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7517100000023

第23章 竞底精神与竞底实力(2)

1996年,中国军人邬江兴率先开发出第一台大型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并通过部级鉴定。

是军人而不是一般科研人员先搞出这种民用设备,仿佛说明了当时军人较高的竞底性,在高科技领域也能发生作用(而此时,华为的任正非苦于资金与人才的缺乏,还未着手开发这一产品)。

1993年,华为才开发出相应产品。

1995年,为了将“04机”快速产业化,国家指定8家旗舰级国有通信设备制造商组建巨龙公司。95年年底,“04机”已开通2400多个局,市场占有率为20%。

据巨龙的内部人介绍,华为在开发08机时,曾“借鉴过‘04机’的技术”,这一传言虽未经证实,但却相当符合华为的狼性作风。

随即,一家纯国有公司和一家纯民营公司,在中国市场展开了博弈。

由于内部机制问题,巨龙不仅要与华为、中兴、大唐竞争,同时内部的多家公司也彼此竞底。为了降低采购成本,“04机”元器件的质量日益下降,售后服务捉襟见肘,用户紧急求救的事件遍及大江南北。

1996年,国家对巨龙开始第一次重组,有些安装“04机”的邮电局,开始拆下“04机”,换上华为或国外的产品。

在这段时期,国内厂家万门程控的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的底线越来越高,而“04机”却在原地踏步。

国家又于1999年两次对巨龙重组,2000年再次重组,大部分员工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这些重组,全部以失败告终。

因为“04机”的技术,掌握在邬江兴为首的军人手里,而巨龙的股权控制在国有大型企业普天集团手中,这两家国有单位为了争夺竞底者的地位,无法达成双赢的协议,无穷的内耗使巨龙根本没有对外竞底的能力,却成为华为的竞底对象。

2001年,华为销售达到255亿元,利润超过20亿元;巨龙只靠前几年国家照顾的一些海外订单生存,销售额3-4亿元,利润为-0.9亿元,从此巨龙在中国通信市场,成为一个失败的符号。

#2006年3月底,巨龙通信的资产总额为792.94万元,但负债高达792.27万元,其股东权益仅有4700元。而在2005年,巨龙通信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05万元,不过亏损额高达445万元。2006年7月,普天决定出售巨龙公司,并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标价即为4500元人民币。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民族通信企业沦落至此,不能不让人反思。#

从巨龙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

在中国商界,没有强大的持续的竞底实力,即使凭一时侥幸,凭借巨额资源获得成功,那种成功也只是脉冲式的昙花一现,成功得越辉煌,失败得越惨烈。

而作为军人的邬江兴,他的竞底精神绝不比复转军人任正非差,否则他不可能率先搞出“04机”。但以他为首的巨龙,尽管拥有最为得天独厚的经济资源和政治扶持,却彻底败于华为,只能说明巨龙的竞底精神,远远逊色于华为,因而酿成了最终的失败。

为什么竞底精神逊色,就会导致最终的败局呢?我们下面接着分析。

竞底精神的重要性和培养

通过测量一名举重运动员能举起的最大重量,可以度量其举重能力,同样,通过仔细观察一个竞底者在何种重要的困难面前退却,尤其是在工作的进程中所发生的退却,可以综合地认识其竞底精神。

华为在发生多起横死事件后,任正非在公开讲话中仍然不改初衷,强调要继续艰苦奋斗,这反映了其竞底精神的强悍;而联想在犹犹豫豫地进入手机制造业后,禁不起持续不断的亏损,又匆匆忙忙退出该行业,则显示出较弱的竞底精神。

对竞底者而言,竞底精神是一个重要指标。竞底者之间也常常下意识地用这个指标,进行彼此的考量。如任正非谈到老一辈企业家北京四通董事长段永基时,就毫不客气地说“败军之将,不见也罢”。

中国人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而“勇”则是竞底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任正非的眼里,段永基就是个缺少竞底精神的人,他预计到和后者相见,很难受到竞底精神的启迪,自然不愿平白浪费时间,同时也借此表示对缺乏竞底精神者的蔑视。

战争是人类最为竞底的活动,为了赢得战争,西方军事家强调:

“最坚韧与最顽强的意志力,为伟大指挥官不可或缺的性格要素。”战争最能体现人的竞底精神,也最需要竞底精神。

“坚强的意志力,旺盛的企图心,为名将成功的基本。”

“胜利等于意志。”

“战胜最顽强的敌人,必须有最顽强的意志。”

“发挥精神威力的效果,便可引起敌人的恐惧心理。”

中国商人往往喜欢将商场视为战场,因此我们将部分名人对战争的论述简要摘录于下,读者从中也可了解那些成功者是如何强调、培养精神力量的:

德国著名军事战略家克劳斯维茨说:“战争是要贯彻我方意志,压迫敌方意志,以服从于我的一种暴力行为。

“战争是一种特别艺术,与其它艺术不同,其它艺术是人类的意志精神作用于无生命的物质上,战争艺术则是将意志与精神作用于有生命的人身上,并产生一种活反应,因此更需要最高尚的心理、优越的勇敢与才能。(同样,生意也是将意志作用于有生命的人身上)

“多数人的天性都是怯懦、胆小的,所以往往将危险看得过大,而将面临的危险过分夸张……我们应知道,在大多数场合,敌军的处境多半也会和我们同样困难,甚至要比我们更厉害,只是我们不能看到敌军的困难,而自己的困难却摆在眼前。

“现代战争往往是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展开,这就是军事战线、经济战线和宣传战线。

“平庸的将帅身居帷幄,筹划机宜,只能决定一条符合原则的方针,一旦危险变化,则其透视事态全局的冠冕顿归消失,其决心、气力也为之衰弱。”

“战争精神的三个要素,一是将帅的能力(将才),二是军队的战斗精神(武德),三是表现于军队里面的国民精神(国魂)……在武德中发挥最大力量者并非巧妙的思路,而是刚毅的精神……无论怎样树立战争理论,如离开了精神力量,这理论就不能存在。”

“军队的武德不是由演习或平时严整军纪来培养的,主要是由实战、惯战才能养成……当枪林弹雨而神不稍摇,为难当前而心不稍动,战胜则精神沉稳,不骄不堕,战败则军纪整然,不屈不馁,极尽人生的困厄而能甘苦如怡,视若平常,见危授命而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置自身生死于度外。

“在战争中的行动与决策往往有最大胆与最谨慎两种抉择,如以为战争理论应采取后者,则是错误的想法,就战争本质而言,应该采取最大胆、最坚定的决策,依照自己的勇气、魄力及自信心而行动。”

“军队的武德,有如一口经过千锤百炼的宝剑,胆量就是这宝剑上最光辉的光芒。

“胆量就等于在我们的位置上加了两个羽翼,有了这两个羽翼,就可青云直上。

“一个主将,当计划时,要能勇敢而睿智;当执行时,要能坚定而强硬;当危困时,要能有光荣战死的决心。”

从竞底角度讲,任正非最令人激赏的长处,就是“光荣战死”的决心,在研发万门程控的案例时,他就敢说“如果失败了,我就从这五楼跳下去”;而反观蒙牛的牛根生,在蒙牛毒奶粉事件曝光后,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既没有“计划时的勇敢与睿智”在先,更没有“危难时光荣战死的决心”在后,虽然平时漂亮话多如流水,但显然没有真正强大的竞底精神,不能勇于负责。

而史蒂芬的这句话,非常适合面临强大竞底目标的竞底者:

“当我们不能再依靠量的优势时,我们必须满足于我们相当劣势的状态。应想出一个办法,以劣势的兵力来征服敌人。”

那么,如何以劣势的兵力来征服敌人呢?克劳斯维持又做过一番妙论:

“自古名将以一军而能破数敌,必须对敌方的情势与性质判断十分精确,当他以寡弱的兵力与敌人对阵时,必须胆量最大,当他实施强行军时,必须坚韧耐劳,当他以奇袭破敌时,必须集机敏活泼。”

说到底,弱者对付强敌,就必须极大地发扬竞底精神。克劳斯维茨还说:“作战方针的坚持、战争原则与战斗行动的贯彻,是军队胜利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坚持力与贯彻力,则在于指挥官必胜意志的坚强。

丘吉尔说:“胜利的计划虽属必然性的,然总属于未知数,当战争发展至最高潮时,尤赖以必胜的意志与坚强的信心,以始终如一地顽强作战到底……将军只能打胜仗不算本领,要能于纷乱危败之际,众纷不纷,众乱不乱,他人无办法时而我每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这固然在于将领有头等的睿智与指挥艺术,更在于有头等的镇定与沉着功夫。

克劳斯维茨还说:“无论怎样树立战争理论,如离开了精神力量,这理论就不能存在。

“战争常由危险、身体劳苦、敌情不实与意外事变等四种特色的环境所包围,这时想有确实的行动与完满的成果,有赖于智慧和感情的交互作用,即由此而产生的坚毅不拔、忍耐、沉稳等特点。

“当危难之际,主将不能只保持其镇定、坚韧与不拔便已足,尤要能逆兵众之心而尽力支持。兵众之心既不能自支,则责任就唯主将一人之意是视。

“雄图大志是伟大事业的基础,世上没有缺乏雄图大志的将帅而能成就伟大者…没有坚强的意志,绝不能成就任何大事业。

“一个杰出将领之所最要者在其智力才能与性格其胆量之平衡。如胆量过剩,则常会遭受意想以外之危险;反之如性格或胆量不及其智力,则常会不敢执行其计划,尤其是无勇气冒险。”

克劳斯维茨所说的“胆量过剩”,就会在没有认真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击穿底线,自然会“遭受意想以外之危险”;而“胆量不及”,则往往不敢奋力去突破底线的限制,给人的感觉是“无勇气冒险”。

无独有偶,中国的著名军事人物也对精神力量有过不少论述,曾国藩说:“喜誉恶毁之人,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 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胡林翼说:“人才由磨炼而成,总须志气盛乃有长进。成败原难逆睹,不足以定人才……兵事以 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挫而志不可挫。”

案例:王石:如何凭意志力竞底

深圳万科的王石除了经营企业外,还酷爱爬山。他的爬山并非休闲式地爬深圳的大南山、梧桐山,而是一种对内竞底的意志锻炼。

2003年5月,王石随登山队攀登珠峰,到第二台阶时,却发现氧气瓶空了,缺氧使他感觉肺部要爆炸了,后援送来的氧气只够上山,却不够下山,因此大本营命令他即刻下山。

但看到登顶在即,王石怎么也舍不得放弃,他决定向缺氧的生存底线冲击,继续向上爬,最后靠捡了一个半满的氧气瓶登顶后安全返回。

这种对内竞底玩得可真有点惊心动魄。

王石这样谈论他的登山“我喜欢登山这种极限运动,因为这对人的意志是一种磨炼。意志实际上和身体是有关系的,仅仅有健壮的身体,而没有精神上的意志是完成不了极限运动的。登山运动磨炼了我的体能、意志,无形当中使我在谈判桌上与对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处于一种优势的地位。潜在的语言暗示,比如登雪山时我要面对死亡,对于危险的潜意识克服会使人拥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谈判中僵持不下的时候,不管最后耗不耗得过对方,起码自己的形态和身体语言会给对方一种强势的感觉。”

也许,今后谈判者面对王石的僵持,就得不断告诫自己:他是在对我竞底,我何不好好学习他的竞底技术呢?不要被他的气势压住了。

这样的思考方法,可以规避掉王石的竞底锋芒。

案例:朱元璋分析洞察对手的竞底精神,分别竞底成功

元末群雄割据时,朱元璋被陈友谅与张士诚夹在中间,西边陈友谅,东边张士诚。在讨论先消灭谁时,有人提议应先攻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再打陈友谅。

朱元璋独具慧眼,他不仅分析二位对手的资源(地盘、人口、军队等),同时着重分析了对手的性格,他认为:张士诚性情懦弱(即缺少竞底精神),在自己攻打陈友谅时,张必旁观。而陈友谅高傲、暴烈,如果自己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来抄自己的后路。

因此,朱元璋决定首先攻打强敌陈友谅。果然,当朱元璋攻陈时,张袖手旁观,终于使朱元璋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消灭了陈友谅。接着,朱元璋又毫不客气地灭掉了张士诚。

竞底精神给我们的警示:

A、在论述竞底精神时,我们使用了许多战争词句,这些词句是相当激励人心的。但在受到激励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战争并非人类社会的常态,而商业却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如果总是用这样的“战时用语”来激励企业,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兵疲师老”的困境。中国古人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表明靠竞底精神,只能取得暂时的优势。

要取得长期的、稳定的成功,必须在信仰、文化、制度等深层因素中,奠定竞优成功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中,最为缺失的就是这些。

B、中国的竞底者喜欢选用“听话”的接班人,而“听话”的人可能有二种:

1、性情懦弱,缺乏强烈的自主意识。如后主刘禅、朱元璋的接班人建文帝,这种人确实没有竞底精神,因此很快就会被人打到底线,结果刘禅被诸葛亮专权,建文帝被朱元璋的弟弟、自己的亲叔叔夺权;

2、高明的伪装者,假装听话的阴谋家。这些人有强烈的竞底精神,但十分善于掩饰自己的本性,如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清朝雍正,这种人上台则会很快否定老一辈的一切。胡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杨广没命地荒淫奢侈,雍正大杀自己的亲兄弟:康熙的儿子们。

这二者,都绝不是老竞底者交班时想看到的结果。

既然用“听话”的人不行,那么,难道要用不“听话”的人吗?!那不是鼓励下属悖情逆理吗?

因此,竞底者在此把自己逼入了二难的怪圈:

有“德”之人通常缺乏竞底精神,没有狼性,这种人接班后,终将被人打到底线;

有“才”之人通常善于、敢于突破底线,有些不按牌理出牌,显然可能是野心家。

五千年来,中国的竞底者围绕着“德(听话)”、“才(能竞底)”这二个字打转,就是没有找到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只要一听到有人在“德”呀、“才”呀的叨叨(蒙牛的牛根生最擅长忽悠此道),就知道这个竞底者又陷入思维怪圈了。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竞底精神和多元化

竞底精神强的人善于咬住一个目标,他们明白“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这方面的典范是华为的任正非。

郑板桥的名诗,就描述了这类竞底者: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而竞底精神较弱的人,则喜欢多元化。因为要对任何一个方向竞底,都会遇到艰难的困境(否则怎么是竞底呢,没有困境,那是娱乐),他们软弱的竞底精神常常使他们知难而退,然后又把自己的资源和竞底精神用于另一个方向。这方面的典范当属联想的柳传志。

而白居易的名诗,也描述了这类竞底者: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