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自己的象征。我们的首都定在北平,改名为北京;国名,司徒美堂讲绝对要同国民党划清界限,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四颗小星围绕一颗大星的五星红旗;国歌,是人民皆知的《义勇军进行曲》;国徽,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城楼,两旁为谷穗和齿轮。看到它们就意味着看到了新中国。
1.定都北平
一个国家的首都是一国之根本所在,其选址是经多方面考虑的。北平是历史名城,有着丰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底蕴;建都北平也利于我们与社会主义苏联沟通,得到支持。因此,代表们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名北京。
1.1众望所归定都北平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北平城,由涿县乘火车到北平清华园。火车经过北平城墙时,毛泽东看了看窗外萧条的景象,对身边的人说:你们来过北平吗?我来过,整整三十年了!那时,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到处奔波,在路上连鞋子都被人偷走了,吃了不少苦,现在三十一年后还旧国,真是“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哟!
中国革命胜利在即,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就决定放弃定都南京,而选定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选定北平,这里边有着太多的理由和依据。而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对新中国首都的选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全国的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所考虑的定都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熟悉中国的历史,熟悉北平的历史。
北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考虑定都的现实背景。1919年在天安门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第一页。这场革命取得了胜利,人民和人民领袖自然忘不了革命的发祥地。
定都北平最重要的动因还是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政权定都南京,毛泽东把人民的政权定都北平,这种针锋相对既反映出毛泽东的伟人个性,更反映出两种不同政权的根本对立,毛泽东明确地讲过:“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从政治上考虑定都北平,毛泽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是从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进程,提出了大约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日程表。
对彻底推翻国民党政府后,中共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白以工农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政权不仅仅是工农,还包括小资产阶级,包括民主党派,包括从蒋介石那里分裂出来的资产阶级人子。政权制度采用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会议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的根本对立。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同于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国家政权,所以,在国都选择上不能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作为新的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在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当时负责一兵团在山西作战的徐向前进行过谈话,谈话中透露出毛泽东和平解放北平与定都北平的心愿。
毛泽东对徐向前讲:如果阎锡山同意和平解放太原,那么,请他把军队开到汾孝一带,我们的部队开进太原,麻烦就少了。
徐向前答道:恐怕不太容易。我们曾采取多种方式争取和平解放太原,还动员阎锡山的老师带了以我的名义写给他的信,进太原找老阎。结果他不但不听劝,反而不顾师生情谊,把那位年近八旬的老秀才给杀了,可见他顽固得很。
毛泽东听后缓缓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讲:看来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要打。“北平不要打”,目的是完整保存北平,以做未来人民共和国的国都。
为了实现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指示要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做好北平守军长官傅作义将军及上层军官的统战工作。在中共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傅作义于1949年1月20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城得以完整保存。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一切正常。
正式决定定都北平,是在1949年3月5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移到城市,提出要进行广泛的城市经济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提出定都北平。他讲: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新中国第一任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汇报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形。说到北平和平解放后,叶剑英讲,很多民主人士来信来电给我们,表示他们坚决拥护共产党,要与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并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全国性政府。
毛泽东听后,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说,看来这些民主人士还不知道我们已经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把北平定为首都了,慢慢他们就会知道的。但是要最后决定还得开政协会议。
定都北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从国际安全和国际政治格局作出的一个必要的选择。
1949年年初,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抵达西柏坡的当日,就与夫人朱仲丽一起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拿起——支烟递给王稼祥,自己也点了一支,然后问: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历朝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还有石头城南京或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
王稼祥作了片刻的思考,然后回答说:能否定在北平?毛泽东要他谈一下理由。王稼祥分析说:北平,我认为,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
王稼祥的看法与毛泽东以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的看法是完全相同的。这种一致正是建立在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安全战略上的。
在那时,按照薄一波的说法就是,我们党要取得革命胜利,主要靠自力更生,也离不开国际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定都北平正好可以更为方便、自接地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实际上,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和接受苏联的帮助,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的一个基本方针。这——方针直接影响到了中共对定都的选择,而且在定都上,中共与苏联领导人交换过意见。
1948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备,苏联是帮助我们的,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济。会后,9月28日,毛泽东关于九月会议向斯大林的通报中提到,有许多问题要向斯大林和联共中央通报,准备11月底赴莫斯科。10月16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召开政协,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待我十一月到你那商定。
12月30日,毛泽东又电告斯大林:正召集高岗、饶漱石、薄一波、陈毅、罗荣桓、林伯渠等人来中央所在地开会,讨论1949年整个战略方针问题和准备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这个会开完即去莫斯科,然后回来召开二中全会。后因交通不便,又要指挥淮海、平津战役而未能成行。
斯大林委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于1949年1月31日飞抵西柏坡,听取中共中央的意见。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就战略方针、军事部署、和平谈判及其发展前途、政治协商会议、联合政府及其纲领、建都问题、经济政策及建设计划、外交根本政策及目前策略,以及中苏关系、两党关系等问题,同米高扬交换了意见。显然,在建都北平问题上,苏联是同意中共意见的。因而,在随后不久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正式决定定都北平。并在会议召开后不久,中共中央便从河北平山西柏坡迁往北平了。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入北平,住进了香山脚下的双清别墅。4月21日,毛泽东在这里签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结束。全国的解放即将到来,选定一个全国性、合法性的国都更加迫切。
这一工作需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完成。
1949年9月21——30日,新中国的开国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热烈的掌声中致了开幕词。毛泽东讲:
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的组织法,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与国歌,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以及采取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
毛泽东说完这一番话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9月23日晚7时,著名民主党派人士马叙伦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了第6组的第6次全体会议,并宣布:经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指定,本小组对国都地点及纪年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建议。关于国都选择,起初是有不同意见的。江西省就转来了一位医生建议国都设在重庆、西安或成都的信件,其理由主要着眼于国防方面,设在内地比较安全。也有一些人主张可以建都于北平,但不必将北平改为北京。理由是北平有“北方太平”的寓意,很适合定都的本意。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六天的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632人。会议执行主席是:张澜、李立三、贺龙、沈雁冰、薄一波、周恩来、宋庆龄、张云逸、陈叔通、赛福鼎。马叙伦代表国都、纪年、国旗、国歌方案整理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经过广泛而认真的讨论,周恩来代表主席团提出四个决议草案付诸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以上四个议案,被全体代表一致通过。
至此,定都北京被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政协会议以完全民主的方式通过。这是中国定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北京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北京的名称自古以来变更的次数很多,如周代称蓟,战国称蒸都,唐代称幽州,辽代叫燕京,金代曰中都,元代名大都等。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大将军徐达率师进入大都后,朱元璋下诏改大都为北平府,意为“平定北方”。到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决定南京迁都北平府,改北平为北京,北平府为顺夫府。1644年,清兵入关,仍定都北京,沿称北京(京师)。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决定定都南京。月余后,2月15日,临时参议会选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3月初,袁将首都迁至北京。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宣布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6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沿循明之称,把北京改为北平。1928——1949年,北京一直被称为北平。只是在1937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者及其卵翼下的伪“北平地方维持会”擅自非法将北平改称北京。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章第106条是专门关于首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1949年讲“国都”,1954年称“首都”。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三十条中将国旗、国歌、首都合并为一条,其中有五个字:“首都是北京。”它既没有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也没有单独列为一条。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首都也没有单独列为一条,而是在第四章第六十条中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首都专门列为一条,即第四章第130条规定:“严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这一规定是科学的。
2.抛掉“中华民国”的烂招牌
新中国建立在即,用什么国名,争论颇多,何香凝主张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应简称中华民国。这样,新生的政权在名称上就与旧政权没有区别。9月26日,周恩来在六国饭店设宴,请教长者。老华侨司徒美堂激动地站起来,要彻底抛掉“中华民国”的烂招牌,于是新中国就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了。
2.1有人要保留“中华民国”的招牌
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后,下设的6个工作小组于6月18日各自举行了第一次小组全体会议。
根据新政协筹备会的安排,由第二小组负责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由第四小组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第二小组组长为谭平山,副组长为周新民。组员有林伯渠、李德全、符定一、史良、叶圣陶、沈兹九等21人,秘书为陈昭。
在6月18日会议上,第二小组讨论了本组的工作。组员们就新政协的任务及其存续性交换了看法。最后推定谭平山、周新民、王绍鏊、叶圣陶、沈兹九5人起草讨论提纲。
10天后,第二小组于6月28日召集了第二次会议。
根据讨论提纲的安排,这次会议已开始研讨政协组织的基本原则、性质、职权及与政府的关系等问题。
会议推举谭平山、周新民、叶圣陶、史良、林伯渠等9人组成起草委员会。起草委员会又推周新民、史良起草新政协组织法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