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7510000000037

第37章 好事不可占尽,风光不可独享(1)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若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到保全自身、适者生存,就应该懂得与人分享荣耀,掩藏自己过于耀眼的光芒。不管是表面上的风光还是实际的物质利益,一个人都不能占尽了,如果你将对方赶尽杀绝,使自己登峰造极,虽然可以在一时之间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却会给以后的发展留下隐患。

自己赚钱,也让别人赚钱做人之境界往往体现在一个人对成就的看法上。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奖励时,千万别独享荣耀,否则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从而给下一次合作造成障碍。

不管是在与人交际中,还是商业合作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赢得好人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你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一些成绩时,自然要为之而庆祝,不过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为之高兴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下这成绩的由来。一、要知道在这个竞争激烈,分工细化的社会离开团队不可能取得斐然的成绩。二、不要忘了人"眼红、嫉妒"的劣根性,所以为了自保,还需给自己留条后路,把荣耀和大家一同分享,免得自掘坟墓。

凡森在一家图书出版社担任编辑。他为人随和也很有才气,平日里总喜欢与同事开些小玩笑,所以单位上下关系都非常融洽。舒心的工作氛围,给凡森创造了许多写作的机会,闲下来时,他就拿起笔随意地写点什么。

有一次,他编辑的图书在评选中获得了大奖,而且位居排行榜榜首。为此,他感到无比荣耀。大概是开心过了头,他逢人便说自己的图书获了大奖,同事们表面上纷纷向他祝贺。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他发现工作氛围似乎有些僵硬,平日里的笑容全部消失了。单位里的同事,似乎都在刻意地躲避他,有的还有意和他过不去。一段时间以后,他终于找到了矛盾的根源,原来他犯了"吃独食"的错误。

这本书之所以获得大奖,身为责编功劳自然很大,可是那毕竟不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其他人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份荣耀他们也应当分得一份。在荣耀面前,他们不会认为某个人的功劳最大,唯一的想法就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分享一份荣耀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凡森一个人独占了所有的荣耀,别人心里当然不舒服。

以此为戒,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别忘了做人的原则,一定不能吃独食,而要与别人一同分享荣耀,免得自掘坟墓、自断后路。

为了让这份荣耀为你带来助益,有几件事你必须做。

一是要感谢同仁的协助,不要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提拔、指导、授权。如果实情也是如此,那么你本就应该感谢。

如果同仁的协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维,你的感谢也有必要,虽然好像是虚伪,但却可以使你避免成为箭靶。那些在台上风光无限的获奖者都要感谢一堆人,道理正在于此。这种华而不实的感谢虽然缺乏实质上的意义,但听到的人心里都会很愉快,也就不会嫌忌你了。

二是要懂得分享。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这种分享可以无穷地扩大范围,反正礼多人不怪嘛!另外一种是实质的分享,别人倒也不是要分你一杯羹,但是你主动地和别人分享会让人有受到尊重的感觉。如果你的荣耀事实上是由众人协力完成,那么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实质的分享有多种方式,小的荣耀请吃糖,大的荣耀请吃饭。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分享了你的荣耀,他们就不会和你作对了。

三是应谦卑。人一旦有了荣耀,就自我膨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因为他们要忍受你的气,却又不敢出声,因为你正在锋头上。可是慢慢地,他们会在工作上有意无意地让你碰钉子。

其实别独享荣耀,说穿了就是不要去威胁别人的生存空间。因为你的荣耀会让别人变得暗淡,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而你的感谢、分享、谦卑,正好让旁人吃下一颗定心丸。人性就是这么奇妙,其实认真想来,也很简单。

要想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一定的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成绩的取得,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如果你表现得好大喜功,独占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别人会对你怀恨在心,轻则以后断绝与你合作,重则寻找时机对你施以报复。由此看来,获得成绩原本是一件好事,可由于自己一点小小的贪念,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丢了朋友也毁了名声,这无异于自断后路。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与人合作,赢得他人的信任,就不能总是空口说白话。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的利益,更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让对方完全放心。

我们所面临的商业社会充满巨大压力与竞争,但是如果你以为只有唯利是图的人在其中才能如鱼得水,那恰恰是对竞争的误解。长期以来,许多成功者的经营策略一直是以善为本。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与人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如果一心只往自己口袋里塞钱,过不多久就会失去人心,被淘汰出局。

做生意不能单打独斗,一个人如何对待合作者,最能反映他的心胸品性,决定他最终的成败。

人都是注重实惠的,有了实惠就会感觉踏实、受用。玩虚的人之所以让人恼火,就是因为他老是拿些看不见的东西炫耀,虚构一些不可能的事,让人觉得恐慌。而有了实惠人就很踏实,因为看得见的东西让人凸显自身的存在。

蒋丰和崔卫平合作做生意,崔卫平因为自己有其他领域的事业,无暇分身照看他们合作经营的项目。所以,虽然是合伙经营,但实际上只有蒋丰一个人负责。尽管蒋丰每周在向崔卫平汇报工作状况时,把他们所投资的项目讲得如何具有深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崔卫平也不敢把太多的资金注入这个项目。因为他们合作了半年多,崔卫平每月都向里面注入资金,但是,一次也没有见到账面上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盈余利润。又过了3个月,崔卫平听从了家人的劝告,决定中止这个项目,抽回全部投入的资金。没有了崔卫平的投资,蒋丰的项目逐渐走向了破产,他眼中的所谓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蒋丰的最大错误是,没有让别人看到利益,所以,那些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犹如一纸空文,最终起不到任何实际效果。

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眼睛紧盯着的是实际利益。正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没有实际的利益,谁都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和资本。相反,一个人要想借用别人的力量,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就必须摆出切实的利益,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并通过利益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以利益驱动他人,帮助自己,这是一种高明的做事手段。

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有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拿出真正的利益,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这样做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和讲述。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到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对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与保持;而对于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困难。

在合伙的生意中,我们更应该注意这种交换是否与一个人的付出对等。很多合作者,一开始本是朋友,一旦合伙做生意,自然也不好意思提议把钱财分清楚,谁要是在这方面太计较了,便显得他太不够意思。朋友有通财之义嘛,斤斤计较,岂不伤了和气?反正有钱大家花就是了,谁花多点,谁花少点,又有什么关系。

这种隐患,时间一长就会发作。到了年终、月尾结账时,发现生意是赚了钱,但赚的钱全部都稀里糊涂开销光了,大家的心里就会开始计较了。一开始,大家基于过去的友情,还不好意思公开指出,等到了忍无可忍提出来时,必然会严重地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好朋友一旦决裂,那比不是朋友还严重,他觉得你不够朋友,你认为他不讲交情。到了这种地步,除了大家分手,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与其走到这种地步,还不如一开始就未雨绸缪,把每个人应当分担的工作和应当享受的利益都交代清楚,让大家都有钱赚,携手共进,皆大欢喜。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想把便宜占完。其实,这样的人是最笨的人,或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甚至会失去很多东西。有时,留一点好处给别人,自己也就得到好处了。

台湾早期股市好手陈逢源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卖股票时,记得留一点给别人赚。"股市是不讲情面,不留余地的投资市场,为什么要留一点给别人赚?

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其中内含玄机。其实,留一点给别人赚,正是给自己赚钱的机会,要留给别人赚钱的机会,你才能出脱手中的股票,立刻取得现金;留一点给别人赚,别人才会接手你可能遇到的股市风险。

不论是商业竞争还是人际交往,做什么事也都不要做得太绝了,都要学会给别人留一点。你给别人留一点,别人同样也会给你留一点的。有时给竞争对手生存空间,自己才会有生存空间;反之,如果你赶尽杀绝,把竞争对手击垮,结果往往是自己也失去了生存空间。

谭勇是个脑子灵活的年轻人,大厨出身,他选了一个好地段,抢先进驻干起酒楼。不少人纷纷跟进,一时间小马路上餐馆林立,自发形成了"饭馆一条街"。各家招牌、布幔、灯箱各异,招徕了不少往来的人流,生意普遍说得过去。渐渐地不少人慕名而来,经营上谭勇的酒楼稍占上风。

这种共同繁荣的局面没维持太久,谭勇就挑起了事端,既然客流量相对恒定,大家心照不宣地竞争,谭勇就要"消灭"对手。

谭勇十分留心地将小马路各家餐馆的拿手菜列了明细,他是大厨出身,这难不住他,略加改良便抢了别人不少生意,酒楼更火了。

谭勇采购原料精打细算,别的餐馆在市场上进牛羊肉,价格贵质量又无保证,他到郊区从屠户那里直接进,因为量大总有优惠。别的餐馆都在市场上进河鱼,他的酒楼自有十位八位钓鱼迷送鱼,送货比别人便宜一半。在小马路上他的菜肴价格最低,店堂最大,外装饰灯光最抢眼,总是爆棚,这人也怪,越热闹越凑热闹。

在谭勇的挤兑下,小马路上其他餐馆的生意都不好做,但还是有一些顾客,能够微利维持。

谭勇的酒楼火,他们的餐馆勉强维持;谭勇赚钱多,他们赚钱少;但毕竟赚了钱,大家共同培养着小马路这个餐饮市场,大家都是受益一方。

但是谭勇还在不断地采用各种方法排挤竞争对手,让他们无利可图。后来,小马路房屋租金提高,部分餐馆承受不了高昂的租金,终于从小马路消失了。一家家花店、书店、网吧进驻小马路,谭勇的心里充满着胜利者的喜悦。

餐馆少了,"饭馆一条街"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专门来遛街吃饭的人也日渐减少,谭勇的酒楼上座率较以前不但没增加,反而下降了。更让他尴尬的是相邻两家饭店,一家改成了加工铝合金门窗的企业,整天电锯轰鸣;另一家转让给了一家寿衣店,晚上卖寿衣的灯箱在主干线上都能一眼看到。酒楼四周这种环境,食客自然没有登楼就餐的雅兴,谭勇追悔莫及……

竞争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你死我活的结局,而是追求双方能够在竞争中达成共赢,下一盘和棋,双双获利。

赵景在市里一条步行街上开了一间书店,开张三个月后,生意还算不错。可惜好景不长,一个姓贾的商人很快就在街角也开了一间书店,一份生意两家做,自然就没有当初那么赚钱了。赵景气得直跺脚,发誓一定要让对方的生意做不下去。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吸引顾客的办法:打折。赵景在书店的玻璃上贴出了一张宣传单:本店图书除教材外,一律八五折!这之后,书店的生意果然红火了几天,不过贾某也很快想出了对策:本店图书一律八折。赵景一狠心,又贴出了告示:本店部分图书七五折,凡购书满百元者赠送精美礼品!就这样,两家书店打起了"价格战",两个老板见到对手眼睛都冒火。两个月后,赵景拿起计算器一算账才发现,两个月来,劳心劳力却利润微薄,几乎成了赔本买卖,想来对手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生意可不能这样做了,他决定与同行和解。两人一商量,贾老板提出了个建议:两家书店尽力避免进同类图书,比如一家进教辅,一家就卖漫画杂志,这样就不会出现恶性竞争了。半年下来,两家书店都有赢利,两个老板也成了不错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交流一下开店的经验,提起过去的争斗,两人都戏称是"不打不相识"。

假如两家书店的老板再继续斗下去,难免会弄个两败俱伤。幸亏两家的老板及早地醒悟了,化干戈为玉帛,才出现了最终双赢的局面。

生意场上有这样一个恒常规则:只要是有利可图的交易,你赚一百,他人共同赚一千,对于你而言也是很成功的。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假如你不让他人赚一千,你自己连那一百也赚不到。

很多人都是天生的红眼病,忌妒心强,见不得别人好,为了排挤对方,不惜一切代价,也不择一切手段,搞无谓的圈内争斗以致两虎相争,相互内耗,两败俱伤。其实,换一种思维,双赢合作才是达到目的的最好选择。

人都喜欢占别人便宜。你吃一点亏,让人占一点便宜,那么你就不会得罪人,人人当你是好朋友。他们今天占你一点便宜,心里多少也会过意不去,他们会在恰当时候回报你。

生活中总有一些聪明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吃亏,对于个人来说,无非是自己小的利益损失,失去的大多是物质的和暂时的。如果我们能够从容地面对,不去计较这些,在所谓的吃亏之后,我们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和自己的坦然,我们培养了自己的宽厚与大度,还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人们常说,吃亏是福,财去人安。能够吃亏,懂得吃亏的人常常会觉得平安快乐,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吃亏是福,道出的是一种潇洒的生活态度,一种自我的牺牲精神,一种成全他人的品德,一种恬淡处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