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国际超级间谍档案
7533900000033

第33章 反间谍行动(3)

汉克罹难后第四天,爱丽斯影业公司又迎来了新的“客户”贝克。假若盟军确拟登陆荷兰的话,贝克的情报真是无价之宝,他对于荷兰沿海形势了如指掌。

贝克的任务完成了,霍华德则辗转难寐。汉克之死时时纠缠着他,如今把贝克像前一位送回纳粹手心,是整个计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非做不可,否则无法让德军深信登陆荷兰的“秘密”。战争就是充满着血腥的,也许这样的安排才是最小的牺牲,霍华德自我安慰着,送走了贝克。

贝克果然被捕。不过,他的结局除了德方的盖世太保外,没人知道。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被捕使斯蒂夫的反间谍计划开始奏效,1944年5月16日,德军大举防范于荷兰。

5月第三周的一个下午,斯蒂夫和霍华德一同出席了英美高阶层联席会议,策划如何扩大疑兵计,使德国人深信登陆点在荷兰。计划一旦成功,将有两三万名德军精锐移兵欧洲东海岸的各大港口,那样就可有效地掩护英国东南部的军事行动。

会议结束不久,在麦西岛四周奇异地冒出了大批潜艇,并肩而列。成群结队的坦克车出现于陆地,枪炮有如雨后春笋钻了出来。一切神速得像一场大型魔术。

事实上,那些枪炮舟车,都是橡皮制品,不过是用以欺骗德军从空中拍摄照片的侦察活动的道具。

于是,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川流不息地渐向荷兰境内集中。直到5月底,聚集荷兰的德军已近10万。可是,狡猾的希特勒却始终对盟军登陆荷兰一事心存疑虑,因为他派机飞临肯特群岛上空侦察时,发现英国东南部似有重兵云集之象。

不得已,斯蒂夫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王牌——把伪造的登陆荷兰战略图,借汉妮之手,送到德国人手中。

汉妮是德军情报部门的一张王牌,不仅立过大功,而且机智聪颖,心如蛇蝎却像狐狸般狡猾,不是一般计谋能够骗过的。

霍华德把精心伪造的登陆荷兰战略图放进保险柜后,故意将钥匙落在案头三次,而狡猾的汉妮始终不去触动它。最后,只好在下班时借故交给狄恩罗斯,自己匆匆离去,让他带回寓所,借故让汉妮从容地印取蜡模。

斯蒂夫对汉妮的工作效率很有信心。为确定她是否偷过密件,他让霍华德玩个小把戏——在装有假地图的密件信封上隐花之外,套上一枚曲别针,信封只要略启,它就会脱落下来,如是黑暗中作案则不会注意到一枚落地无声的圆形针。

剩下的就是给汉妮留下作案时间。

6月2日下午,霍华德召集爱丽斯电影公司同仁开会。他默坐桌沿,手拿一只信封。先给每人递上一杯冒着泡沫的香槟酒,表示了对大家过去工作的谢意,继而神态轻松地拍拍信封,宣布工作即将结束。

“诸位,我们即将抵达终点了。在24小时之内,我们要印好最后一批文件,今晚恐怕要忙个通宵了。”霍华德边说边动作夸张地走向保险柜:“我建议大家到馆子去用晚餐。3小时后,大约9点钟开始工作。”最后他又微笑着补充:“爱丽斯公司为大家付账。”

霍华德注意到:狄恩罗斯正兴奋地拉住汉妮的手,也许他并未准备和大家一同去饭馆。将信封放进保险柜后,霍华德就故意约狄恩罗斯同行,说有事相商,必须把他们分开,让汉妮赢得宝贵的作案时间。

霍华德和狄恩罗斯一同向餐馆走去。

就在大家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在爱丽斯电影公司的办公室,汉妮正用蜡模配好的钥匙摸黑开锁,她心中庆幸成功地躲开了公司其他人。汉妮虽是一名间谍老手,但这次的成功将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行动,意义太过重大,她的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她从随身携带的棕色手提包中拿出一只装有照相机的火柴盒,还有一个装着强力发报机的巧克力糖盒,一切间谍工作均十分熟练。

每一步都按斯蒂夫的计划顺利进行着。9点整,狄恩罗斯与霍华德准时回到公司,大家均已到齐,独缺汉妮。霍华德迫不及待地走向保险柜。斯蒂夫接到霍华德上校迫不及待的电话报告,兴奋得不能自制——故意套在信封上的回形针已经脱落了。汉妮恰如所愿地完成了斯蒂夫的反间计划,蛇蝎误中了反间计。

间谍工具千奇百怪,这个黑色的东西就是可以放进火柴盒的一架高性能照相机。

接下来,斯蒂夫决定帮助汉妮脱身回国。于是,在美英情报人员暗中尾随下,汉妮顺利地登上了德军潜艇,这是德方应她的无线电紧急要求,特意派来的。一路兼程,6月4日赶到德国境内。德军情报机构接到汉妮偷拍的伪造密件照片,立即转交希特勒。不出一天,德国大军又纷纷奉命调往荷兰。

6月6日,反攻日来临,盟军开始了划时代意义的诺曼底登陆。德方由于情报错误,措手不及,终遭败绩。盟军则因反间谍计划成功,减少了数以万计的无谓牺牲。

面对如此败绩,名噪一时的女间谍汉妮·哈露德也目瞪口呆。暴怒之下的德军情报负责人希姆莱更是迁怒于她,汉妮终遭毙命。盟军如潮涌般登上诺曼底之际,也是她饮弹柏林之时。

摩萨德反间谍战

以色列不断地把特工派到国外,而敌国也不断地把间谍遣入以色列,而由于新生的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初期50万犹太人从世界各国的迅速拥入,无疑为一些外国情报机构向以色列派遣自己的间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反间谍就成了摩萨德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摩萨德领导的兴趣所在。

以色列情报机关对沃尔夫有了警惕后,便派了一名女特工对他进行监视。

摩萨德反间谍的工作重点在苏联(包括东欧各国)和阿拉伯国家上。因为前者是犹太移民最多的国家,后者则是以色列的敌对国。

在外交部,一位来以色列之前就是苏联密探的间谍被抓获了。此人原名沃尔夫·戈尔茨坦,出生在瑞士一个犹太家庭。其父母具有强烈的共产主义意识,早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就曾参加过列宁领导的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崇拜英雄的沃尔夫在少年时代就迷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间谍机关克格勃吸收了他,并让他在莫斯科接受了全面的谍报训练。训练的出发点从一开始便是潜入以色列政府内部。

沃尔夫于1948年战争期间来到以色列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外交部吸收了他。他被安排在当时规模很小又急需人员的经济处工作。作为惯例,沃尔夫·戈尔茨坦将其姓名改成了希伯莱名“齐夫·阿弗尼”。阿弗尼最初只是以色列政府的一名普通职员,但他被派往国外后却得到了一些重要职务。50年代初,他在以色列驻布鲁塞尔大使馆任经济参赞。当时,以色列正在就向在大屠杀中遭难的以色列犹太人赔偿损失问题,与西德官员进行着秘密谈判。阿弗尼便利用工作之便,定期向克格勃报告谈判的所有细节。

之后,阿弗尼被调到贝尔格莱德工作。正是在南斯拉夫期间,他对以色列国家安全局造成了最严重的破坏。最初,他的工作是处理以色列与南斯拉夫之间的商业往来业务,但后来由于人手紧缺,他也被允许进入大使馆绝密的通信密码室。阿弗尼学会了使用收发以色列外交部与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间所有电报的密码机的操作。

阿弗尼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他不仅经常自愿加班工作,还主动为不在的或生病的同事替班。这位苏联间谍很快获得了以色列外交部的密码,从而使克格勃具备了破译以色列外交官及拥有外交掩护身份的情报人员的所有电报的能力。

具有良好反特意识的哈雷尔一直在注意着以色列外交官的名单,并最终找到了怀疑阿弗尼及其工作热情的理由。有迹象表明,一些以色列间谍的身份已被暴露,而阿弗尼在贝尔格莱德的异常表现似乎与此有关。

1954年4月,哈雷尔编造了一个理由,将阿弗尼召回特拉维夫。不知道大难临头的阿弗尼飞往以色列之后,即被辛贝特逮捕。在审讯中,阿弗尼垮了下来,并且交待了一切。辛贝特鉴于他的合作态度极好,因此在其服刑期间,将他安排在关有其他叛徒嫌疑分子的牢房里,当上了辛贝特的密探。

就在将沃尔夫(阿弗尼)这位苏联特务从外交部挖出的同时,摩萨特头子伊塞·哈雷尔又抓住了玛丽·弗朗西斯·哈根这名阿拉伯间谍。哈根是一位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的美国记者,她与很多阿拉伯国家驻联合国的代表相处得很好。她喜欢这些阿拉伯人,并且成了叙利亚外交官加拉布·艾尔基利的未婚妻。在爱情的召唤下,哈根同意为艾尔基利在以色列搜集情报。1956年,她作为一名记者来到以色列,不久便开始向叙利亚情报机关提供情报了。

辛贝特发现哈根对以色列边境地区特别感兴趣后,开始对她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监视,并很快掌握了她进行间谍活动的证据。哈雷尔手下的特工将哈根当场逮捕。她受到了秘密审讯,其在新闻界的同行们未被允许到庭。1956年,玛丽·弗朗西斯·哈根被判以间谍罪,在一所以色列监狱中监禁了8个月。获释后,天真的哈根急不可待地回到了纽约,但令她吃惊的是,“未婚夫”加拉布·艾尔基利已不愿再见她了。她被阿拉伯情报机构所利用并且最终成为了牺牲品。

尽管叙利亚人成功地将美国记者哈根发展成为一名间谍,但总的来说,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成功的渗透活动并不很多。辛贝特和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分析人员几乎同时发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阿拉伯国家的情报机关缺乏长期行动所需要的勤勉和恒心,而这些正是出色的谍报工作所必需的“面包和黄油”。而与阿拉伯人相反,苏联人却具有突出的谍报天赋:静候时机的耐心,将支离破碎的细节合并起来从而解开难题的完美技术,以及将感情与工作彻底分离的能力。

伊塞·哈雷尔自小生活在俄国,直到1930年他18岁时,才随父母移居巴勒斯坦。家世背景使哈雷尔对于苏联人的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相当熟悉,从而保证他能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与狡猾的对手进行较量。

苏联驻特拉维夫大使馆有大约60名成员,其中一半是“克格勃”或军事情报局“格鲁乌”的间谍。他们在以色列征召密探,以便组建起一个从事间谍活动的庞大间谍网。从意识形态上讲,当地的共产党人较容易被发展成为苏联间谍,但由于他们已是以色列情报机构的怀疑对象和重点监视目标,于是苏联人将目光转向了以色列政府机构中的非共产党人员及其亲属。

库尔特·西塔教授的克格勃间谍身份被识破后,他立即遭到了以色列军方的拘捕。

1955年夏天,一名驻东欧共产党国家的以色列高级外交官的妻子回国探亲,在特拉维夫,她与一位苏联外交官相遇并堕入情网。当时,辛贝特对苏联外交官实行严密监视,因此很快便发现了这一情况。辛贝特把这位夫人请到了总部,让她与其情人断绝一切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