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29

第29章 你给别人面子,别人给你台阶(1)

成功者有成功者的威严,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自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子,而且都希望自己有面子,有面子就可以被别人看得起,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优越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以后交友就方便了许多。只要你维护好他人的自尊,使之颜面有光,他自然会投桃报李,对你加倍友好。

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面子,有面子就能被别人看得起,表明他在人中间有优越地位。你给人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他也会投桃报李,尽量地捧你而不是踩你。

《圣经·马太福音》有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大多数西方人视为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会在他人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

俞枫是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专业团体的杂志年终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难得的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而俞枫年年有此殊荣,让同行纳闷不已。俞枫在届龄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向众人道出了其中的秘诀。

俞枫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人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存在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也就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都找他当评审了。

在生活中,如果你是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肯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肯定是个总有一天要吃暗亏的人。只有给足别人面子,你才能获得好人缘。

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只要你给人光辉,给人余地,就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乐意给别人面子,别人也就不会给你难堪,还会在内心里感激你。

古代有位大侠叫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个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了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让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违背常理的事。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就应当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周围的人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于他人颜面的事。

面子问题不只是"中国特色",简直是全人类的特征。有一个关于英国温莎公爵的小故事,相信读后会对你有所启示。

有一次,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在伦敦举行晚宴。其时还是"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

宴会上,达官贵人们觥筹交错,相与甚欢,气氛融洽。可就在宴会结束时,出了这么一件事。侍者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们看到那精巧的银制器皿盛着亮晶晶的水,以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作陪的英国贵族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主持人。

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出现的难堪与尴尬顷刻释然,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温莎公爵的做法可谓高明之至,他以不伤人为原则,随机应变,把一场即将出现的麻烦化解于无形。反之,如果温莎公爵说明这水是用来洗手的,那印度客人必然为丢了这样大大的一个丑而无地自容,立刻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搞不好还会迁怒于人,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见一些无法让步来照顾对方自尊心的事,又该怎么做呢?那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像下围棋一样,"赢一目是赢,赢一百目也是赢",只要能赢就行了,何必让人家输得穿不上裤子?比如与人争辩,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很好,但也没必要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会自食其果,遭到对方的绝地反击。可见,我们做事情千万不能太过分,不能由此而伤别人的心,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

争强好胜,使对方下不来台,常常不会有好结果。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即使自己会做得很好,也绝不逞一时之强,干使他人颜面无光的蠢事。

中国人讲面子是出了名的,老祖宗早有明训:"人的脸,树的皮"。这就是说人要面子就像树要树皮一样重要,上至垂垂老者,下至三尺幼童,你伤了谁的面子,他都会跟你急。

很多人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看似不经意的言行而让人颜面尽失,有时后果会非常严重。遇到心胸开阔一点的,他只是内心不快而已,或许不会有什么极端的行动;如果遇到的是心胸狭窄之人,他心中就会产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极有可能转化为报复行动。伤人面子,受害的最终是自己。

从前有一显宦,公余之暇,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在其门下做一名食客。有一天某甲与该显宦对弈,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该显宦知是劲敌。比赛到后来,竟逼得该显宦心神大乱,汗涔涔而下。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该显宦发现了,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然使出撒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吗?"该显宦遭此打击,心中大为恼火,立起身来就走。据说该显宦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于某甲,始终耿耿于怀。

而某甲呢,还是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懂得为什么该显宦不再与他下棋。该显宦原本想使某甲飞黄腾达,为了这一点不快,总是不肯提拔他,某甲因此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要自叹命薄,谁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抑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伤了对方面子,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这个故事旨在教训我们,即使在无关得失的比赛竞技中,也要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在于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自己多留一些余地,使自己不会因伤人面子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在上朝的时候,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便开玩笑似的对其他大臣说:我的食指一动,就能尝到非同一般的美味。这话让国君郑灵公听见了。正巧楚国献给了灵公一个特别大的鳖,灵公准备用它来大宴群臣。结果听到子公的话,在鳖宴上就故意不给他分鳖肉。子公羞愤交加,就径直走到烹鳖的大鼎前,把手伸到汤里捞肉。这就让灵公十分不好看,结果双方都感到丢了面子,只好翻脸,灵公欲杀子公,而子公抢先发动政变,杀死了灵公,并以"灵"给他作谥号。"灵"的意思就是"乱而砂损",十分不佳,这足以让灵公永远没有面子。

这种君臣之间为面子而起的争斗近乎玩笑,但不难看到,"面子问题"正是这种倾国覆权的重大事件的"导火索"。可见,面子问题有时甚至能压倒一切,引发杀身之祸,亡国之灾。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恼羞成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某句无意的话伤害到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因此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

西晋时,钟会去拜访嵇康,遭到冷遇,嵇康当时正在打铁,没空理他,"扬缒不辍,旁若无人",钟会被大大地驳了一回面子,他吃不消,于是就去报复嵇康。他向司马昭进谗言,让嵇康上了法场,人头落地。

这叫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老子早就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不但要回报,而且回报的级别,往往大于给予者。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同样,你伤了我的面子,我一定要找机会报这一箭之仇。

从上面可以明确得知,根本不给人留一点面子,自己不仅仅得不到一点好处,还很有可能受到对方的伤害,反而对自己不利。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肯定有一天要吃亏。

我们常常是无情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抹杀了别人的感情,却又自以为是。在他人面前呵斥一个小孩或下属,找差错,挑毛病,甚至进行粗暴的威胁,却很少去考虑人家的自尊心。这是很有害的,害人误己。其实,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两分钟,说一两句体谅的话,这样就会对别人的态度宽大许多,就能把对别人的伤害减小到极点。那么事情的最终后果也就大不一样了。

面子的问题,关系到一个人的自尊,一旦出现裂痕,往往很难弥补。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有损人面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损别人面子的话则一定不要说,不要因"面子"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即使你再有理,也不能动不动就去挑战权威人物的自尊底线,这样最终会激得对方恼羞成怒,用强权证明谁才是道理。

有许多人做事愿意较真,尤其是当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数据,占据了主动位置时,一定要让各方面的人物都注意到自己的"英明"与"伟大"。很多时候,他们为了那一时的表面风光,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一个指挥官在攻克敌方城门时遇到了难题,他们没有攻破城门的工具。

他记得在几天以前曾看见船坞里有两支沉甸甸的船上桅杆,便下令将其中较大的一支立刻送过来。

接到命令的军械师认为,指挥官想要的其实是较短的一支,于是与传达命令的士兵争辩了起来。

军械师觉得较短的比较结实,而且运送起来也比较容易,甚至画了一幅又一幅的图来表示自己才是专家。

士兵警告军械师,他们的上司是不容争辩的,他们了解上司的脾气,最后说服了军械师抛弃专业知识,服从指令。等到士兵离开后,军械师问自己,服从一道会导致失败的命令,究竟有何意义?

于是他依然送过去较短的桅杆,他深信指挥官会看出短杆比较有效,因而公正地赏赐他。

等到短桅杆运抵时,指挥官要求士兵解释,于是士兵描述军械师如何为短桅杆不停地争辩,但是后来又承诺要送来较大的桅杆。指挥官下令立刻将那个军械师带过来。

几天之后,军械师抵达了,他很高兴再一次向指挥官解释,为什么送来短桅杆。

滔滔不绝,说的还是同样的一套话,并表示在这些事务上听专家的意见才是明智的,攻击时采用他所送来的桅杆一定可攻破城门的墙。

士兵的警告是对的,他们了解上司的命令是不容争辩的,不管对错。果然,指挥官不待军械师说完,便在士兵面前剥光了军械师的衣服,用鞭子抽打他,活活地把他打死了。

这名在历史上未曾留下名字的军械师一辈子都在设计桅杆和柱子,被推崇为最好的技师。他知道自己是对的,较短的撞墙槌速度比较快,力量也比较强,大不一定就好。然而,他只好到另一个世界去宣讲这个道理了。

这名军械师是好辩者的典型。这种人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得到。

你必须了解言语不值什么钱。每个人都知道争辩得火热时,为了支持主张,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也可能会引经据典、提出无法验证的统计数字,然而谁能够被这种言语所说服?

1688年英国建筑师雷恩爵士为西敏斯特市设计了富丽堂皇的市政厅。然而市长并不满意,他告诉雷恩他担心第三层楼不安全,会整个崩塌下来,压垮他在二楼的办公室,他要求雷恩再加两根石柱来支撑。

雷恩这位首屈一指的工程师,很清楚市长的恐惧是杞人忧天,但是他还是建造了两根石柱,市长感激万分。一直到多年以后,工人在高高的架子上才看到这些石柱没有顶到天花板。

石柱是假的,不过是双方各取所需,市长可以松一口气,而后世会了解雷恩原始设计是成功的,石柱并没有支撑,实际做成了一种装饰和摆设。

还有一个事例,米开朗琪罗为某市雕刻手上拿着弹弓的大卫。几星期之后,正当米开朗琪罗在做最后的修饰时,该市的市长进入工作室。他自以为是行家,仔细地品鉴了这项作品,同时告诉米开朗琪罗,虽然他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杰作,但是依他的评断,雕像的鼻子太大了。

米开朗琪罗知道市长就站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因此视野不正确。他不说一句话,只是招呼市长随他爬上架子,到达鼻子的部位,他拿起刻刀和木板上的一些大理石屑,市长站在下面的架子上,米开朗琪罗开始用刻刀轻轻敲着,让手上搜集来的石屑一点一点掉下去。事实上他没有改动鼻子,但是好像在努力工作,经过几分钟装模作样的工作后,他站到一边说:"现在看看吧!"

市长回答:"我比较喜欢这样,你让它栩栩如生了。"

你可以在内心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表面上,却必须要做出一副从善如流的样子,这种看似已经妥协退让的举动,远比强辩有力得多。不必担心这会影响了你的形象和声誉,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重视每个与你有关的人,为你的才华寻找一个广阔的、安全的发展空间。

在职场,良好的形象有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所以职场中人更看重自己的脸面。在上司处于极端尴尬,甚至脸面行将不保的紧急关头,你若能帮助他保全面子,这比你完成他交给你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功劳。

每个在社会上打拼的人,都不是孤军奋战的,在我们身边,往往都有上司、有同僚、有下属。不管你是否承认,上司其实就是站在你上层的人,他的威严,比你的面子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