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挫折并不意味着失败,没有挫折也不一定就是成功。教会孩子权衡利弊得失。
我们经常可以听见或者从报纸、杂志上看到,有的孩子因为考试分数没有能够拿到第一,或者因为老师、父母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甚至铤而走险。一点小事就能使他们伤心落泪,沮丧颓废,被人误解就寻短见,这很令人痛惜。
江苏省有一个天资不错的中学生,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可是高考时,他因为个头矮而没有被自己向往的学校录取,心理承受不了便自杀了。
倘若这位中学生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可见,一个人不仅要有天资、勤勉、进取之心,还要有一种经受得住挫折和磨难的韧性,这样才会使人生臻于完善,走向理想的归宿。
实践告诉我们,要教育好下一代,除了要教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塑造良好的思想素质,教孩子学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只有学好这一课,才能具备成功者的素质,才能具有生活勇士的坚强毅力,从而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面对挫折的态度,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是坚持,还是退缩,便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许多天资聪颖、颇具才能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关键时刻他们放弃了,以致功亏一篑。坚强而有毅力的人决不轻言放弃。有人说得好,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而已。
你若希望你的孩子真正有所作为,那么,挫折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课。所谓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这并不现实,也未必有效。挫折教育的着重点在于,培养一种自强与坚毅的性格与精神。
从孩子小时候起,摔倒了就要让他自己爬起来,自己的过失要自己去弥补;遇到困难时,让孩子自己去面对。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有一位11岁的孩子。他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破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先拿去赔给人家,一年后还给我。”从此,这个男孩每逢周末、节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挫折教育就是要教孩子们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生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论希望孩子将来干什么,都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素质,培养孩子学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不能只是一味地将他们视为掌上明珠,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如果以为多给孩子方便,少让孩子遭受挫折,就是爱孩子,实际上是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创造力,只能让他们长大后陷于平庸和无能。
自古英雄多磨难,唯有多磨难,才能吃得苦中苦,才会练就一身独立自主的生活本领,有所作为。人只有经历过挫折,从小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忍耐力与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才会获得成功,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给孩子一点挫折,对孩子的人生将是大有裨益的。放开手脚让孩子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闯荡闯荡,并适当地给以小小的“刁难”,让其自己解决,孩子几经如此“折磨”,将来就不会像温室里的豆芽,一碰就断。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名人成功前的挫折经历,或自己小时候的挫折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挫折,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有时候要适当地让孩子们在莽撞中吃点“苦头”,切身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但更重要的是适时地帮助他总结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再去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如让孩子自己穿衣、系鞋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另外,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补偿法:“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父母要注意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他克服。不管什么原因,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挫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