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老庄学管理:最有中国味的管理之道
7549700000028

第28章 唇亡则齿寒:危机其实是机会的代名词(2)

企业文化的精神作用,首先是管理者应该采取“文化先导,攻心为上”的策略,员工在这样的策略下必须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和严重性。管理者及时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员工,员工了解了企业的现状以及管理者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才会积极地面对危机,不至于失去信心和努力。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就会形成团结一致、积极乐观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也就真正起到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作用。

其次,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危机中暗含契机,危机也意味着转机”。危机期间资源就面临着重新分配,不论对个人而言,还是对企业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转机。员工要是看到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只是一味害怕恐惧,而是明白了危机中的机遇,显然很有助于稳定人心和局势,管理者也就能够集中力量对抗来自外界的危机影响。

历史上不少辉煌的大企业也曾陷入危机的漩涡中而最终瓦解,这些企业的经验教训说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原则,若是不利用好企业文化,调动起员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策略3:强者非恒强,要心怀忧患

企业做强做大,先要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现在经济当中能经得起现代经济的波澜起伏。要经得起如此复杂的风险,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但要防止愚蠢的人犯错误,也要防止聪明的人犯错误。谁能会犯错,因此没有人可以凌驾内部控制体系之上,只要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就必须接受企业的内部控制约束。缺少了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迟早就要失败。

很多人都认为“强者恒强”,但大多数的事例证明强者并非恒强,强弱都非绝对的词。世间法则也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强者恒强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另外从辨证论上来说,永恒的强者也不可能存在。时代的巨轮推动了人士更迭,世事无常,要在变化的环境下做一个永远的强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但对个人如此,对一个企业,对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强者不可能恒强,弱者也不可能永远是弱者。在面对危机和消极因素时,企业大小和它的应对策略及结果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企业大就一定能从容度过,小企业就一定就没有机会。就这样说的话,强者非恒强本身就是一条世间法则。

一时的强者要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居安思危,始终让自己处于奋斗的状态中,跟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发展模式,从而稳固自己的事业发展,让自己在强者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变得更强大。相比之下,弱者也非绝对的弱者,只要知道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也能从弱者变为强者,就能给自己增加无限的动力,时刻激励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超越自己,向强者不断迈进,从而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一条原则毋庸置疑,这是无数次的事实所证明的。

第一,强者恒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今中外,几乎没有哪一个王朝可以永远强盛,由盛转衰是朝代演变和更迭中必然出现的规律。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朝代如此,一个企业亦是如此。现代经济发展速度如此迅猛,无数的企业在其中出现,发展,兴盛,当然也就难免有消亡和衰败,可以说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做到永远强大。

因此,管理者须直面这样的现实,作为掌握企业发展脉络的人,正确的危机心态是必须具备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提早防备危机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走得更久、更远。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一种普遍规律,古人总结为月满盈亏,水满则溢,说的便是盛极则衰。如今的企业管理者要虚心地认识和发掘这种潜在规律,以史为鉴,并从中找到更好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强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之,企业只会最终消失在市场竞争当中,它所迎来的只有失败。

第二,强者也非全无弱点。

其实,强者非恒强,弱者非恒弱。强与弱不但是相对的,而且两者之间彼此界限也不够明显。所以对于强者而言,弱点也是存在的,弱者也是有优点的,则会就是古人说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个人是如此,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发展的规模越大,可能存在的问题就越多,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下雪了,一棵高大挺拔的树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几颗小野草也在树下摇曳在风雪之中。雪越下越大,野草最终被积雪给覆盖了,最后雪连大树也覆盖了。大树上覆盖了厚厚的积雪最后不堪重负,倒了下来,断折的树枝歪倒在山上。太阳出来了,积雪融化了,倒下的大叔给人们抬走了,此刻人们才发现树下的几株小草居然在阳光下恢复了本来的样子,在雪水的滋润下,它们不但没有被冻死,反倒比从前长得更好了。

这个小故事非常简单,但说明的道理却不那么简单。

首先,体型大的植物或是动物并不一定就代表强大的生命力。企业也是如此,规模越大的企业要实现企业的高速增长就越难,大企业要实现高利润和高收益更是难上加难。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各个行业都步入了低速增长期,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企业要保持持续性的发展确实不易。

其次,伴随着创新难度的加大,任何一种在市面上出现的产品或是服务都不可能永远占据有利地位。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再好的产品也会很快被模仿和突破。多少事实证明,产品的更新速度让曾经的那些老大都很快地成为了历史。

最后,古话说得好:“高处不胜寒。”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就像故事里的那棵大树。一棵高高耸立的大树,越是位于顶端的枝叶越是要经受更多的磨难。每当电闪雷鸣、刮风下雨时,顶端的枝叶自然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企业若是强大的话,那么一旦有经济风暴来临,最先受到冲击的也必然就是它们。

第三,只有居安思危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团队、一个人,时时刻刻保持警醒的头脑,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才能不断激励自己,才能保证持续性的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他的大臣们说过:“治理国家其实就像治疗疾病一样,一时治疗好了,也要注意平时的疗养。如果没注意疗养的话,认为自己好了就开始肆意放纵,一旦旧疾复发,就再也无法恢复了。有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和平和安宁,这样的境况古往今来实在是很少见的。如此和平和安定的局面,我却一天比一天小心,只怕不能长久地维持这样的境况。所以,我只希望你们能多向我进谏,多多给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魏征听了,深受感动,回答道:“如今国内外能如此安宁祥和,臣也认为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而陛下您居然还能够居安思危,这一行为着实让微臣佩服和感动。”

唐太宗在面对贞观之治时,并没有用一种强者或是拥有者骄傲自满的态度来面对,反倒是时时自省,小心翼翼,只怕在自己手上断送了这个强大的王朝,所以总希望自己的臣子们能够经常进谏,多多提意见,进而能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地更好。这就是居安思危的做法,唐太宗作为一个难得的开明君主,他的行为说明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四,强者的背后总有弱者的眼睛在盯着。

既然强者非恒强,弱者非恒弱,那强者如果想一直当强者,就要知道自己身后有多少双弱者的眼睛在盯着自己,因为他们也想当强者。于是,他们会不断地制造条件,追上强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弱者总在不断地衡量彼此的距离,并不断地缩短这种距离,只为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最后这种关系就有可能被扭转。

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匹斑马意识到自己被一头凶猛的狮子攻击,它拼命奔跑,只因它明白自己跑慢了就会葬身狮口。跑着跑着,斑马群都被惊醒了,斑马的头领就开始带着斑马们一起行动,它们迅速围成了一个圈,让那只斑马跑进了圈里,再把集体把自己的蹄子对准了圈外的狮子。狮子一旦想冲进来,就会被马蹄重重地踢出圈外。几次尝试都失败了以后,这头狮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在这个故事里,比起斑马来,狮子原本应该是自然界的强者,可是斑马这群弱者却在一致的努力下,形成了强大的力量,扭转了与狮子之间的强弱对比关系。而在人类的世界里,道理也是如此。

第五,强中自有强中手。

1946年,日本一个毫无名气的汽车小厂“丰田”制定了一个企业发展计划。他们下决心要向当时的汽车王国发出挑战。丰田在当时实在算不上什么大公司,资金、技术都比美国的汽车公司逊色很多,可是实力上的悬殊没有阻断他们向美国汽车挑战的勇气和决心。30年后,丰田实现了他们当时的发展计划,终于成为一个与美国汽车企业齐名的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

市场上的竞争一再说明没有最强,只有更强。成为强者的时候一定别忘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就好比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一样,这世界无所谓哪种动物是绝对的王者,没有可以超越食物链的猛兽,任何一种动物都有自己可降服的对象,也有可以降服自己的动物。企业在成为强者时,要明白由于各行各业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总会有可以扼住自己咽喉关键的所在。所以对管理者来说,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搭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保证事业的长久发展。

策略4:危机转化,化险为夷

由于变化速度过快,常常有一些无法预料的灾难,或者宏观环境的突然改变,都会让很众多企业措手不及。只不过有些企业能够转危为安,扭转乾坤,而有些企业却会因此而一蹶不振。为何结果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区别就在于管理者是否能够在面对危机时采取适当的策略去化险为夷。这需要管理者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还能开拓创新、勇于突破。这些特质都是让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特质。

危机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任何企业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在危机管理当中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就是“危机公关”,它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等几个特点。对国家、对企业还是对个人,“危机公关”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危机二字中既有“危”也有“机”,公关的目的是要实现二者的转化,简单说,就是要从危到机。此外,危机公关的策略也很重要,但将就策略关键还在于当事人对待险情的态度。对企业来讲,转危为安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积极态度。就危机本身来说就是个很大的风险,换个角度又会发现可能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就譬如金融危机,总会有一批企业受到很大打击,就此一蹶不振,但是同样也会有另外一部分企业,甚至是一些新兴的企业在这样的风暴中迎头而上,迅速崛起。所以说化危机为良机的课题实在很值得研究,下面就介绍一些策略供管理者参考。

第一,在危机面前寻找突破口。

危机常常是不可预料地就出现了,这是无法人为阻止的。不过危机降临时,有些人选择了逃避,在危机面前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另外一部分人却能正面迎上去,靠自己的勇气和决心迅速行动起来,找到突破口去突破危机,并在危机中寻找良机,让自己的事业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

1945年,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美国银行曾经红极一时,它由艾曼迪奥?彼得?吉安尼尼一手创办。1906年,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发生过一场很严重的地震,很多建筑物在那时倒塌,整座城市都变成了废墟,且蔓延着火苗。地震发生时,吉安尼尼正在圣马特奥市,得知了地震的消息之后,他就匆匆坐上火车赶到了旧金山,之所以如此匆忙只因为他刚刚在旧金山创办了一个意大利银行,他想尽快知道自己的银行是否因为地震受到影响。旧金山当时的情况非常混乱,人们纷纷想逃离旧金山,只有吉安尼尼一个人却逆着人群,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行进,终于到了自己的银行大楼。在他到达的时候,火势已经蔓延到了银行大楼,他迅速下令指挥员工取出了银行里的现金,又匆匆返回了家里。

地震的第二天,旧金山的银行家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不少银行家都认为,旧金山市在地震之后的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必须暂缓对放贷业务。只有吉安尼尼不这么认为,他反倒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旧金山市的放贷业务应该在第二天赶紧重新开张,他甚至大声喊道:“这个时候是我们重建旧金山的最佳时机。”

之后,吉安尼尼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行动了。地震后没多久,不少企业都遭受重创,小企业在这个时候想趁机发展自己的事业,不少人开始找到吉安尼尼的银行做借贷业务,吉安尼尼也很慷慨地把钱贷给了这些小企业。作为回报,企业也把自己的流动负资金存进了吉安尼尼的银行里。旧金山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建之后,渐渐从弄个地震的伤痛中走了出来,慢慢恢复到了以前的井然有序的景象,经济也随着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吉安尼尼的银行有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越来越多的企业来找企业来找他借贷,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盈利资金存进了他的银行。伴随着一笔笔款项的出入,吉安尼尼的盈利不断增加,银行有了越来越多的分行,直至最后意大利银行的业务遍布了整个加利福尼亚州,并改名为美国银行。

美国银行的事例说明,地震所带来的灾难是无法预料的,这也使得众多的银行家普遍认为在旧金山投资的风险太大,只有吉安尼尼却毅然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他懂得把危机化为自我银行发展的良机,还在其中迅速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高峰。通过美国银行的事例说明,吉安尼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敏锐的商业头脑,让自己的事业在他人看见的危机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看到他在危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

要将危机转化为良机,找到突破危机的突破口是关键的一点。这个突破点才是让自己走出困境,发现更广阔天地的那扇门。

第二,换位思考,以便找到新的理念和方法。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道通罗马。”成功的道路也不仅仅只有一条可以走,此路不通,可以换种思维,换条路走走试试。中国不是还有句古话:“天无绝人之路”吗?管理者在追求企业的成功时也不能把自己局限起来,应当放开思路,灵活地规划企业的发展道路,让企业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和更多努力的方向。

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