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7517100000046

第46章 竞底文化(7)

研究人员认为,内地家族企业与本港家族企业一样,在过去10年及未来10年普遍面临交棒问题,不能平稳过渡的话,恐会对经济造成冲击。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为49.7%,而家族企业占到民营经济的95%。

最后,专家免费设计三大法宝,以帮助家族企业改写“败家宿命”:

1、设计继承计划

2、公司运营制度

3、完善法规促进公平

显然,这三大法宝只是学者们在纸上谈兵,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靠设计完善的制度,就能解决好企业的重大决策问题,那么学院里教制度经济学的教授,一定是最高超的经营能手了,实际上他们除了在教室里高谈阔论,也就只能在教室外阔论高谈。

竞底者成立竞底组织,聚敛财富,就是为了子孙万代的享受。他们深深知道,创业和守业都不容易,因此想尽量凭着自己的雄才大略,将子孙万代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统统解决掉。

如秦始皇之流,就是为了这种心态而忙碌致死。但“二世祖”们往往成为缺乏竞底实力的荒淫无能之辈。因为竞底实力是在不断克服逆境中锻炼出来的,“二世祖”们最缺乏的就是逆境。

像美国的福特二世大力扩张老福特的汽车公司,小沃森将老沃森的IBM成功带入广阔的计算机领域,小罗斯福执政胜过老罗斯福,在中国绝无仅有。

案例:小超人是超人吗?

曾几何时,“超人”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的事业,如肥皂泡般绚丽多彩,引得短视的人们惊呼“小超人一日所赚,胜过老超人一生所赚”。

很快,股市肥皂泡破灭,正应验了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只有等潮水退去才看得出谁在裸泳”,市场证明李泽楷的公司,一直是香港表现最差的公用事业股票,并且不会受到市场上涨的影响。在截至2007年10月的两年间,香港恒生指数涨幅超过100%,但电讯盈科一直在每股4.85港元附近窄幅波动。

显然,小超人并不是超人,因为中国的超人都是竞底超人,其竞底精神是苦炼出来的,即使是超人,也不可能生出超人,或培养出超人。

案例:九斤老太法则: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

无锡人荣德生在民国期间白手创业,成为中国最大的资本家,号称“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他曾经自言:在衣食方面,我拥有半个中国。

荣德生的第四子荣毅仁曾任无锡面粉公司经理。在改革开放后,依靠父亲和荣氏家族在海外的影响,创办中信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最高曾担任国家副主席。

荣智健是荣毅仁的长子,1986年进入中信旗下的中信香港公司。1987年中信香港改组,荣智健担任副董事长兼董事总经理,从此,中信香港进入荣智健时代。

1990年,中信香港通过一系列收购,成为泰富发展的第一大股东,遂更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成为董事局主席。以中国政府的资源作后盾,中信泰富在房地产、贸易、银行、发电等方面四面突击,以致到了1998年亚洲经融危机时,其主营业务受到严重影响,股票在二级市场风雨飘摇。

如果股价大跌,用以获得数百亿贷款的质押股票,将会立即被银行“斩仓还债”,而无质押的债务,也会被催逼还债,系列反应必将使中信泰富被“清盘”。

在万分危急关头,来自中央的资金“扫盘”(吃尽股市上的抛单),力挽狂澜,助中信泰富渡过险关,才使荣智健死里逃生。

没有人知道,中央因为这次“扫盘”付出了民脂民膏?!

10年后的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又爆出惊人猛料:其在炒卖外汇时,因汇价急剧下挫,引致严重亏损,预计2008年将亏损155亿。中信泰富的市值2天内蒸发210亿,据称此事与荣家的第四代:荣智健的女儿有涉。

这一次,中信泰富又从母公司中信集团急调15亿美元,作为救急信贷,中国纳税人要为此承担多少损失,不得而知。

2009年1月,荣智健等中信泰富17名董事,受到香港证监会调查。

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难道这就是竞底者逃不过的铁定魔咒?!

为什么会有九斤老太法则?

A、下一代的竞底精神远远不如老竞底者

在一个竞底社会,竞底实力是制胜的最关键核心能力。

竞底实力=竞底精神X资源

因此,缺少竞底精神,其它的“死”资源再多,也不过是堆砌的有形物资或无形物资,不能转化为强大的竞底实力。而根据竞底法则二——一个竞底组织中只能有一个最高竞底者,当老竞底者还存在时,下一代的竞底者就无法真刀实枪地面对暴风骤雨,因而也无法锻炼出竞底实力。

以联想为例,虽然柳传志将联想集团的董事长等头衔,统统让了出来,但他依然是幕后的最高竞底者,其接班人杨元庆只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无法长成健硕的大树。

以华为为例,虽然任正非很聪明地生造出一个所谓的EMT管理团队,貌似集体决策,但他仍然是最高竞底者,其他人不过是唯唯诺诺的执行者或传达者而已。按柳传志的“领军人物理论”,任正非是“1”,而管理团队的其他成员是“0”,没有任正非这个“1”,其他人的存在都等于“0”。

竞底精神来自于见识和判断能力的增长,心理承受力的增强。中国人对此有句充满智慧的古话,即“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竞底精神是无法仅仅通过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起来。

战国时期的赵括毁于“纸上谈兵”,就是明证。李嘉诚从小就把二个儿子带去旁听董事会,这样当然可以提早熟悉公司运作的知识和内幕,但同样无法培养竞底精神。

如果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话,引申到竞底精神的培养上,就是“看人挑担无法磨练自己的肩膀”。

因此,不管老竞底者如何苦心孤诣地想将自己的心得、经验、体会,传授给下一代竞底者,但那些惊心动魄的决策经历;面对危难时如何控制焦虑、幻想、绝望情绪的心理措施;受到诱惑时如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功夫,都是无法真切传授的,因为这些都需要亲身体验,不体验就不会有体会,而老竞底者的存在,在客观上就剥夺了下一代竞底者体验的机会。

B、下一代竞底者缺乏竞底的动力。

第一代竞底者大多出身社会下层,他们急需改变自身境况的强烈欲望,为他们的吃苦耐劳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资源。即使像李世民、曹操这样的世家子弟,在当年的乱世,也急需为自己寻找安身立命的位置,所以中国只有“乱世出英雄”,在所谓的盛世,中国何曾出过英雄。

由于是烂命一条,因此第一代竞底者很舍得对自己竞底;在创建了竞底组织后,他们也舍得对其他人包括下属竞底。

而下一代竞底者则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他们从来不需要对自己强烈竞底,也舍不得对自己竞底。一个只有100元的穷小伙,通过奋斗挣到100万,他的财富增加了1万倍;而一个继承了1000万的二世祖,即使努力奋斗,赚到了1个亿,财富也不过增加了10倍,他的个人生活质量不会有明显变化。显然他的赚钱动力,不如穷小伙的挣钱压力。

即使有些明智的竞底者,如李嘉诚等,将自己的孩子短时期送到外面,在别人的企业从基层干起,但周围人谁都知道,包括这些孩子自己也心知肚明,他们是“二世祖”,现在的“吃苦”只是一种特殊的锻炼,有了这样的心理前提作铺垫,这种锻炼就像作战演习一样虚假。

隋炀帝杨广就经历过这样的锻炼,最后的结果又如何呢?

谁都可以知道,在同样的条件下,靠作战演习训练出来的军队,绝对会被实战中拚杀出来的军队消灭。

因此在竞底组织中成长起来的“二世祖”,“N世祖”,也很可能被他们面临的、从苦干中崛起的竞底者打到底线。这就是香港家族企业“败家率”高的原因,这也是中国没有百年老店的原因。

C、既然竞底组织内部很难培养,或选拔出合格的下一代竞底者,那么能否从外部引入令人满意的对象呢?

很多中国竞底者出于理性和面子,强迫自己不要成为“武大郎开店,只用比自己矮的人”,他们也常常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志铭“埋在这里的人懂得如何使用比他更优秀的人”来激励自己(如任正非就貌似如此)。

但实际上,由于竞底者固有的胸襟、气度和猜疑心理,由于竞底组织内部的安全机制不可能制度化,使得这种合适的对象难以引进,即使引进也难以生存,即使生存也必然发生人格的扭曲。

在中国,“太子”是一个职业风险极高的工种,康熙曾两立两废太子,就是明证。因为能干的太子,往往被视作当今皇帝的威胁,而不能干的太子,又会被认为不适合做接班人。

“伴君如伴虎”,下一代竞底者在老竞底者虎视眈眈的明察下,为了保障自己接班人的地位,不得不养成察言观色、惟命是从(至少表面上)的阴柔功夫,而血性、拼杀、急切、狂傲、执著、奋不顾身等竞底者本性,在长期的竞底式考验中荡然无存。

最后,当那个关键性的接班日子终于来临时,一个心理、人格被长期竞底的最高被竞底者,忽然成为最高竞底者,他所面对权柄时的手足无措,就可想而知。战国时期,国君新丧之时,往往容易招致外敌入寇,就是一个明证,因为此时该国的竞底实力最薄弱。

D、老竞底者对下一代竞底者的溺爱。

在中国历史上,下一辈胜过或相当于上一辈的著名人物,只有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但他们都是以文学家著称于世,不能算竞底者。其它不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企业等方面,再难举出象样的下一代胜过上一代的事例。

由于大多数竞底组织都是家族企业,下一代竞底者基本上是老竞底者的儿女、弟妹,而中国的竞底者对下一辈近亲,通常怀着动物般的原始溺爱,这种溺爱必然弱化下一辈的竞底精神。

案例:九斤老太法则下的清朝诸皇帝

由于二月河、阎崇年之流无聊文人的大肆渲染,康熙在民间的名声十分响亮,似乎他的竞底才干高于他的父辈,从而打破了九斤老太法则,实际上康熙的前辈杀人“功绩”远比他强大,只是二月河之流不敢宣扬他们的杀人“功绩”而已。只要仔细分析清朝各代皇帝的实际作为,就会发现他们还是严格符合九斤老太法则的:

1、努尔哈赤,明朝杀了此人的祖父、父亲,但他强忍此不共戴天之仇,假意侍奉明朝,伺机白手起家,大杀女真人和汉人,为争权杀死亲弟弟和亲儿子,建立后金政权;

2、皇太极,此人征服朝鲜,征服蒙古,征服女真族,多次入关作战,建立清朝,设计逼死二位亲兄弟以巩固权力;

3、顺治,此人率兵攻入关内,灭亡明朝,制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惨案,屠杀汉人数千万。消灭多尔衮派系的势力,平定天下。实行严酷的“片板不得下海”的竞底政策,将郑成功从厦门金门逼向荷兰人占领的台湾;

4、康熙,铲除权臣鳌拜,激反三藩并平定之,打败郑成功的孙子,收复台湾,征讨噶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