国和德国之间隐藏的真相是双方利益的冲突,它们所能依赖的是关系到两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工商业。英国和德国之间激烈的海上竞争在克伦威尔时代及其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就有,当时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得了荷兰无敌舰队的荣誉和商业称霸地位。虽然这些事件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认识到德国扩张的幅度和逐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没有人试图了解在遥远的历史中,是什么精神使得德国人不断地取得工商业上的伟大成就。

我们能够体会这种情感,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德国的强大对世界人民的威胁。依照这种趋势来分析,英国、法国和俄国结成同盟国集团是理所当然的事,虽然俄国在不久前还跟英国有冲突。一位德国首相曾经谴责英俄两国的做法是为了孤立和包围德国,不过协约国家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维护欧洲和其他国家间的均势,抑制德国疯长的侵略欲望和在商业方面的企图。我们虽然无法确定德国这样做一定是有侵犯他国的欲望,但是保持适当的警惕和对其实施一定的制衡是非常有必要的。历史经验表明,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有侵略他国的想法在里面,只有运用强制性的力量约束这种想法的发展,才能得到平衡的保障。而维持均势一直是欧洲的政治家最为关注的话题。

从美国南北战争以来,它就避无可避地和欧洲局势联系起来,所以欧洲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美国的关注。在美国同西班牙作战时,在欧洲既有支持门罗主义的人,也有反对者,德国则站在反对者一方,美德两国在菲律宾问题上的摩擦更加重了这种裂痕。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时的德国拥有现在这样强大的海军实力,它的态度会更加强硬,军事地位也会更加优越,而支持美国的人就要打好自己的算盘了。到现在为止,关于西班牙的讨论已渐渐成为历史;不过即使最不关心国际局势的人,也能感觉到将来会有无数棘手的问题和美国、和欧洲息息相关。

要充分了解德国的现状,就必须了解德国的历史,因为不这样做的话,我们根本无法弄清德国发展到现在这么强大依靠的是什么。为了了解这些,我们不但要弄清楚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利益是什么,还要体会到它的情感,并发掘其产生的历史根源,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国民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国家的行动;虽然物质利益是这些行动的诱因,但这种情感的大爆发却具有非常大的能量。不管统治者的决策如何,国家民众只会依靠自己的是非标准来行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一个国家同另一个国家陷入利益冲突时,它所做出的决定必须要符合大众的利益,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

德国的历史使德国人背负了一种责任感,这种情感和德国当前的利益相融合,汇集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使德国的民众一心一意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内部也有种种争议和分歧,这种分歧将德国民众分为若干个派别,并各自有着不同的主张,对国际争端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过这种分歧要远远小于德国国民理念中的政治团结因素。在法国报纸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批评德国的外交政策:“和其他地方一样,德国也有宗派主义,但是它却受到了民族团结情感的抑制,因为德国的这种情感比其他国家的都要强烈。国家集体主义将6000万的德国人聚集起来,而法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这段话虽然是告诫法国人的,但是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适用。

德国人一直认为,他们能否在未来的争端中获取成果完全取决于他们在海洋上的地位。从1870年开始,德国的统一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业发展带来的是需要广阔的市场、运输业和商业,于是保护主义就诞生了。德国在1879年就采取了保护主义方针,这样既保护了本国的工业,也保护了农业,抑制了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大量的流动。德国在工业方面的劳动力之所以成倍上升就是为了有效地阻止人口的外流。在1881年,德国的外流人口是22万,到了现在只有2万。还有一个原因是,外来移民的增加,一个德国的作家甚至说德国已经成为一个移民国家了。

在军事上,变化最大的是德国的海军。在英国诞生的一个组织深深地影响了德国,随之在德国诞生了一个海军联盟,而这个联盟的成员要比前者多得多。还有一点必须考虑,英国对海军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强大,更是为了单纯的生存。德国海军联盟快速发展是由于德国一直在不断地积累能量,同时又在周密地规划各种能够适应本国国情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在军事、教育和工商业领域。当然,无论这个联盟的宣传做得怎么好,口号喊得如何响,如果它的主体思想同国民大众的思想产生分歧的话,它也会一无所获。正是由于德国的民众都普遍赞成发展海军,德国的海军联盟才能为这种思想提供组织形式、注入活力,并让它产生积极的效果,虽然海军开支的增加意味着债务和税额的增长。所以,国民的情绪是德国海军联盟能够长远发展的保障。这个联盟的主要领导人说:“海军联盟的成功靠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依赖于国民的精神。这种精神反映了德国人一个美好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就是对海军的憧憬。”

德国在海军方面的开支在1875年不到1000万美元,发展到现在是1亿美元,而且这种上涨趋势在未来的10年内还会持续。我们应该知道,如果将这么大的一笔钱用在其他地方会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不是因为德国政府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不管德国的议会有多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体现了全国公民的意愿。还有,德国的海军和海上运输业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激发全国人民的团结性,因为它的船队是在自己的海域以外航行,代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全体国民的利益。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在德国海军联盟的100多万成员中,有四分之一是来自内陆的萨克森王国。和国家在工业方面的成果相比较,一支强大的舰队更加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

上面这句话用在德国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因为在德国,海军是一个刚兴起的组织,而它的产生,也就是从理想变为现实,就发生在不久前。在国家的统一上,德国和1789年至1812年间的美国非常类似。在一个民族使命感高昂的年代里,统一是所有人共同期盼的目标,处于战火中的北美殖民地更加意识到了这点。现在,德国的统一已经被写进了德国宪法,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这部宪法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检验,已经被广大的德国人认可,在将来也不会发生特殊的情形。不过,德国在各个地方或者集团利益不一致的前提下,还有多多少少的“独立主义”情绪,“独立主义”这个词在美国可以理解为各州之间的权力,它体现了在美国刚刚独立的时候,几个独立的殖民地之间相互争斗、相互猜忌的情形。美国宪法的起草和颁布只是为了各殖民地之间的物质利益,1812年的英美战争使美国人产生了一种理念,就是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对付外来力量的威胁,由此,国家这个概念便在人们心中慢慢滋生了。能够回忆起南北战争的美国人不会不知道“联盟”这个词在当时所体现的情感是多么炽热,那个时候,无论是对奴隶制的不满还是利益的分配不均,都不能动摇国家团结这个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德意志联邦的建立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它实际上是一个关税同盟,比德意志政治同盟的出现要早得多。尽管是这样,德国统一的完成还要得益于超越物质的另一种作用力。德国在之前一直处于分裂地位,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现在的统一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完全取代了这些,这种作用力集中地表现为德国人的自我鼓励精神。这种精神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国家所具有的敏感,但它在德国能够具备这样的影响力,理所当然地被其他国家承认。曾几何时,美国人也在自己身上体会到了这种特点,它源自于一种担心,但这种感觉往往被我们忽视掉了。

所以,德国和美国政策的相同点是都包含着自我进取和鼓励的成分。在很久以前,德国首相比洛曾说:“我们没办法容忍被剥夺与其他国家在权力上的平等一致,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受到抑制。我们现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我们希望在上帝的保佑下我们能够永远繁荣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