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性化管人制度化管事
7507300000051

第51章 责任制度化:如何让员工做好分内的事情(1)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不断地落实领导所制定的计划,不断地努力落实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可以说,落实责任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落实,自然就没有成就的取得。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落实呢?这就需要每一名员工具有一种责任感,一种勇于负责的心态。

责任是落实的灵魂,我们要找到能够完美落实责任的人,并把他安放在相应的岗位上,从而促进责任制度化,确保落实的到位。

一、责任制度化的一般认识

一个优秀的执行者,不仅要敢于承担小的责任,而且更要懂得在重大执行、紧急情况下,不推卸责任,不死板执行,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判断,避免损失甚至是灾难的发生。当然,还得回到“责任心”问题上来,仅仅具有“责任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责任心”:无论做什么工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不可能完成的。

同时,和员工的尽职尽责相对应,企业也要肩负一定的责任,包括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构筑起对等的、公平的责任体系。

(一)责任是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假如一个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却没有责任心,那么他很可能千方百计地去推卸责任,尽量少承担责任,那么,再高的责任能力也等于零,因此,责任心和责任能力同等重要。

张廷到达盛公司有近半年了,是金总的公司销售业绩的骨干力量,他所负责的市场更是一片繁荣。就当公司准备提升他做部门经理时,金总突然把他给辞退了。公司员工均非常纳闷,感觉不解。有人就问金总为什么?金总说:张廷在妻子怀孕时去嫖妓被派出所抓进去了。

金总说:“我且不论政府如何处理张廷嫖妓事件,但一个在妻子怀孕时不去照顾家庭人人,我是决定不容许这个不负责的人。我对员工要求很简单,责任是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公司不仅对现有的员工进行人文道德教育,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还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人品道德素质。凡是为人不厚道、对父母不孝顺的职工不收。离过两次婚的,一律不录用。试想,一个对家庭都不负责的男人,还会对公司负责吗?”

“企业也是一个大的家庭,如果一个人与妻子、兄弟姐妹的关系都处理不好,进入企业也很难和同事、工友处理好关系。”金总认为,是否孝顺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是否和睦,是员工道德修养的一部分。“不管你以前是否孝顺,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很好,但你进入企业后不孝顺的就要改变,不孝顺在我们企业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人多了,公司要考察每个人以前是否孝顺父母有些不现实,金总认为,公司创造一种氛围,建立注重人文道德思想的企业文化,要让每名员工懂得孝顺。大环境有了,即使有人不孝顺,也融不到这个大环境中来,他要想融入这个大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另外,为什么离过两次婚的人不要?”金总解释说,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不能总是犯同一个错误。“第一次离婚可能会有一些客观原因,但第二次再离婚,就不能再找这样的借口了。这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同样错误的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不管你学历咋样,能应付工作中的问题,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就行。”金总说,他以前是这样要求他的员工。通过几年的运转,企业效益有所转变。但去年企业发生的两起员工携带货款“蒸发”事件,让陷入困惑之中金总明白而改变了过来,“学历再高、能力再强,品德不行,还是白搭啊。”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顺是道德观的其中一个方面,忠和孝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孝顺了才会忠诚,如果不孝顺肯定就不会忠诚。企业用孝顺的人,实质就是在选拔忠诚企业的人。考察应聘人员的品德,这是就业市场发出的这一新的用人信号,让就业者看到个人修养在就业时的重要性。”金总说,这种要求不同于个别企业招聘时带有歧视性的限制条件,而是对应聘人员的品德、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现在浮躁的人更能明白:责任是人最基本的要求。

从金总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从重视学历到重视能力、再从重视能力到目前重视品德,说明中国企业用人的观念在逐步转变,也日趋成熟和进步。重视人的品德,体现企业用人日趋理性、成熟。这是企业用人制度在转变。企业用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效益,选择合适的人做适合他做的事。不少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均称,在如今的人才市场,已不再是唯学历和能力为标准了,“人品第一重要”。在评价人才时过分强调学历的作用,致使不少人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弄一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一张“人才”的标签,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用人单位冷静思考后,转变了用人思路,在引进人才时不只看学历,在要求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更在看重员工最基本的要求:责任。

(二)一线员工的责任心

强烈的责任心,是每位职员工做人做事的最基本准则之一,是衡量每个打工者有否良好心态、主人翁意识的判断标准之一,是每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每个人能否做好工作、获得上司认可和在公司存在价值的前提条件,更是一个人能力发展得到良好提升和未来职业规划最佳成长的综合素质之全面反映。

知名的沃尔玛商场要招考一名收银员,几经筛选,最后只剩三位小姐有幸参加复试。复试由老板亲自主持,第一位小姐刚走进老板办公室,老板便丢了一张百元钞票给她,并命令她到楼下买包香烟。

这位女孩心想,自己还未被正式录用,老板就颐指气使地命令她做事,因而感到相当不满,更认为老板故意伤害她的自尊心。因此,老板丢出来的钱,她连看都不看,便怒气冲冲地掉头离开。她一边走,一边还气呼呼地咒骂:"哼,他凭什么支使我,这份工作不要也罢!"

第二位女孩一进来,也遇到相同的情况,只见她笑眯眯地接了钱,但是她也没有用它去买烟,因为钞票是假的。由于她失业许久,急需一份工作,只好无奈地掏出自己的一百元真钞,为老板买了一包烟,还把找回来的钱,全交给了老板。不过,如此尽职卖力的第二位面试者,却没有被老板录用。因为,老板录用了第三位面试的小姐。原来,第三位女孩一接到钱时,就发现钱是假的,她微笑着把假钞还给老板,并请老板重新换一张。老板开心地接过假钞,并立即与她签订合约,放心地将收银工作交给她。

三位面试者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第一个面试者的心态,是多数老板最害怕的类型,毕竟,只会用情绪来处理事情的人,任谁也不敢将工作托付给他。第二位面试者的处理方式,则是最不专业的表现,虽然委曲求全的人比较有敬业精神,但万一真的遇到重大问题,老板需要的不是员工委屈与退缩,而是冷静与理性的处理能力。于是,第三位面试者成功了,因为在这件小事上,她充分表现出责任心和专业能力。

员工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防火墙。其实许多企业巨人轰然崩塌与员工的责任心缺失有关;员工的责任心缺失,又与企业经营员工责任心的能力不强有关。

要想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都充分体现出来,必须首先让员工学会遵守工作流程,严格按工作标准工作,不违反工作制度,自觉接受组织监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

何为培?就是培土、培养,在树苗四周堆上土叫培,目的有二:一是保护树苗不被风刮倒;二是保养,为树苗添加养料。何为训?就是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训导,就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训练,就是反复做,把应该做的事情按正确的方法反复演练。

建议企业通过培训教育,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反复做正确的事情,把演练和实战相结合,对业务流程熟悉、对业务标准形成条件反射,形成统一的行为模式和企业氛围,才能提高整个组织的责任心,构建企业的防火墙。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里,宕开一笔,从员工的责任兼谈一下企业的责任。企业的责任主要指要向员工负责、要向社会负责。向员工负责很好理解,就是员工为企业做贡献,企业要相应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包括发放薪酬、提供福利、关爱员工等。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很多企业却知之甚少或者不愿意认真履行。

近几年,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新兴热门词汇,在企业的简介中、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我们总能从企业家的发言或对企业的介绍中,听到、看到众多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实际上,社会责任一直以来都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之一。只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为注重社会责任,而社会也普遍将社会责任作为评价企业的标准之一。

然而,尽管言必称社会责任的企业众多,但怎样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笔者认为,只有在“上下”、“左右”四大方面切实下工夫,方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社会责任在一般的观念里大都是企业高层的事情,尤其对跨国公司而言,社会责任履行与否、如何履行甚至仅仅是由总部来做出决策。笔者的观点是,社会责任需要由上至下的连贯、系统与统一。

首先,企业的总部、各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形成一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常态化机制,并将这一机制纳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之中,与之融为一体,成为企业整合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其各分公司、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并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企业,衡量其社会责任不应该仅仅流于企业总部或管理层,更应该从其门店一线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来加以衡量。要知道,只有当企业上上下下的管理者、员工无不具备了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之时,企业方才具备了将社会责任发展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能。

再次,社会责任感绝非纸上谈兵的考核和条条框框的文字标准,而应该通过让管理者和员工参与到一些具体的、定期的社会责任行动中,甚至通过日常的工作、对客户的服务来加以体现和提升。

要真正履行社会责任,还需要企业“左手产品质量、右手社会责任”,以确保产品质量为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注重公益慈善、环保、劳动用工等多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齐头并进。

这两年,因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各种“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接踵而至,令消费者防不胜防,甚至引发消费恐慌。造成这些事件的企业,在问题暴露之前,其社会形象都还不错。有些企业,产品质量一般甚至常因质量问题屡遭投诉。但奇怪的是,这些质量一直未有改进的企业,却常常热衷于各种所谓的公益的、能体现社会责任的活动参与。这就不能不说明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一种严重失衡现象:即,轻(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视产品质量层面的直接社会责任,过于追求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所带来的“面子”上的社会责任“表现”。这种失衡现象,又恰恰说明了这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曲解和误读。在他们看来,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极具投资回报比的“软性广告宣传”和“高级公关方式”,更是当企业产品质量等各种问题出现时的“护身符”。

事实上,这是一种大错特错,但又见怪不怪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尤其是在当前,不少所谓的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也充分迎合部分企业这种病态心理的情况下,让这些企业有了偌大的舞台来施展他们所谓的社会责任“心肠”、来加厚他们的这件叫做“护身符”的外衣。

然而,不管在任何行业、任何市场中,产品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提升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是任何一家企业对社会和消费者应尽的基本责任。万万不能无视产品质量、售后等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而仅以为捐点钱就是履行了社会责任。否则,这就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责任观,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均无益处。

消费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直接相关,消费者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连消费者利益都无法保障的企业,也就无任何社会责任可言。

不仅如此,即便对于那些产品质量有保证、售后服务有保障的企业,或许其在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都未能尽职尽责。因此,笔者认为,在企业的大手笔捐赠和热衷慈善活动的同时,更应该将社会责任以具体的、细微的、持续的行动和活动加以常态化。比如,在企业所开展业务的地区切实履行其环保义务,在城市社区甚至乡镇农村做一些尊老爱幼的简单小事儿,只要坚持做好,都将是一种社会责任的充分体现。

可惜的是,与我们经常在大众媒体见到企业大手笔捐赠的“壮举”相比,这样的小事儿在生活中遇到的还不够多。而经常遇到的是,企业那些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员工,并非发自内心的微笑、差强人意的服务等举不胜举的现象。这些现象或许能进一步说明,只有切实做到企业上下之间的连贯统一,产品质量、社会责任等左右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方才是真正意义上履行社会责任的合格企业。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将社会责任锻造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案例故事:达能CEO谈企业责任

在如今的时代,像我这样的企业领导者都亟需回答一个被忽视了很久的问题——企业在社会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多年来,无论你同意与否,人们都想当然的认为上市公司唯一的追求就是不断增加股东价值,一次次的实现更高的业绩目标。这样一种关于企业角色的狭隘观念已经把我们引入了一条死胡同。个人认为,这也是我们应该从当前危机中吸取的主要教训之一。

首先,对于利润无止尽的追逐是难以持久的。我们往往被回报率蒙蔽了眼睛,10%,15%,或者20%,甚至25%,而把一个真理抛之脑后,这栋纸牌搭成的大厦终究有一个极限,逾越之后必然就是崩溃。不久前,我们刚刚逾越了这道极限,其残酷的后果昭然若是。

其次,单纯追逐利润的增长方式还带来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后果,侵蚀了企业和其他相关方的合作纽带——供应商,雇员,客户以及所在的社区,这些都会为企业带来财富,而其中有些人会感到其合法利益经常被企业所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