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每天学一点管理·文学·哲学
7503100000028

第28章 闪耀人生舞台的戏剧(2)

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神秘气氛和震慑感的悲剧。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任务的牧羊人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

俄狄浦斯长大后,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而他并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城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杀死了他们,其中一个老人正是他的亲生父亲。

此时,忒拜城正遭受狮身人面鸟翼怪兽——斯芬克斯的威胁。斯芬克斯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提出一个谜语。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城的人们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为妻。俄狄浦斯说出谜底正是“人”。

于是,斯芬克斯一头扎入大海。俄狄浦斯被忒拜城的民众拥戴为新国王,并娶王后为妻。至此,“杀父娶母”的神谕得以实现。

俄狄浦斯能够回答出“斯芬克斯之谜”,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认识“人”,没有认识自己,或者他不能把握自己,不能对抗命运。

从层层解开真相的精巧结构和其深刻震撼人心的效果来说,索福克勒斯也不愧为“戏剧中的荷马”。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他所逃向的恰恰是命运所安排好了的。人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吗?那不过是宗教般的自慰,或者是表决心而已。

人一直在努力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试图掌控命运。

但是,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譬如一场地震让多少人的梦想灰飞烟灭。人也不能把握社会,不同的人意志和欲望的冲突是无法通过革命以及政法体制的完善来彻底解决的,只能说可以不断改善与进步。可是即便是在大同社会,即便经济科技高度发展,人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逃脱不了意外伤害。

命运是抽象的,不是神谕,不是命中注定,神谕和中国的算命都是人试图把握“偶然性”的幻想。人永远不可预知未来,只能走好自己的路。

伦理悲剧的源头

杀父娶母无疑是最为惊心的悲剧,它让人类面临着最大的尴尬。当然,这是伦理恐惧的极端象征。伦理悲剧,最初的难题也许是父子的竞争,老人不甘心老去,而儿子经常没有一直等下去的耐心,所以,对于老人,儿子总是又尊重又轻慢的。于是人类要建立孝的伦理,甚至将其法制化。“娶母”

和继承王位表征的是对父亲的彻底剥夺,杀父意味着父亲的彻底退场。但是,老人、老王,一切既得利益者,都会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压制后来人。这是永远的冲突。社会的发展以老人无可奈何的退场为代价。所以说,《俄狄浦斯王》揭示了人类永恒的意志与欲望冲突,这是无解的难题,没有最善的结果。

有人觉得西方人比较豁达,老来无人问津也不觉得有什么。其实,西方人也不是不在乎,只是没办法而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中有一篇课文《礼物》,让我们来看一个西方老妇的感受:

这天是老太太的生日。她一早就起床,等候邮件。她相信今天肯定会有什么东西寄来……她站在窗口张望着。邮差骑着自行车转过了拐角。她心跳加快了。楼下的小男孩给她拿来了信,其中一封是迈拉的。没有包裹。失望的痛楚攫住了老太太的心。也许是包裹太大了,待会儿会由包裹邮班送来,她一定要有耐心。她几乎是带着几分勉强拆开了信封,只见生日卡里夹着一张折叠起来的纸,卡上印有“生日快乐”字样,下面写着一句附言:拿这张支票给自己买样称心的东西吧——迈拉和哈罗德。

支票像只断了翅膀的小鸟似的落到地板上。老太太慢慢地弯下腰,把支票从地上捡了起来。她的礼物,她的可爱的礼物!她用颤抖的手指把支票撕了个粉碎。

看过这个故事,你还能说是西方老人豁达吗?无奈而已。是我们年轻人希望老人豁达,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后悔以前的不敬老行为也没有用了,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办法去劝导年轻人做得更好。

伦理不一定总是体现为悲剧形式,但是《俄狄浦斯王》确实引起人对自身无穷无尽的反思。人类的伦理主题在变更,这个时代一般不会有这么重大而令人拍案惊奇的伦理事件,悲剧也被稀释为难为人觉察的痛苦,因此,我们的心灵变得麻木。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作用是净化,就是让我们麻木的心灵更善感、更多一点愁,多一点对命运的敬畏。这就是《俄狄浦斯王》在人类心头挥之不去,在文学作品中不断继承或变形的原因吧。

哈姆雷特为什么犹豫

《哈姆雷特》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谋害兄长,娶其嫂而继承王位。王子与父亲的幽魂对话,获知真相,但不敢相信,于是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的短剧,请叔父观赏,叔父当场色变,并设计谋害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劝告母后无效,又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并导致恋人自杀,无比痛苦。奥菲莉亚的哥哥雷奥提斯为复仇,与哈姆雷特决斗,并和克劳狄斯合谋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皇后误饮毒酒,雷奥提斯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前告知王子真相,王子用毒剑刺死叔父,自己也死去。

既然是复仇,为何哈姆雷特如此犹豫,为何情节延宕如此之长?

1.从故事本身说,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大清楚的,是否合谋,或者是否父亲有过错,这些都是无法判断的。哈姆雷特必然回避这些想法,但是潜意识里不可能不想,所以处于两难境地。他的装疯,也有想疯的成分在里面吧。而他一步步了解真相,等到确认真相,他也未必有力量复仇,需要母亲的支持。事实上,如果没有真相,他和叔父也可以相安无事,他仍然可以继承王位。因此,恐怕他宁愿父亲不是被谋害。

哈姆雷特的犹豫还体现了他的人格,比如不在叔父忏悔时杀他,是对神明的敬重,也体现了对母亲的爱和尊重。

哈姆雷特复仇之难,处境之险,才显出他的孤独可怜,他的智慧与勇敢。

2.从戏剧的要求说,必然尽可能延宕情节,加剧冲突,剧作家的才华也体现于此。应该说,《哈姆雷特》的结构还是基本合理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后是共同毁灭,达到冲突的高潮。

3.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主要是贵族阶层看的,起码他心目中的主要观众是上流社会的人。这些有闲阶层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同时,对戏剧的语言以及知识、思想含量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莎剧总是尽可能地增加作品的容量,甚至不惜延宕情节,以给主人公更多展示心灵的空间,也扩展剧本的社会背景,满足观众除了关注主体故事之外的更多心理需求。当然,莎士比亚本人也有这种才华。

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评价之高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中国古代戏剧缺乏这种高度,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不要人为去拔高其思想意义,曾几何时,我们以反封建主题去拔高其意义,其实,这又算什么高度呢?

世界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上演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此后更是历演不衰,被改编成歌剧、舞剧、交响曲、芭蕾舞剧、音乐剧、电影及电视作品,影响遍及全球。

死亡是爱情永恒的最高方式,因为死亡最能够证明爱的生死不渝。中国也有类似的悲剧,如梁祝的故事,但是并没有世界性的影响。其原因不一而足,但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悲剧性的强度在于主人公目标阻力的强度,或者说造成悲剧的外力的不可抗性。梁祝的悲剧仅仅是父命难违,往大了说是封建礼教,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会不顾及女儿的幸福,所以矛盾还是集中在父女矛盾上。而当人们的注意力在责怨其父时,却又发现她的父亲也怪可怜的,最后不知道该怨谁,有的改编作品就掂出那个倒霉的马文才来,丑化他然后归咎于他。祝英台或畏惧或怜惜老父亲而答应出嫁,可是她一逃了之,让父亲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