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7517100000064

第64章 竞底战略(二)(8)

到了2004年3月,唐万新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资金。为了防止“老三股”的股价下跌,德隆竟决定让公司所有员工,去购买老三股的方式自我拯救,分配的定额是部门经理10000股,普通员工1000股。

至此,唐万新的游戏,终于到达底线。

10天后,底线击穿。“老三股”全部跌停,眨眼之间,100多亿市值蒸发得无影无踪。

2004年5月底,唐万新失踪在国外;7月归国协助处理了德隆残局后,被判刑8年。据说在牢房中,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北京大学函授考古专业。

不知道这个爱折腾的人物,在重出江湖后,会不会又在文物、古董方面,玩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竞底新招?按照其本性推测,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每一次影响重大的竞底,都是对全社会的一次大折腾,它的好处是让全民又多知道了一种竞底绝招。如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让中国全民的三聚氰胺知识,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各国人。也许正因为中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爱主动学习,不能认真思考,社会就用这种“天灾人祸”,迫使中国被动学习、痛苦思考。

但这种代价巨大的被动学习和痛苦思考,又使中国处于无休止的曲折徘徊中。一个德隆倒下了,接着还会有更多的“德隆”,他们会以更新、更美、更能忽悠的玩法,将更多的人打到底线。只有升级整个竞底文化,都能渐渐根绝这类玩法的一再重演。

四、实施竞底战略时的危机应对

中国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竞底战略在底线边缘生存,玩的是“刀头舔血”的游戏,稍有不慎,随时就有击穿底线的危险。

因此,在实施竞底战略时,必须时刻注意以下事项:

1、对底线的监测系统

在竞底社会,由于竞底各方的合力作用,底线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竞底者不能敏锐地观察到底线的变动,就很可能不慎击穿底线,从而引发危机。因此,竞底者必须时刻关注企业所有底线的变化情形,有条件的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底线监测系统。

观察底线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注意下层“抱怨”的数量和质量的增减。竞底者通常喜欢以强势打压或漠视“抱怨”的存在,“没有任何借口”就是他们实施这种打压或漠视的最好借口。但过于依赖这种打压或漠视,必然会使竞底者对底线变化产生麻木,从而最终击穿底线。

因此,为了实时、有效地监测底线的变化,企业必须设立“抱怨”处理程序,从种类“抱怨”中分析自己离底线的距离。

案例:任正非高喊“冬天来了”

华为在2000财年销售额达152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但在这光辉的时刻,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在2004年三季度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再称,华为要注意冬天。在长达13000字的讲话稿中,任正非检讨、审视了华为目前遇到的严峻困难,称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

2008年,任正非又一次提及“冬天”。他说,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所谓的“冬天”,实际上就是非常接近底线的一种生存状态:收入不增反跌;利润极其微薄甚至亏损;军心涣散;缺少有战略意义的新产品等等。

为什么任正非高喊“冬天”呢?

A、出于内部竞底的需要。冬天要来了,员工应该以拚命的工作精神以度严冬,同时对待遇的预期看淡,从而在精神文化上形成降低成本的氛围;

B、竞底企业的常态。由于竞底战略是一种跟随战略,瞄准的是好不容易找到的竞底空间,因此较难把握自己的发展节奏。竞优者开发出利润空间大的新市场,则跟随的竞底者可能有较好的竞底空间,否则只能靠低质低价赚些辛苦钱,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马上可能刮起阵阵寒风。

应该说,华为在监测底线的方面,是中国所有企业的榜样,正是任正非的忧患意识,使他能清醒地意识到:华为其实离底线很近。所以他常常要准备冬天嚼食的粮草(银行里几十亿的现金),以离底线更远一点。

但如果一直竞底,冬天将如影随形,不会远去,这可是任正非不愿看到的:“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谁都会为这样的心力交瘁的,这就是竞底的梦魇。

案例:华为的底线状态

虽然华为每年公布的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量都在上升,但依然可以从二个方面衡量华为的底线状态:

A、人员方面

运作良好的公司,人员相对稳定。而华为则号称行业内的黄埔军校,人员大进大出,很多技术人员都在干了两三年,积累相应的经验和资历后,再跳槽到其他相关公司。这种状态对一个高科技企业,是相当令人头痛的:

因为公司很多犯过的研发错误和教训,都装在辞工的工程师脑袋里,不会全部记录在文档中,因此重复低水平的错误,使研发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这加深了人们低价低质的印象,同时大幅度增加了服务成本,从而抵消了华为研发人员低成本的优势。

另外近几年来,华为的横死人数在急剧上升,频繁的横死事件使华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行业内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B、利润率方面

竞底空间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利润率的下降。自2006年以来,华为的综合毛利率以每年3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下降,2006年为38%,2007年为35%,2008年约为31%。

而这三年的销售净利率则分别是:2006年5%,2007年为4%,2008年约为3%。

利润率的下降,有行业“冬天”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华为作为一个竞底企业,不断向底线下滑的规律所决定的。

C、负债率快速增高。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华为的债务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根据华为的年报数据,其2005至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从58%、65.9%急升至69.4%。有文章表明:在华为2007年取得收入增长40%的同时,其应收账款增长56.4%达到375亿元,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由上年的42%上升到50%;其应付账款(含应付票据)增长66.5%达到328亿元,应付账款占总权益的比率由上年的34.7%上升到43.8%。

人们不禁要问,华为的模式还能长久吗?

对于一个生产的设备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千家万户的电信服务的企业,这种疑问无疑有巨大的杀伤力,这本身就是一条底线:市场信心底线。

为了证明自己远离底线,华为不得不做出很多种努力,去消除人们心中的疑云。而这种努力如果操作不当,又可能将“毛巾”拧得更紧,从而更接近拧断的状态。

案例:底线提高,深圳圣诞树制造商纷纷倒闭、停工或外迁

2008年,受人民币汇率猛升、成本日益高涨、国际环境恶化导致定单减少等因素影响,深圳圣诞树制造商今年纷纷倒闭、停工或外迁,总数有一百多家。深圳曾垄断全球八成以上圣诞树市场的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

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深圳的圣诞树生产商,进入超微利时期,由于实施新劳动合同法,造成人力成本剧增,加上原物料价格高涨、汇率波动等因素冲击下,深圳出口一个圣诞树货柜的利润,下滑到只剩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

全球最大圣诞树制造商“宝吉集团”,于2008年初倒闭,令深圳圣诞礼品业陷入恐慌。宝吉每年为欧美市场提供约六百万棵圣诞树,占深圳三成产量。步宝吉后尘,三十多家圣诞树制造商关厂、停工,另有一百多家转做金属饰品等,或外迁至浙江义乌、江西吉安,甚至越南、泰国等。圣诞树制造企业从去年的四百多家,减少至约两百九十家,产量骤减两成以上。

深圳老牌圣诞树制造商宏裕公司总经理廖嘉华称:圣诞树制造业在深圳已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台港澳资金都在逐步撤离。因人民币升值,现在要增加产量就是扩大亏损,有时甚至会拒绝价格低的定单。

2、危机分类和识别

竞底者对付危机,同样会采用竞底思维。他们的方法不外乎二种:

A、对外竞底,以强势的面目出现,以压服的方式处理危机;

B、对内竞底,采用息事宁人的方式,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显然,这二种方式都是得过且过的竞底,要真正处理好危机,应该视危机为推动自己彻底改进的时机,但那是竞优者的思维模式,竞底者一般不会采用。

为了正确选择处理方式,在处理危机之前,竞底者必须对危机进行分类和识别,否则举措不当,必然惹出更大的麻烦。

竞底者通常不会将危机视作改善的动因,而会将其看作对自己竞底的不利事件。从这一角度出发,危机可分为二类:

A、可能引发更大竞底的危机;

B、局部的、不易蔓延的危机。

有些过于自信的竞底者,会随意用压服的方式处理A类危机,这往往会使星星之火,燎原大地。也有极少数竞底者,以对内竞底的方式处理B类危机,为此付出高昂代价,并导致今后的危机处理更为复杂。

从竞底者的角度出发,这都是不应有的错误。

案例:富士康对媒体强势竞底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成为大陆地区率先报导富士康普遍存在员工超时加班的媒体。

7月10日,富士康下属公司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通过法院将《第一财经日报》编委翁宝、报社记者王佑两位个人的财产分别查封冻结,其依据是民事诉讼的“财产保全措施”。其中,查封冻结记者王佑以人民币2000万为限,查封冻结翁宝以1000万人民币为限。

想来这两位文人的所有财产,很难超过千万级水平,富士康对这两人的诉讼保全措施,显然将二人的银行账户、房屋、车辆全部冻结。

同时富士康还向翁宝索赔人民币1000万元,向王佑索赔人民币2000万元。

以大欺小,这就是一种极为典型的竞底。

应该说,这是对记者竞底的一个狠招,富士康专门选择人单势孤的两个个人,进行3000万索赔,而不是选择具有赔付能力的《第一财经日报》报社进行索赔,其用意显然是使记者个人生活和工作极为不便,给他们的家人带来极大精神压力,想用此一招就把记者打到底线,同时杀一儆百,让中国所有的记者和媒体,不敢报导富士康任何负面的东西。

富士康这次对媒体的竞底,在中国引发了轩然大波。《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记者采访时有证据、证言和证人,报道翔实、详尽,报社坚决支持两人应诉,并承担由此引发的法律责任,同时对富士康冻结两人账户、房屋和车辆等个人财产,表示强烈谴责。

很有意思的是,富士康不敢起诉英国《星期日邮报》,而只选择中国的《第一财经日报》的两位个人,高举高打。也许他们认为英国人是更强大的竞底者,不敢去摸老虎屁股。

但中国社会和媒体的反应,显然出乎富士康的预料。公众的眼球不仅集中在劳工生存状况上,还对司法公正、贫富差距、舆论监督展开了热烈讨论。显然这一回,富士康的竞底策略遭到了有力的阻击,看来富士康在中国,也摸到了“老虎的屁股”。

但富士康不愧是世界代工之王,善于应对不同的环境。

8月30日,富士康将索赔金额从3000万戏剧性地降至1元,并将《第一财经日报》列为被告。

9月3日,富士康撤诉,显示这一次竞底以失败告终。

3、设置危机预案

由于“常在河边走”,明智的竞底者应该为各种危机提前设置预案。但一般竞底者通常没有这种智慧和风险意识,不然他们就可能不会成为竞底者了。

案例:2004年“空壳奶”事件中的三鹿公关

2004年中国阜阳发生“空壳奶”事件,众多婴儿因食用无营养的奶粉而成为大头娃娃。该案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004年4月22日,有关媒体公布阜阳市45家不合格奶粉企业名单,三鹿登上了伪劣奶粉“黑名单”,一时间全国各媒体纷纷转载,各地各级执法部门对三鹿婴儿奶粉进行封杀,责令三鹿婴儿奶粉下柜台、退出市场。

面对此情此景,三鹿集团火速进行危机公关,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说明上述情况系由于阜阳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失误所致。而阜阳疾控中心也为此误报,向三鹿集团出具证明,并公开道歉。三鹿集团请阜阳工商、卫生、消协三家单位在道歉声明上盖章,把三鹿撤出“黑名单”。

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对婴儿奶粉产品质量专项抽查结果中,三鹿集团又被列于国内30家具有健全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奶粉生产企业名单首位。至此,三鹿奶粉阜阳危机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次公关的成功,使三鹿更加壮大了竞底的胆量,竞底手法变本加厉,最终使数万名婴儿受难,同时也使自己的董事长锒铛入狱,面对法律的严惩。

案例:2008年毒奶粉事件中的三鹿公关

在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中,三鹿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在预知投毒事件必定要败露后,三鹿紧急进行危机公关,据报道其公关公司为三鹿策划的方案如下:

“目前正处于北京奥运会期间,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等负面新闻的干预,对三鹿奶粉的结石负面来说出现了好的转机,但不能过早松懈,目前还存在着几大隐患。

1.因三鹿负面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是在奥运期间暂时平静,并不代表奥运会后依旧平静,如此负面新闻再次传播,依旧对集团相当不利。

2.此事对消费者本身来说,将会是长期的影响,企业的一次安抚可能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心理纠结,如有个别消费者对此事的解决方法不满意,找到三鹿的竞争对手,则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鉴于上面两大隐患,我公司对结石负面事件有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利用奥运期间的风平浪静,协助三鹿集团打好这一艰苦的负面公关战役。

一、安抚消费者,1-2年内不让他开口

在奥运会特殊时期内,尽一切可能安抚本次事件的所有消费者,满足他们的一切条件,力保将本事件的当事人在2年内不再提及此事件。

二、与“百度”搜索引擎媒体合作,拿到新闻话语权

抓紧奥运时间,与“百度”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防止将来负面爆发时失控,同时可以掌握新闻公关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