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130

第130章 传檄而定

典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经典今读:

“传檄而定”最先出自《史记》,是韩信对刘邦说的。韩信夸耀自己本事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可以不动一兵一卒,只凭一纸文书,就可以让敌人乖乖投降。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初,有个奇人蒯通,也有这个本事,也能“传檄而定”。

据说蒯通拜见范阳徐公徐县令时,出语惊人,张口就说:“听说县令大人就要死了,我特来表示哀悼。”徐县令吓了一跳,按他平常的脾气肯定要发作,但当时秦末纷乱,“楚汉初起”,原陈胜部将武臣攻取了赵地,自号武信君,在范阳附近折腾,看情况迟早得杀上门来。徐县令正坐卧不宁,突然冒出个来路不明的蒯通,他心里也有点虚,只好压住不快,反问道:“您这是什么意思啊?”

这徐县令上任十几年来,干了不少坏事,“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老百姓恨不得剥了他的皮。蒯通既然是个奇人,自然知道这些,便当场提醒他说:

武臣的部队就要攻过来了,老百姓会饶了你吗——所以我来向你致哀。”徐县令听得心惊肉跳,看蒯通的神色又好像话里有话,便赶紧问他该怎么办。

蒯通话锋一转,说,你别慌,我还得祝贺你,因为我给你找到了一条生路。徐县令大喜过望,赶紧竖起耳朵听下文。蒯通又说,那个武信君也知道本人的大名。前两天,他派人来向我求测祸福吉凶。我把来人打发走了,这两天正琢磨着这事呢。现在我已经想好了,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劝他来文的不来武的,但这需要你徐县令的配合。

徐县令忙问怎么配合,蒯通说你只要答应到时举城投降,我就保证你的生命安全。徐县令想了半天,觉得别无他法,只好勉强答应了。

蒯通回头对武臣说,自己已经给徐县令做好了思想工作,他同意举手缴械,你就不用打了,“用臣之计,毋战而掠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只需向他发一纸文书,范阳就归你了。武臣难以置信,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世上哪有这等好事。蒯通一本正经地说:“怎么没有,这叫‘传檄而定’,是韩信首先提出来的。”武臣是一粗人,他见蒯通不像是在忽悠自己,又掂量了自己的实力之后,就采纳了蒯通的计策。后来徐县令果然投降了。武臣采纳了蒯通的主张,派了一辆豪华马车迎接徐县令,一起在燕赵边界兜风。此事传开之后,各地守军都觉得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地倒戈了。由此,燕赵三十多座城池瞬间易了主。

慧眼看经典:

传檄而定,包含心理战、宣传战等高级战术。解放战争中,我军也曾运用这一战术。1948年西北野战军收复了延安,毛泽东在双塔村说:“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后三十个月叫做‘传檄而定’……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