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10

第10章 直言也要讲分寸,舌头多拐几道弯(1)

说话太直,态度过于生硬,不但无法表达出自己良好的初衷,还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有些事情明知不对,不得不说,却又碍于情面不好说得太过直白,这就要花点心思,讲些技巧,拐个弯说,会让事情得以圆满解决。说话委婉含蓄,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语态谦恭,拒绝不伤和气

说话过于直率,言辞过于生硬,不但表达不出自己的良好初衷,而且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这样的直率、生硬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的,是人际关系的大敌。

"直言直语"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因为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常常只看到现象或表面,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没有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性格和感受。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的,使人际关系出现阻碍,朋友同事们都离你远远的,生怕被直言直语灼伤。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院长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都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院长问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将他在集市上的话说了一遍。

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确实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的人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冯帆是一公司的中级职员,他的心地是公认的"好",可却一直升不了职,而和他同年龄、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调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另外,别人虽然都称赞他"好",但他的朋友并不多,不但下了班没有应酬,在公司里也常独来独往,好像不太受欢迎的样子……

其实冯帆能力并不差,也有相当好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是,他说话太直,总是直言直语,一味直来直去,不加修饰,于是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比如,有同事往纸篓里倒咖啡,弄得地面湿淋淋的,他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有同事没完没了地打电话,他就告诉对方不要浪费公司的资源。他自认为这是好心,因为打电话者如果被老板发现,轻则一顿责骂,重则扣除奖金。然而,任何人都不领他的情。

再如冯帆认为同事小敏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

"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小敏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冯帆站在那儿发愣。

或者冯帆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张说:

"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

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却隐约有人传言,冯帆惯于在上级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如今,冯帆在公司的处境可以说是四面楚歌。他实在想不通,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我们都知道,冯帆的实话实说本身没有错。他为人坦荡无私,是非分明,正是许多人平常赞赏的美德。但问题是,实话实说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接受能力,说话过于直率,言辞过于生硬,不但表达不出自己的良好初衷,而且很容易引起批评者的逆反心理。

从效果看,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就要承受你的直言直语;不能离你远远的,那就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这岂不成了万人嫌?

可见,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面利刃。有这种直言直语个性的人应深思,以下两点供直言者参考。

在对人方面,少直言指陈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至于对方接受多少,与你讲的方法方式不无关系。

对事方面,少去批评其中的不当。事是人计划的、人做的,因此批评事也就等于批评了人。除非你力量大、地位高,否则直言直语只会替自己带来麻烦!如果能改变事实,则这麻烦倒还值得,如果不能,还是闭上嘴巴吧!如果非讲不可,最好还是拐个弯,迂回地讲,而不是依靠蛮力,死钻牛角尖。

如果你一开始就指责别人错了,常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使下面的谈话陷入僵局,不如用先肯定后转折的语气说话,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你的意见。

著名的科学家波尔是一位极其尊重他人但又非常坚持真理的人。当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时,他常常预先声明:"这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学习。"这句话后来成为一句名言被人印在一期物理杂志的封面上,作为献给波尔的生日礼物。

一次,有人发表学术演讲,效果非常糟糕,波尔也认为这个演讲"完全是瞎扯",但他仍然热情地对演讲者说:"我们同意你的观点的程度,也许比你所想象的还要大!"波尔同爱因斯坦展开过一场为期近30年的学术大争论,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对立。但爱因斯坦认为,在反对他的观点的阵营中,波尔是最接近于公正地处理他所代表的学术观点的人。波尔的这种态度及他在为人方面的其他杰出表现,不但使他取得了巨大的学术与教育成就,而且使他深受人们爱戴。

聪明的人绝对不会这样说:"好!我这就证明给你看!这话大错特错!"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道理,使你改变看法。"这样说话,只会引起争端,使对方远在你开始之前,就准备迎战了。

即使在最融洽的情况下,改变别人的主意也不是一件易事,如果你要证明什么,就要讲究方法技巧,要别人对你的证明感兴趣,使对方在无意中接受你的证明。也就是说: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改变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而不是他不懂。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你想指出这种错误,这样说效果会更好:"噢,这样的!我倒有另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用"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这一类句子,确实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你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决不会惹上麻烦。因为这样的话,不但会避免争执,而且还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容大度;并且,他也会承认自己可能弄错。

不管遇到何事,都不要跟别人争辩,别老是指责别人错了,而要有一点方法技巧,采取必要的让步,才能改变别人的意见。因此,如何提出不同意见是大有讲究的。这里介绍几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1.两分法

用辩证的方法先肯定对方的意见有合理的因素,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比如在讨论怎样搞好集体卫生时,有人提出一个小组连着搞一个星期,而你觉得不妥,认为还是一个小组搞一天好。这时,你不妨这样说:"刚才××提出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也是一种方法,但我以为还是一个小组搞一天比较好。"接着,你可以具体说说理由。先肯定对方,再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显得公正和客观,也容易让人接受。假如硬邦邦地直说,很容易形成紧张气氛,给人家难堪而迫使人家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

2.商量法

尽量用商讨或询问的口吻,不用命令或过于绝对的语气。当你要表达不同意见时,可先用较温和的口吻来说,比如:"你的意见是这样,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那样?你再想想。"或者这样说:"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考虑?你看那样行不行?"先商量,当对方仍坚持己见时,你再用坚定的语气也不迟。商量是尊重人的表现,你非常尊重人家,即使人家不想否定自己的意见,不想接受你的意见,也会充分考虑你的意见,并给以相应的尊重。

3.析弊法

由对方的观点推导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你要提出不同意见,肯定对人家的意见不满意,对方的意见弊端在哪里呢?你得好好思考一番,尽可能多找一些出来,你给对方的意见找的毛病越多,否定起来就越容易,一旦人家的意见被否定了,自己的意见被人接受的把握就大了。分析别人意见的弊端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任意扩大。

4.借助法

借助他人的观点和做法来替代自己的不同意见。有时,自己直接说出不同意见比较为难,譬如面对的是老师、长辈或上级。此时,你可借助同类型的、对方也熟悉、或已经明确了的事例来替代自己的意见。同类型的,是指性质和类型相同的;对方也熟悉的,往往说服力强。比如你可这样说:"老张他们也有过这种事,他们就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倒不错,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借助法,实际上就是用事实来说话。

总而言之,不与人直接争论并不是说就做个毫无主见的应声虫,而是技巧性地、有策略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方拉到你这一边。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做人固然要正直、直率,但不意味着说话也可以直言不讳,以至于过于唐突或者惹人反感。

做人要正直、直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意味着说话都要直言。因为不恰当的直言是一种消极和否定的语言暗示,不是使人抵触反感,就是使人顾虑重重,增加心理压力。而恰当得体的委婉说话意味着进行积极的语言暗示,防止消极的语言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正面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对方,可能很容易伤对方感情,如果绕个圈子将自己的意见婉转地告诉对方,就可以避免伤了和气。

比如,你楼上新搬来一位音乐家。这位音乐家经常练琴到深夜,影响了你的休息,而你和他接触交往不多,自然不好正面提意见,你可以告诉他,这楼板的隔音效果太差了。对方听了当然能领会你的用意。

比如妻子买了一块鲜艳的布料征求丈夫的意见,丈夫觉得妻子用这块布料做成衣服穿不太合适。如果丈夫不尊重体贴妻子的心情,就会直露地批评说:"你的审美观真成问题,一把年纪了还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岂不成老妖婆了?"这样生硬、贬损的话必定会伤害妻子的自尊心。如果丈夫尊重体谅妻子的心情,就会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给予暗示:"不错,这布料颜色真鲜艳,如果给女儿做衣服,那是很漂亮的。"

再比如,当有一位朋友不邀而至,贸然闯进了你的写字间,而你当时实在难用很长的时间去招待他,如果直接告之对方"来的不是时候",或对他爱理不理,都很可能得罪人。这时,可以换用一些委婉的语言,一样可以暗示对方尽早离去,而且还不至于使其难堪。可以在见面之初,一面真诚地对其表示欢迎,一面婉言相告:"我本来要去参加公司的例会,可你这位稀客驾到,我岂敢怠慢。所以专门告假五分钟,坐下来跟你叙一叙。"这句话的"话外音",乃是暗示对方:"只能谈五分钟时间。"但因说得不失敬意,对方就觉得很中听了。

在一家高级餐馆里,一位顾客坐在餐桌旁,很不得体地把餐巾系在脖子上。餐厅的经理见状十分反感,叫来一位服务生说:"你去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妥当的,但你不能激怒了那位先生。"服务生接受了任务,来到那位顾客的桌旁,很有礼貌地说:"先生,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你这样系餐巾,是想刮胡子呢还是要理发?"那位顾客愣了一下,马上明白了服务生的意思,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取下了餐巾。

顾客是上帝。在当时特定的情境里,服务生的确不便直接指出顾客的"不当"。可以设想,如果这位服务生直通通地指出顾客做法的不对,就显得生硬而不友好,就会让顾客面子上过不去,很可能激发顾客的反感和对立情绪,若是脾气大点的顾客很可能坚持自己的做法,会大吵大闹起来,给餐馆造成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

很久以前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张榜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诉了结果又没刺到对方的痛处。如果孙山竹筒倒豆子,直告对方落榜,那么对方的反应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在现实待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可见,委婉地把话说出来可以让你的语言变得"好听"。因此,在与人交谈时,如果遇到不方便直接表达的话语,可以采取一些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掌握这样的技巧会显得更加礼貌:

间接提示通过密切相关的联系,"间接"地表达信息。

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绝了,从而使自己失去回旋、挽回的余地。

比喻暗示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对方展开合理准确的联想,从而领会你所要传达的意图。

旁敲侧击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通过"提醒"让对方明白你的意图。

不用祈使句,多用设问句祈使句让人感觉到是在发布命令,而设问句让人感觉是在商量问题,所以后者更容易让人接受。

先肯定,再否定有分歧的时候,不要断然否定对方的全部观点,而是先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然后再引出更合理的观点。

总之,委婉说话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艺术。假如我们能选择一个恰当的机会,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建议,或是怀着真诚的心与当事人平等交换意见,既尊重了对方,又可以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如果一开口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可是如果在拒绝别人时,能讲究点说话的技巧,不让对方感觉丢面子,那别人在心理上就较能接受你的拒绝。

中国人生性敦厚、古道热肠,一般不愿意也不习惯拒绝别人。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为了避免多余的困扰,对一些不合理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都应当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