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206

第206章 格物致知

典出: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经典今读: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通过不断探究,就能逐步增长知识。

这句话常用来鼓励人们求知。说起求知,孔子是一位模范。除了探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孔子还精通“六艺”。这里,我们就说说孔子是如何修习音乐的故事。乐是“六艺”中的一门,孔子对音乐的喜好来自于母亲的教育。孔子的母亲喜欢音乐,会弹奏各种乐器。在孔子还是懵懵懂懂一小孩时,孔母就找来各种乐器给孔子演示,有时她自己演奏,有时请人演奏。可以说,孔子的童年是在音乐的熏陶中度过的。乡亲们发问:

“孔子太小了,这么兴师动众,有必要吗?”

孔母回答:“我主要是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和灵感。时间一久,他会喜欢上音乐的。”乡亲们又问:“音乐对一个小孩来说,有那么重要吗?”孔母答道:“音乐能陶冶情操,长大后他就会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孔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谁家有红白喜事,一般都会邀请孔子去演奏。孔子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花在上面的时间有增无减,这种童年时代形成的求知欲,终生不会消失。孔子后来在齐国听了《韶乐》,觉得非常美,满脑子都是优美的旋律,“三月不知肉味”。有关孔子探究音乐背后的秘密,还有一个故事。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有一次,他反复弹奏一支名曲,不厌其烦。师襄子在一旁看着都觉得难受,叫他换一支曲子。孔子回答:“不反复弹,哪能做到炉火纯青?”

兀自弹下去,也不管师傅高兴不高兴。这是孔子学习的习惯:反复练习,不断探究,“物格而后知至”。师襄子耐着性子陪着他。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对这支曲子,你已经炉火纯青了。”孔子却摇头说:“不,我还没弹出它的灵魂,还得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弹出它的灵魂了。”孔子继续摇头说:“不,我脑子中还没有这支曲子的图像。”师襄子吓了一跳:这家伙想干吗?不是走火入魔了吧?师襄子便任他自由弹奏,自己冷眼旁观。

直到有一天,孔子从早到晚都没有弹奏这支曲子。到了黄昏时分,师襄子听不到孔子的琴声,便想去问个究竟。他走进孔子的房间,见孔子正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发呆,师襄子说:

“孔丘,你在看什么呢?”孔子木然地看了他一眼,说:“别打扰,我心中正弹奏那支曲子呢。我看见了,我终于看见了。”师襄子说:

“你看见什么了?”孔子说:“我看见了周文王,他的内心是那么地崇高和博爱,他的豪情是那么地澎湃——是他,就是他!”后来这支曲子被命名为《文王操》。

慧眼看经典:

其实,在孔子心中,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比较功利——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但在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求知是一种人的本能,是追求真理的具体表现,是生命意义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