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103

第103章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

典出: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经典今读: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就是指洗一次头,中间却三次挽起披散的头发,站起身来;吃一次饭,中间却三次将含在嘴里的肉吐出来,站起身来。为什么要站起身来?因为要接待前来拜谒的贤人,也就是“士”。这说明周公是多么尊重人才。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从小就孝顺父母,心地善良,在众兄弟中表现出色。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是周公对儿子伯禽说的。伯禽“就封于鲁”,即将前往鲁国,周公和他作了一次谈话,告诫他如何修身齐家平天下,把鲁国治理好。周公说:“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提发,一饭三吐脯,起已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当时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暂时行使天子之职,他的身份地位当然极为尊贵,即便是这样,他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善待天下贤人士大夫,因为这是一国之君必须做的。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有限,只有团结了天下的贤人,在贤人们的帮助下治理国家,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恐怕是周公摄政期间的最大心得。所以他告诫伯禽: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儿子呀,你到了鲁国,千万别因为自己当了鲁国的国君就骄傲自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周公提醒儿子要平等待人,学会做“人民的公仆”。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人。周公之贤,一表现在能,二表现在德。周公有很好的治国才能,在商亡周立的过程中,周公居功至伟。《尚书》里有一篇着名的历史文献《牧誓》,就是周武王发动推翻商朝的牧野之战前夕发布的一篇战争动员令。据说此文是周公帮助周武王写的。周武王推翻殷商后,把曲阜一带封给周公,所以周公也称为鲁公,周公受封后,没有到自己的封地享受待遇,而是继续辅佐武王治理天下,深得武王信任。武王驾崩后,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以相位摄政天下,挑起了替周成王治理天下的重任。在此期间,他用了两年时间,平息了“管、蔡、武庚”的叛乱,令诸侯“咸服周宗”。周公非常看重品德且人品极好。他摄政七年,执掌天下牛耳,待到成王懂事了,能执政了,便还政成王,自己安心做臣子,从未有过篡权的野心,表现出对兄长周武王和对朝廷的忠诚。周公摄政期间还肩负着训诫成王的重任,他曾经作诗如《多士》《毋逸》,以告诫成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贤人,日后当一位贤君。这些诗作中,充分反映出周公的道德观。

当然,周公的品德,也表现在“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的故事中。

周公是“以德治国”的典范,赢得了朝野的拥戴,所以曹操有诗曰:“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慧眼看经典:

作为一个有素养的人,不论对上还是对下,都应多一分尊重、少一点傲慢,对工作多一分勤勉、少一分懈怠,这样做绝对有利无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