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悲情词帝李煜传
7528100000020

第20章 情殇一曲恨断肠(2)

梦境里的美妙,被永远地凝固在笔墨上。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被惊醒的世界,他可以安心地徜徉其中,回味其中的一分一毫:春深时分的南国,清秋时节的南国。秦淮河上飞流而过的画舫船只,渐渐从城市来到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地方,满城飞絮逐着水流而来,落入芦花的深处。绮丽而宁静,如同当年月明楼上,一曲笛声吹落梅花,吹断惆怅。

梦里不知身是客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子夜歌》

金陵城的繁华,终究是一梦。梦和现实,有如隔着天堑。梦境是那样美好,现实是那样痛苦和苍白。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这才是李煜的现实,他不得不认同与顺从的现实。

他知道,生性懦弱的自己,是无法承担起家国大业的。守成尚且无能为力,更何况是被寄予成就大业的希望呢。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比李煜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因此在投降北宋后,并未作出任何反抗的举动,甚至不曾玉石俱焚。这是他的胆怯,亦是他对命运的服从。但服从命运,却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安然无愧一切,可以坦然走向命运的终点。

据说,南唐旧臣校书郎郑文宝,曾是李煜的长子仲寓府内的校书郎,君臣二人相交甚密。亡国之后,郑文宝不愿投靠宋人,流浪多年,终于流落汴梁,得知李煜被困高楼之后,屡次想要面见旧主。无奈次次都无法如愿,最终只能化成渔夫,隔着楼墙,遥遥相见。那一瞬间,想必李煜已是泪流满面。旧日辉煌,已成黄花。陌路相逢,相逢已是不敢相见,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凉。

当初的豪言壮语,已在种种困窘中消磨殆尽。曾经那颗纵使不算是足智多谋也算颇有计谋的心,如今也再提不起任何意趣。被禁锢的日子里,李煜时常想起当年校检太尉鹿虔的一首《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鹿虔原是后蜀人氏,这首《临江仙》是凭吊后蜀而作的。此时,李煜的反复吟诵,只是在其中找到了共通之处罢了。后蜀和南唐一样,都是短命王朝,那些重重楼阁,华丽的宫殿楼宇,曾人烟繁盛,香风如画。如今只是在月色下暗自寂寥,秋色里无声生尘。凌波不过横塘路,寂静的碧水里,多年前枝叶翩跹的莲花,现今只落得一个留得残荷听雨声。

原来,亡国是这样一件难过的事情;原来,沦为阶下之囚是这样一件痛苦的事情。李煜吟诵着亡国的词句,又是一夜辗转难眠。因为心有所感,他写了许多怀念故国的诗词。由于他的政治和文学地位,这些词作很快被传到大江南北,在众多文人之间竞相传诵。李煜并没有反抗赵氏王朝的本意,然而此时北宋正处在统一天下不久后的阶段,人心未稳,赵匡义这个王座还做得并不稳。潜伏在民间的探子讲此事报给赵匡义之后,赵匡义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

在他的眼中,李煜降宋之后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地方。北宋对待降王大度宽容到这个地步,实在是古今罕见。非但为他修建了堪比皇宫的住所,还高官厚禄地养着他。然而李煜居然还心有不甘,写出这些东西来挑战他的自尊,实在是太过分了。赵匡义比不赵匡胤有王者风度,一笑置之就按下此事,这时,这位素来心胸并不宽大的皇帝,就暗暗对李煜存上了怀恨之心。

赵匡义并没有立即开展行动,他先是召来了李煜的旧臣徐铉,此时徐铉已为宋臣,奉命撰写《江南录》中。赵匡义命徐铉时常去探望李煜,并将两人对话如此禀告。徐铉如今已非唐臣,虽然心有疑虑,也不敢抗旨不尊,只好前往幽禁李煜的地方。徐铉虽然今非昔比,但心中依旧留恋旧年旧主,此时君臣二人相见,自然是感慨万千。

两人相见后,徐铉欲给李煜行礼。李煜战战兢兢地阻止了老臣,只说如今自己已是降王,若是徐铉给自己行礼的事情被赵匡义知晓,不知又是一场弥天大祸从天而降呢。他已经被生活消磨成了更加怯弱的男子,徐铉忍不住长叹一声。这声长叹唤起了李煜的记忆,他心中百感交集,悔道:"当初真不该错杀潘佑、李平呵!"那两位冤死的南唐旧臣,对李煜和南唐都是忠心耿耿,却死在自己效忠的君王手里。如果他们没有丧命,那么南唐的命运会有所转机也说不定。如今李煜的悔意,只是徒然,只是苍白。提起旧事,徐铉亦是默然无声。一切都已无法回头,李煜的忏悔,亦是毫无意义了。

徐铉起身离去之后,即刻被赵匡胤召入宫中,详问两人交谈。徐铉惶然之下,不敢有所隐瞒,只能无分巨细将两人的对话告诉赵匡义。李煜的话,令赵匡义勃然大怒,身在汴梁,享受着大宋衣食的李煜竟然还敢思念故国,悔杀忠臣!此时,赵匡义已非怀恨在心那么简单了,恨意已被燃烧成杀机。对于李煜,赵匡义已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了。

赵匡义的杀心,蒙在鼓里的李煜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一句叹息,竟然让对方起了杀心,自己的性命,也就将断送在这句话上。梦里不知身是客,他并不属于北宋,他的魂魄是属于那个美好得宛如梦境的江南的,他亦是如此依恋着失去的江南。可倘若他知道,这种依恋和怀念,将成为他的催命符,他是否还有胆量纵容自己的想念?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是青史上的谜团,那个惆怅凄苦了一生的词人,也最终走向了自己的黄泉末路。

春花秋月此时了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七夕夜。南唐降王李煜身死寓所。赵匡义追封其为太师,加封吴王,最终落葬邙山。那年,是李煜第四十二个年头,四十二年前的七夕,他呱呱降生在繁华的金陵城里,开始了他灿烂而悲惨的一生。四十二年后,他身中剧毒,痛苦地死在异国的土地上,结束了他遗憾而圆满的人生,生于七夕,又死于七夕。这仿佛是一个轮回,亦是一个笑话。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茫茫然里魂魄出窍,懵懂无知里询问鬼差,鬼差只问他所寻何人。他道是:姑苏林黛玉。却不知李煜走向奈何桥时,报的身家姓名是否是"南唐李煜"。他的家,他的国,已经覆灭,成了灰,成了烟。纵使成了北宋的降王,他依旧只是这片土地上的孤魂,无国,亦无家。

或许,李煜从未想过自己也会死。风里浪里,那么多次的刀山火海,他都侥幸留了命来,苟且偷生。他或许以为,自己会是在漫长的屈辱中慢慢老去,平静地接受死亡。可是命运却赋予他一种屈辱且神秘的死亡方式。这令后人们都百生疑窦,却没办法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历史,总归只是一个人的历史,相信与否,也是一个人的事情。

当然,李煜的死因最为公认的说法,是赵匡义下的毒手。那年的乞巧节,是李煜四十二岁的寿辰。随着李煜一同来到汴梁的后妃宫娥们,为了讨他的欢心,特意安排了一场精心编织的表演。庭院里彩灯盈盈,歌舞声乐,一如当年身在南唐时。只是,什么都不一样了,天上的牛郎织女年年相会,地上的人们却日渐白头。面对妃子们的苦心,李煜挤出了一个笑容,但是,他们都知道他们都只是在强颜欢笑,摸摸地忍受着心里的屈辱和悲哀。

冰冷的酒入了喉,一路熊熊燃烧,仿佛一场滔天的火。他忍不住掷开手中金杯,长声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他最为人熟知的诗篇,亦是他最后的放纵和豪气,这更是生性柔弱的李煜,对赵氏王朝的反抗,在这里,他找回了他的尊严和人格。

身侧的妃子们听到,亦是泪眼朦胧,已经有熟知音律的女子轻声歌唱,忧愁悲伤。渐渐地,这缕歌声有越来越多的声音相和--她们虽然未曾经历李煜的悲伤,但是失去故国,沦为孤魂的痛,她们都能够感同身受。

这件事被赵匡义的暗探探询得知,很快,赵匡义也听到了风声。他勃然大怒,往日积累起来的恨意成了燎原的大火,他觉得,势必不能再将李煜此人留在世上了。这个人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知恩图报,他已是忍无可忍!帝王的杀心,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李煜对此事的浑然无知。他只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却没想到,即使自己对对方俯首称臣,极尽卑微,也换不来对等的回报。

赵匡义将素来同李煜交好的秦王赵廷美召入宫中,借说自己对李煜的文采十分欣赏,今日恰逢乞巧佳节,又是李煜的生辰,希望赵廷美能够前往李煜的府邸,将自己的赏赐传达给他。秦王一向同李煜颇为投机,两人对诗词歌赋的都很有研究,赵匡义这样一说,赵廷美便欣然答允,当夜就将赏赐送到了李煜的府邸。

由于送来赏赐的是秦王,李煜毫无戒备,更不会想到赵匡义会这样毫不掩饰地将毒药放在酒中。是夜,李煜喝下了赵匡义赏赐的美酒,即刻毒发,四肢抽搐,痛苦难当。赵匡义毒死李煜的药,是为牵机,是他和太医研制多时的密药,服用者顷刻之间就会七窍流血,毒发身亡。经过一番痛苦的煎熬,李煜终于闭上了双眼。时年,不过四十二岁。这位风流了一生,痛苦了一生,荒唐了一生,优美了一生的词人,在经历了文人,皇子,君王,阶下之囚等多种身份的转换之后,终于成为了政治斗争的一缕亡魂。

或许,他毒发时,死不瞑目,直至黄泉亦是觉得冤枉。他还年轻,并不老,他还有很多美酒未曾喝完,还有满腹的好词未曾出世,他还不想就这样去面对父亲和祖父,还有那么多的南唐亡臣。或许,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是无怨无悔的,甚至含笑而去。亡国后的生活,是那样的痛苦,这已经让他生无欢,死无趣了。只是偏偏自己没有结束生命的勇气,只能任由命运摆布。能够以这种方式终结,离开这个满是血泪的尘世,未尝不好。

不论是不甘,还是无怨,他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无法逃脱任由后人评说的命运。他死后,旧臣徐铉奉命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在墓志铭里,徐铉不失偏颇地评定了李煜的一生,不论是功,还是过,徐铉都极其公允地记录下来:李煜为人,乃是以儒家修心养性的说教,以及佛门普渡众生的信条为言行准则,既宽人又爱物的。可遗憾的是,由于他不善变通,结果物极必反,善成了恶,最后落得个自食苦果的结局。而李煜为政则是躬行仁义,但是在五代十国"用武之世",这种适用于太平盛世的政策已经无济于事。至于李煜为文则独具特色,"精究六经,旁综百氏","洞晓音律,精别雅郑"。李煜不仅写就了雅颂文赋凡三十卷,杂说百篇,而且续写了《乐记》,堪称旷世奇才。

李煜死后未久,整日以泪洗面的小周后便随之而去。在众人的努力之下,小周后得以与丈夫合葬在邙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初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终究得以实现。在人间,他们受尽了百般折磨,依旧相依相守,直至死亡将他们分开。

在黄泉,他们依旧是恩爱夫妻,生死相随,可歌可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这之于李煜而言,不啻是人生中最后的圆满。直至终局,他也不是寂寞的,他依旧有爱相随。这,就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