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7502900000088

第88章 商鞅变法

典出:

《史记·商君列传》

经典今读:

商鞅是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本名卫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后在秦国受封于商地,所以历史上一般叫他商鞅。公元前356年前后,商鞅来到秦国,说服秦孝公变法革新,史称“商鞅变法”。他在秦国执政二十余年,为秦国走上强国之路发挥了核心作用。

战国初期,秦国在当时的“七雄”中,国力最弱。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变法图强。“新官上任三把火”,秦孝公的第一把火就是招人,发布求贤令,在各诸侯中招人。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就去秦国应聘,结果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商鞅随即牵头制定了一揽子改革措施,包括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改革户籍,推行县制,定秦律,强推一夫一妻等。

商鞅的改革纲要提交秦孝公后,秦孝公却有些担心:这些美好的计划能不能落实,关键在老百姓支持不支持。于是他和商鞅商量,决定炒作一下。他们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尺高的木头,然后张贴告示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由于这告示有违常理,老百姓都围着这根神奇的木头看,却没一个人动手。商鞅又贴了一张告示,把赏金翻了五倍。五十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有个年轻人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心想:不就搬一根木头吗?如果政府不给搬运费,我就当锻炼身体了。于是二话不说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差人送上五十金,以表明自己说到做到。围观的群众看了,又是羡慕又是后悔,纷纷上前问官差:“还有木头没有?”木头是不可能有了,但商鞅说话算数的美名却传了出去,等到商鞅颁布新法时,老百姓自然是无不信服。

老百姓很配合,因为新法对他们有利,但贵族阶层却很懊恼。秦国世族甘龙带头抵制新法,在秦孝公面前与商鞅展开了论战,甘龙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变法可不是闹着玩的,谁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还是恢复老一套吧。商鞅反驳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那后世又有什么礼制可以因循呢?夏桀殷纣无所作为,结果都亡了国,你甘龙难道也想让秦国亡掉吗?秦孝公仲裁的结果是:商鞅胜出。

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之后的秦国“家给人足”,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慧眼看经典:

康有为曾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读高中时,曾作文曰:“商鞅之法,良法也。”伟大人物心中,激荡着变革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