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还把五角星设计成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闪闪,色简而庄严,而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曾联松想到我们祖国自有文字以来4000多年的文化,还联想到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决定以四颗小星来象征广大人民群众。
接着,曾联松又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当中,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周围。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
一个月过去了,截稿日斯临近,曾联松还在犹豫那几颗星星的位置。无意中,他把几个星星挪到旗面左上方,顿时觉得天高地阔。旗面犹如天地之广,金星灿灿,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特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而且以大星导引于前,小星环拱于后,似众星之拱北辰。这也表达了政权特征。
色彩以红色为主,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配以黄色,灿烂辉煌,一片光明。
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曾联松的设计也颇具特色。他自己曾总结出这样几点:
简与繁:五星的构图注意了以简胜繁,以一当十。如果把许多特征一一罗列出来,未免流于纤细,或者失之繁复,反而难以显示庄严简洁。
小与大:五星所形成的椭圆形,寓表祖国疆土之意,画面虽有限,但联想是广阔的。所谓“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宾与主:五星中的大星与小星,当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宾主关系,但具有顾盼呼应之情,协调和谐之趣。
静与动;五星的安置,如果处于旗面的中央,由于绝对均衡,则静止呆滞,缺乏生动姿态;置于左上角,则昂角起升,静中寓动,使画面活跃,而且居高临下,带有向外伸展的气势,使视野开阔“咫尺之内,觉千里之遥”。
长与宽:这里指比例关系,《条例》中规定:“形式为长方形,长宽三与二之比。”按此构图,旗面能适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长方形,五星体呈椭圆形,两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势协调。椭圆形作为一个整体,还给人团聚完整和饱满的感受。
椭圆形中,大星的一个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显得安定庄重,稳如泰山。而四颗小星因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中央,则显得错落多变,生动活泼。大星外接圆半径和小星外接圆半径的比例是三与一之比,使大小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大星和小星之间有一定距离,显得虚实结合,山安泉注。
椭圆形图案仅占旗面1/4左右,这样的比例关系使重点集中,旗面开朗。
整个旗面上的五角星、椭圆形和长方形相互结合,比例较为协调,构图比较紧凑,在整体中寓于变化而又能取得统一。
红与黄:色彩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的反映。红色为暖色或热色,赤日、红光能表达庄严热烈,如革命的积极斗争行为,此外,红色也会引起希望、活跃和喜爱。黄色也是暖色,能表达优美、温和、珍贵、而且往往与金色联系起来。我们看到黄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闪闪的感受。这样,整个图案庄严而显华丽,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具气势。明朗而不萧疏。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稿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委会。五星红旗作为国旗的决议通过各大报纸向全国人民传播,曾联松手捧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有关国旗决议的上海市的《解放日报》,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天的《解放日报》上,同时套红刊印着正式通过的五星红旗图案。
曾联松的心愿实现了。这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期望!多少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多少共产党人,为着争取民族的解放,劳苦大众的生存自由而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五星红旗就是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是用他们的光辉业绩织就的。
不久,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一封信,上面写着: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500万元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1950年国庆,曾联松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建国30周年时,他再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庆祝活动。他说:“五星红旗是无数志士仁人、革命战士100多年浴血奋斗的伟大成果,而我仅仅表达了一点心意,国家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1977年,上海市政协五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增补他为市政协委员。
40多年过去了,如今,五星红旗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祖国各族儿女,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染成的红旗;用对祖国的贡献,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40多年来,中国人民以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行为,赋予五星红旗以新的生命力和不朽的内容。
曾联松如今已是两鬓染霜,年逾古稀了,他对祖国的统一和实现四化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他曾应一位记者的要求,作了一首《七律·咏五星红旗》,表达他对党中央方针政策的拥护和拳拳爱国之心:
耸立高楼高阙巅,天安门上舞翩翩。袂连桃李花烂漫,袖拂云霞彩万千。霹雳晴空竟震扰,滂沱冷雨更相看。冰霜不减嫣红色,路转峰回见新天。
3.3五星红旗在开国大典时升起
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正向我们走来,时钟的分针再走过十几圈将是1949年10月的第一天的下午,届时,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将在亚细亚东方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诞生。全国人民正翘首以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天安门也在默默地等待。
此刻的天安门,喜披节日盛装。巍峨的城楼上高悬通贯东西的巨大横幅,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九楹重楼的朱漆圆柱之间,八盏大红宫灯赫然高悬,使整个城楼增添了团团喜气;城台上八面巨大的五星红旗,猎猎迎风,更显示出一派事业兴旺发达的景象;城楼正中的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两侧的红色宫墙上镶着巨幅标语,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金水桥两边临时搭起的观礼台上,红绸扎成的花环,绚丽夺目。这是北平军民奋战一个多月的成果。周恩来在看过天安门城楼上的布置后,非常高兴,极力称赞布置得好,象征着革命者的欢乐,人民的胜利,新中国革命事业的兴旺发达。
伟大的历史时刻——1949年10月1日终于来到了。多少年,多少代,英雄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斗不止,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当天上午,满怀胜利喜悦的首都各界群众手擎五星红旗,高挑彩灯,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在那里汇成锦绣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下午2时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等副主席和56名委员在五星红旗下宣誓就职。
下午2时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们在《东方红》乐曲声中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3时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以浓重的湘音和激昂的语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顿时,广场上30万军民群情激昂,欢声雷动。
旋即,林伯渠高声宣布:“请毛主席升旗。”他没有说升国旗而是说升旗,这明显是一个口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显然意识到了。于是小声提醒他:“请毛主席升国旗。”林伯渠又大声宣布了一遍,其中增补了一个“国”字。别小看这个“国”字,旗比国旗的外延可宽泛得多。我们的国旗仅指这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它的同一式样的兄弟姐妹。按说这是马虎不得的。无奈林伯渠是代大会秘书长李维汉的,临阵磨枪,对大会司仪还不那么熟悉。并且这个小差错应该算在工作人员身上,因为他第一次小声的提示就是升“旗”,而不是升“国旗”。幸亏很快就纠正了。
紧接着,话筒里又传出焦急的问话:“哪里?你说呢?”升旗的机关在哪里?在其实,电动升旗装置很明显,电钮开关上还分别注明了“升”和“降”。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自言自语会通过转播台扩散到空中,然后从全中国每一台打开的收音机里钻出来。不怪他们,他们从山沟里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大城市举行庆典,还没有经验。
毛泽东迈着矫健稳重的步伐,走到电动升旗开关前,有力地按动了升旗电钮,顿时,广场中央电动旗杆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节奏,像一轮朝阳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礼炮的隆隆巨响震天动地。这响声飞向天空,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拨动5万万炎黄子孙的心弦,让他们扬眉吐气,无限自豪;这响声穿云破雾,越过重洋,传遍五大洲,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将以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一个大国应有作用的时代开始了。礼炮54尊象征着祖国民族大家庭的54个民族(当时的统计数字——编者注);鸣放28响,寓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28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虽然国际礼仪没有这样的先例,但它能体现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毛泽东签发的一份报告中,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
在天安门城楼两边的露天播音台上,播音员丁一岚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喜悦,用欢快嘹亮的声音向全国人民及全世界作现场解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现在正由毛主席把它升起”当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天安门城楼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代表和广场上的30万群众一样,肃然而立,庄严地向人民共和国的国旗行注目礼,军官们则行举手礼。那一刻,全场每个人都沉浸在一种神圣感和自豪感之中。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激越旋律,光彩夺目的五星红旗在节节升高。一曲终了,那巨大的国旗定格在22米高的白色铁杆上。阵阵秋风,把旗帜吹展,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把她轻轻舞动,使她那么舒展自如,神采焕发地在共和国首都上空飘扬,飘扬!看啊,那五颗紧紧环绕的金星,发出耀眼的光芒,火红的旗面像早晨的万道霞光。你这新中国的象征啊,预示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犹如旭日东升,前程无比灿烂辉煌。
在天安门前面东侧,临时塔起的木板小屋里,大会指挥部办公室的几名工作人员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在国旗向上走的两分钟里,他们的心一直是空悬的。电动升旗在中国是第一次,如果发生意外,那可就不是一般的麻烦了。
电动升旗的点子据说是后来当过外贸部长的李强提出来的。毛泽东不可能从天安门上走下来,一下一下拉动绳子升旗。
如由工作人员代升,那么,播音员丁——岚怎么好向人民宣布,第一面五星红旗正在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呢?
当时参加没计制作电动升旗装置的电信机械修理厂实验室主任苏冶同志感慨地说:“让毛主席按电钮,升国旗,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光荣事啊!”“电动升旗在中国还没有先例,抓紧动手干起来再说!”
今天看来,这个小小的电动装置真是太简单了,但在当年可费了一番脑筋。电动升旗是怎么回事呢?当时没有多少人知道,仅有个别人从外国画报上见过。
结果,承担天安门广场电线安装任务的建设局的一个叫林志远的电力工程师受命担任了开国大典升旗装置的总工程师。
天安门旗杆工程是从八月份破土动工的,边设计边施工。旗杆的土木工程比较简单。他们没有给国旗卫队留出人口,卫兵出入都是翻越栏杆,很不方便,这样延用了40年。
1991年2月,天安门广场国旗杆基座改建工程开始动工。新的国旗杆基座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平面呈三层。内层为6米见方的汉白玉基座,基座高45厘米,四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周围是90厘米高的栏杆。基座中心的旗杆将适当增高。第二层是环绕着基座的赭色花岗岩石带。第三层是绿化带。
旗杆的电气工程比较难。具体负责的工程师叫梁昌寿,他根据升旗仪式和奏国歌需要同步进行的要求,在天安门城楼西南角安装了电钮,电线从这里钻进天安门城楼前的马路,然后架高一直延伸到旗杆外。大理石基座里藏有总开关,还有土造的计时器,控制升旗时间和速度。电线直达旗杆顶端。顶端呈球状,里面有正向、反向自动开关。正向开关启动控制红旗徐徐上升,反向开关启动降下国旗。
按说,这样一套电动装置很圆满,是几位工程师凑了好几天才想出来的。
不过,他们忘了一个关键开关。
9月30日夜里,万籁俱寂,只有天安门广场有几个人影。施工人员正在对旗杆进行最后调试。
这是第二次演习升旗了。第一次预演时,机械装置出了故障,国旗缓缓升到旗杆的半腰就停住了。这一次,国旗升了上去,一直升到紫蓝色的夜空。
负责安装的工程师急了,两分多钟过去,上升节奏应该中止,怎么还往上走?等到他们看清时,旗子已经被卷成一团了。原来是机械部位缺少停止控制装置。
但是,卷成一团的旗子下不来了。细细的旗杆支撑不住大人,他们把在一边玩耍的天顺营造厂经理的孙子唤来,叫小孩爬上旗杆,这才取下卷成一团的国旗。
此时已夜深,梁昌寿和助手忙着安停止开关,一直搞到天亮。这个以远方控制的方式操纵升旗的机关还有一些单位参加,如双电源,就是冀北电力公司的徐博文摘的。他在谈起这件事时,言谈话语间洋溢着自豪感。他说:
“在当时条件下,国内尚无现成设备和装置,时间又特别紧迫,而且责任重大,完成确有一定困难。为此,我建议,各单位应通力合作,各尽所有,主动支援,由筹备组总其成我们负责双电源,要求任何情况下不能断电;北平市工务局负责穿过长安街地下的控制电缆施工,要求如期完成,不影响交通,不误开国大典;控制升降旗的水银开关由有关单位提供,要求调整到升旗一定到顶,降旗不能触地,不能有误动作;电动升旗装置也指定单位负责,我们提供操作主开关。”
整个电动升旗装置在10月1日早晨测试成功。大会筹委会主任周恩来请聂荣臻去检查升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