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梅庵史话:东南大学百年
7512400000078

第78章 周强泰、徐益谦两教授回忆

热能所学科带头人范从振先生我校动力工程系老教授范从振(1911-1998)是国内著名的锅炉专家,50年代创始了我国新兴的锅内过程学科;80年代,又对我国“燃煤增压流化床燃烧”技术研究的开展,做了许多指引铺路工作,到南工即将更名为“东南大学”的前夕,范老担任第一任学科带头人的热能所,成为我校的一个重大科研基地,已获国内同领域中首席的地位。

1969年,在许世友和彭冲等领导同志的支持下,江苏省科委组织了一支以南京工学院为主,有下关电厂、南京化工学院、南京航空学院和南京电瓷厂等近10个单位参加的科研队伍,其研究目标是研制和开发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新型发电技术—磁流体发电。经过10多年的努力,磁流体发电研究从无到有建造了基本试验设备,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使这项研究跻身于世界同类研究的前沿行列。但在80年代初的新形势下,这支年青的科研队伍及初具规模的实验基地,迫切需要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为他们指路。中青年教师希望范老担任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的带头人。范从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锅炉专家,但对燃烧学领域,毕竟还有许多新课题需重新探索,当时也有好心的同志为他的成败担心,但范老爽朗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干,搞科研总要冒风险,我不考虑个人得失,边干边学习。"70岁高龄的范老,毅然挑起了这付担子,他不仅参与了重大问题的讨论与决策,并让他的两名研究生结合这一任务作课题。198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正式成立了热能工程研究所,范老由动力系调任第一任所长。

热能所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择研究方向。经过广泛的讨论及调整研究,比较集中的意见是:磁流体发电研究要立即采取措施,从燃油转向燃煤,并且迅速开始争取新的以煤为能源的重大科研项目:增压流化床燃烧的研究。这个课题当时在世界上仅有少数先进国家开始了实验室阶段的研究,对它的发展前途,国际上还存在争论,前景尚不明朗。作出这一选择,大家没有充分的把握。在这个过程中,范老首先肯定了开展燃煤研究的方向,同时表示:任何研究工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要方向正确,技术有充分的论据,就应该上马。由于范老的撑腰,增加了中青年教师对这项重大决策的信心。再经过反复讨论.,结合热能所技术上的条件和优势,终于选定了“增压流化床燃烧(PFBC)”这一重大课题。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在以范老为学术带头人、老中青三代人的团结奋斗中,这一项目从“六五”列项后,至“七五”期间取得出色成绩,“八五”、“九五”期间又列人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逐步走向工业实用化。

周强泰、徐益谦等教授回忆当年在确定研究方向后,为了使课题列人国家攻关项目,范老不顾年老体弱,不辞辛苦多次赴北京向国家科委、煤炭部、教委等主管部门,奔走汇报,争取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由于老专家亲自筹划,且德高望重,有关司局领导都敬他为长者,因而尽快地安排时间听取他和陪同研究人员的列项技术汇报,详细了解我校热能所的工作条件、技术基础和队伍状况,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对课题的“六五”列项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时出差在外的条件较差,有时只能五六人合住一室,吃不上饭只能啃干粮,出门还要挤公共汽车,范老从不计较,为了争上项目,每次都热情奔走。与此同时,范老还多次组织与参加有关的技术论证会和研讨会,与同行有关人士磋商开展课题的各项具体工作。

从1981年自PFBC列人国家“六五”攻关项目起,到1990年PFBC实验室研究通过国家科委验收的10年中,范老一直以学术领导人的身份参加这一研究工作,对这项研究从设计、安装到调试、人员组织等各项进程,给予热情的关心,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

范老清楚地认识到:重点工科大学研究所,必须有大的国家项目作为支撑点,才能使学科有稳定的方向和支持条件。任务带动学科,学科又促进任务的完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将促进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提高,而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提高本身就伴随着学科的发展。

任务和学科、科研和教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有机体。范老的这一指导思想也成为热能所工作的指导方针。十几年来,由于有重大项目作为主干课题,热能工程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已设有一个“热能工程”博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3个硕士点,有6位博士生导师和16位硕士生导师。继范从振之后,产生了姚蔚文、徐益谦、章名耀、李大骥等技术负责人和著名教授,其中徐益谦担任了该所第二任学术带头人,现在的第三任学术带头人是章名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