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32

第32章 看清看透别点破,该糊涂时别较真(1)

我们所强调的"糊涂",和那种天生懵懂马虎的人不同,这种"糊涂",是一种看透世事之后而历练出来的大智若愚。生活中,那些活得潇洒自在的人,都是遇事不钻牛角尖,该糊涂时不较真的人。过分的精明和张扬,是惹祸招灾的根源,适当的糊涂,却是一种智慧。

做人不要太较真,糊涂一点更难得做人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生活中难得的不是聪明,而是难得糊涂。在小是小非面前装装糊涂,不失为睿智的明智之举。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他还是著名的清官,爱护百姓,最后为了百姓而罢官回乡,从此以书画安度晚年。郑板桥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郑板桥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情对待。他做官时,因为在灾荒之年为灾民请求赈济触犯了上司,结果被罢官。但是他并没有忧郁沮丧,也不为官场失意而郁闷不乐,而是骑着毛驴悠然回到故乡。从此专注于诗、书、画,安然幸福地过着老年生活。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先生的名言,他将此观点升华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按照新的观念,"难得糊涂"则是指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对不便回答的问题可装作不懂,对危害自身的询问假作不知,以理智和"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矛盾。做人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生活中难得的不是聪明,而是糊涂。在小是小非面前装装糊涂,不失为明智之举。

郑板桥所提的"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一经刻出,便立刻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座右铭。仿佛有许多人生的玄机一下子从这四个字里折射出了哲学的光辉。

假如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背后骂你。"你听后会作出什么反应?你可能会非常恼怒,立即去找这个人算账吧?如果是这样,那你不仅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而且还会扩大事态,徒增痛苦。

富弼是北宋名相,在他年少时,有一次走在洛阳大街上,平白无故地遭人斥骂。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听到后很是惭愧,赶紧向富弼道歉。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

有位智者说,如果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会回,因为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智者和富弼一样寻得了"难得糊涂"的真谛。

在我们身边,无论同事、邻里之间,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不免会产生些摩擦,引起些烦恼,如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越想越气,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涂些,自然烦恼会少得多。

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别人说你两句,就让他说吧,只要无伤大雅。如果非要和别人较劲,那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这种"糊涂"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做人的睿智。

人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会有一些小矛盾。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鸡肠、神经过敏的人,否则没人喜欢和你做朋友。

做人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最高境界就是心里明白,外表糊涂。

假装糊涂是要你不糊涂装糊涂。在平常处世交往中有些事情收缩性大、变通性强,这时你就应该用装糊涂的办法来缓解矛盾,摆脱被动局面。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糊涂,你就并非是糊涂,而是大智若愚。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恰如其分地装糊涂。装糊涂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迷惑对手。

明朝洪武年间的郭德成就是一个会假装糊涂的聪明人。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朱元璋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恭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靴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心里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怎么知道皇上不是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由此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假装糊涂,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因为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试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不只是装糊涂,更是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生活中,遇到让自己窘迫的问题,装点糊涂有时候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其实生活不需要太严肃,装点儿疯卖点儿傻,让自己和身旁的人哈哈一笑,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婚姻生活也是这样,与其制造口角弄得家里气氛不好,还不如动动脑筋想一想,不但能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能使得彼此感情更加甜蜜!

卡尔霍先生经常被妻子的唠叨弄得很烦,为了让耳根子清静,只好能藏就藏,能躲就躲。

有一次,卡尔霍请一位朋友上餐馆吃饭,酒足饭饱这后,卡尔霍趁着朋友没注意的时候低下头伸手由鞋子里拿出一张钞票来,一抬头,没想到正看到朋友惊讶的眼光。其实朋友也都知道他这个"怕老婆"的毛病,心照不宣,微笑着看他怎么解释。

只见卡尔霍先生轻咳了一声,指着手里的钞票说:"这个东西过去一直有事没事地压迫着我,所以,我也要它尝尝被压迫的滋味。"

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时才54岁,这是很罕见的特例,因为当时的领导人是由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所把持。全世界的人都很关注他的施政,想看看这个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会把苏联带往什么方向。

在戈尔巴乔夫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中,来自各国的记者纷纷举手抢着发问。

一位美国记者问他:"戈尔巴乔夫先生,我们都知道你是有激进思想的领导人。可是,当你要决定内阁名单时,是不是会先和上头的重量级人物商量?"

戈尔巴乔夫一听,故意板起脸来回答:"喂!请你注意,在这种场合,请不要提起我的夫人。"

大家一听,哄堂大笑。接着,不等美国记者再发言,戈尔巴乔夫就马上指着另一名记者说:"好,下一个。"避开了尖锐的问题。

其实,巧妙地装糊涂更是一种聪明,显示出智慧,不但给各种繁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得其顺利运转,也能在生活中充满笑声,显得轻松明快;相反,老实较真只会导致木呆刻板,甚至使事情陷入僵局。

由此可见,"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培根曾经说过:"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和自信。"因为人们大多喜欢表现和卖弄自己的才干,而不愿露些"傻气",若没有一定的自制、自信,是很难做到大智若愚的。

"大智若愚",不是故意装疯卖傻,不是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浅显,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方式、一种态度,即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里都一清二楚,而表面却若无其事。因为从不曾剑拔弩张,所以人们也就很难找到他的破绽。

"聪明难,糊涂更难",聪明是一种艺术,然而聪明过头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损失,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即是此理。而装傻却不仅是一种艺术了,它更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你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有时并不是好事。明白认真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冒傻气。生活中,那些活得潇洒自在的人,都是遇事不钻牛角尖,该糊涂时不较真的人。

人一生要经历的事情不可胜数,如果事事都要认真盘算,势必会使自己筋疲力尽。所以,对一些不重要的小事最好能忍得一时之气,糊涂处之。当然,此糊涂非彼糊涂,言外之意是告诉人们:清醒对事,糊涂了之。

你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有时并不是好事。明白认真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冒傻气。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会有利于做事,同时也能使场面圆满。

孔子带众弟子东游,走得困乏了,肚子又饿,终于到了某酒家门口,于是孔子吩咐一弟子前去向老板要点吃的,这个弟子很听话,二话不说,径直走到酒家跟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走累了,恳请您给点吃的吧。"老板回答:"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不妨考你一考,我写一个字,如果你认识的话,随便吃。"于是写了个"真"字,孔子的弟子想都没想就说:"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这是个"真"字。"不料老板听后大笑道:"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吩咐伙计将这个"冒牌货"赶出酒家。

孔子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来,问后得知原委,于是亲自上前,对老板说:"我是孔子,走累了,想要点吃的。"老板也要考考他,于是又写了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

弟子纳闷极了,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念"直八"呢?"孔子说:"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岂能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好好体味呀!"

这虽是个杜撰的故事,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较真。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较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生活中,那些活得潇洒自在的人,都是遇事不钻牛角尖,该糊涂时不较真的人。

比如在夫妻之间,有很多事都不需要争论或弄得太明白。特别是先生,对妻子的那些不必或不便较真的话,大可似是而非,假装糊涂,这样才能保持夫妻和美。

丈夫不停地抽烟,烟缸里已经有一大堆烟蒂了--大部分还在冒烟。妻子见了,惊呼:

"天哪!难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杀方式吗?"

妻子出于对丈夫的深切关怀,非常恼恨丈夫抽烟,把抽烟比作"自杀",用语异常辛辣。作为丈夫,虽然自知不对,但对于这样的挖苦,却是忍无可忍。如果直接反击,那也只有伤和气了。此时,不妨装作没有听明白:

"亲爱的,我正在抽烟思考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丈夫也因为幽默了一次,心理获得了平衡而消了怒气,妻子已经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已不太在乎丈夫听到没有,因此也不再言语。

把事情弄得太明白就容易伤感情,何妨让它稀里糊涂地过去,这样你好他好我也好。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你的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劲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根本犯不上了。与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很没有修养,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

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宽容他了。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知渊中鱼者不祥",看透了别人的心意,有时反会招祸,保持常态,不露声色,是一种自我保全之策。

"糊涂"也是一门学问,糊涂不是脑子不好使,而是一种处世之道,有个成语叫视而不见,就是很好的解释。对有些事情,你好像已经看到了,好像又没有看见。例如,对于某些事情,你比谁都清楚,但是你就是装作不知道、不在意,故意让自己蒙在鼓里。倘若你说自己知道了,那你就是聪明过头了。

战国时期,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出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信陵君的精明强干,引起了魏王的猜忌之心,担心他有一天会威胁到自己的位子。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还有一段和信陵君情形刚好相反的故事。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观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然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