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梅庵史话:东南大学百年
7512400000123

第123章 40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1)

由于科技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东大历任领导、院系带头人的高度重视,我校从80年代中期以后就开始注意培养、破格晋升一批30岁上下的青年学者担任教授职务。到90年代,这批人才中的一部分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现在,我们东南大学有10多位出生于60年代的博士生导师,他们在21世纪里,至少还可以有20多年的学术生涯,可L;!为国家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博士人才,做出许多杰出的科研成果。

这里,将1999年底之前,我校在岗的青年博导作如下简介:1.尤肖虎研究员,男,1962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声纳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分别被破格提升为我校最年轻的副研究员、研究员。现在“移动与多点无线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移动通信与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尤肖虎研究员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通信中应用神经网络”(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非线性自适应信号处理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随机信号最优估计与检测中的神经网络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DMA-PCN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通信高技术研究课题)等项目。现为IEEE会员、INNS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曾担任第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主席等。连续应邀担任国际权威杂志IEEETrans的论文评审工作。

1994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2.陆祖宏研究员,男,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他在韦钮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研究所合作研究一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脉酶等蛋白在低水合状态下的活性与注人质子电荷有关,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在LB膜光刻蚀技术应用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分辨率刻蚀技术中取得线宽小于0.7微米的成果,居国际先进行列。他先后完成了“LB膜基础研究和应用”,“分子层次上能量与信息传递机理的研究”,取得了高热绝缘超薄LB膜,LB膜高分辨率刻蚀技术,流动亚相大面积LB膜连续成膜技术,LB膜诱导液晶类分子排列机理及实验技术研究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为推动我国分子电子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曾多次出访英、法、德、日、加等国家讲学和合作科研。

1994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3。洪伟教授,男,1962年生,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1984年和1988年于东南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或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项目和横向协作项目20多项,省级鉴定成果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5年获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993年获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他连续被聘为国际权威刊物《IEEEPt.H),(IEEEMTT),(Electron.Lett.》和国内一些刊物的审稿人。

洪伟教授现为IEEE会员、URSI/CIECommissionB秘书、江苏省天线与微波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5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4.戎敖生教授,男,1961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毫米波实验室工作。1991年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教授。自1988年以来,戎敖生教授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固态光控微波器件研究”等7项研究。系统地研究了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的三维电磁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提出了光与微波/毫米波相互作用的局部非均匀激励模型;提出并解决了高Tc超导膜表面阻抗无损测试的理论问题;研究了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的封装效应等,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90余篇,其中32篇被世界著名检索系统收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中青年科技奖、江苏省优秀骨干青年教师奖,三次获东南大学“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奖、两次在全国前20名个人学术排名榜上位居前列。

戎敖生教授1994年一1995年在美国Oregon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并协助指导博士生进行光电互连方面的研究。

1995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5.胡敏强教授,男,198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在东南大学完成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留校任教。1993年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半年。现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电机电器专委会委员。

胡敏强教授主要从事大型发电机的设计和运行、电机电磁场,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完成了“三峡水轮发电机参数优选CAD系统”、“大型发电机内涡流电磁场和温度场研究”、"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高力率及进相运行研究”等3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以上的科技攻关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3篇,合作撰写学术专著1部。

1995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目前,正在承担大型发电机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工作。

6.黄卫教授,男,1961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道路工程专业,1985年在东大获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多项科研,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5项,1990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至199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同时在职攻读并于1994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他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已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与计算机辅助系统;(2)路面结构分析与计算;(3)路面设计指标和设计方法;(4)路基路面材料组成和工程特性;(5)交通控制与收费系统等。

1996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7.徐宝文教授,男,1961年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底毕业于中国舰船研究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0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在东南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东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主要从事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技术、软件工程与并行软件技术研究,曾负责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预先研究项目等在内的10多项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有近10项成果经鉴定或评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在《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ACM"SIGPI_AN》等国内外杂志与会议上发表论文8。余篇(其中的一部分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出版著作、译作、教材等10余部,600多万字。曾获航空航天部与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与优秀软件奖。

1996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8.徐卫良教授,男,1961年生,1988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工学博士,199。至1992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洪堡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4年,任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和日本立命馆大学访问研究员。1995年起担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同时还任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兼职研究员。研制了国内首台机器人重复精度的智能测量仪,曾获得国家航天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机电部的重大成果荣誉证书。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有:智能计算与控制、基于传感器的机器人学、模块机器人学以及智能移动机器人等。正在负责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教育部基金课题以及香港政府科学基金课题,与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地的大学有较广泛的科研合作联系。

1996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9.甘强教授,男,1962年生,1991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教授,一直从事‘性物计算与机器智能”方向的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从事关于“神经网络理论模型”、“视觉原理模型”、“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数学变换快速算法”

等生物信息系统的原理及模型的研究,应用方面主要从事关于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的智能输人的研究,目前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部(省)级项目2项。

1996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0.黄庆安教授,男,1963年生,1983年在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5年在电子工业部第33研究所(太原)工作,1996年至199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9个月。1991年任东南大学讲师,1996年4月晋升教授。1998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黄庆安教授先后在下述领域进行过研究:①半导体的激光加工技术;②MOS器件物理与技术;③集成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④硅片直接键合技术;⑤场发射与真空微电子学;⑥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在从事研究过程中,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著有《硅微机械加工技术》(科学出版社,1995),在((IEEETrans.ElectronDevices》、《IEEEElectronDeviceLett.)、《7.Appl.Phys.)}、((Ap协.Phsy.Lett.),《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6年获江苏省青年基金(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现在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SeniorMember,1995年起连续担任((J.Appl.Phys)),(Appl.Phys.lett.》和《电子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

黄庆安教授目前在下述领域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①微电子机械系统;②真空微电子学;③新型微电子器件与技术。

11.蒋建清教授,男,1963年生,1979年8月~1986年7月在浙江大学材料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1987年2月~1990年9月为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1990年10月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6月受国家科委选派,赴韩执行“中韩优秀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做韩国机械与金属研究院(KIMM)博士后,1995年6月~1996年3月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任英国伯明翰大学IRCinMaterialsforHighPerfoxmanceApplications研究员,1996年4月晋升教授,同年5月担任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现为中国材料学会青年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色金属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金属学会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蒋建清教授倾心从事金属基材料、复合材料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二项发明专利。

1998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2.田玉平教授,男,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人东南大学研究生。1987年公派出国,赴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91年获苏联博士(Ph.D)学位。

1992年至1993年在东南大学自动化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起在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作。现任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2月至7月应邀赴俄罗斯访问,访问期间通过技术科学博士论文答辩,并获俄罗斯科学博士(SC.D)学位。1998年5月至12月应邀赴澳大利亚进行合作研究。同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田玉平1995年6月获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同年10月获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颁发的最高青年奖—关肇直奖,1996年6月获东南大学“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奖”。

田玉平教授致力于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不确定系统的鲁棒分析与设计,混沌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等,负责的研究项目有,国家教委基金课题:“鲁棒控制系统研究”

(1992^19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同时具有参数不确定性和未建模动态系统的鲁棒设计(1995^1997)。以上项目均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