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创造能力来源于深厚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瓦特如果像大多数人一样,看到了壶盖在水开时的跳动而不闻不问,那么就不会发明出蒸汽机。父母总是有计划地带孩子去游玩、散步,教他观察各种动物和植物,细致入微地去体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耐心地向他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规律,就能逐步培养起他对世界的浓厚兴趣。
鼓励孩子多提问,多观察,尽可能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指导孩子阅读一些科普杂志,协助孩子做一些科学小实验,便能开启他的创造力。
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如果父母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父母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父母应该时刻提醒孩子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让孩子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当孩子观察到“含羞草”的特质后,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草也会“害羞”。这时,父母就要陪孩子一起翻阅资料,直到找到最终答案。在翻阅资料、了解原理的过程中,孩子说不定就能像瓦特一样,联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从而进行发明创造活动。
2.不要让孩子认为发明创造很枯燥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灌输孩子当科学家、做高深学问的思想。当我们谈起发明创造时,总认为那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得需要读许多许多的书,积累渊博的知识,其实不然,创新其实是哪个职业都需要的。
孩子正是玩耍的年纪,如果想把他培养成杰出的发明家,那么至少得让孩子爱上发明创造。因此,父母的职责是让创造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美国有许多小发明创造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少年时代就能创造出一些顶级技术的发明,就是因为,他们把发明创造当成了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
父母不要自以为发明创造是一件艰苦的工作,总是对孩子千叮万嘱,强调发明的神圣性、艰难性,这样的思想会让孩子对发明创造产生敬畏之情,一旦升起敬畏之情,孩子就会敬而远之。还不如鼓励孩子“玩”,告诉他们搞发明就是在玩,这样孩子才会越做越有趣,越玩越开心,不知不觉,已经玩出了水平。
3.发明创造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发明创造只有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创造。孩子的确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这不假,但总是发明创造出一些毫无实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丝毫意义。因此,培养孩子的发明创造,还要跟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小引导孩子往实用价值方面思考。
比如,当孩子看到煮饭或做菜时冒出的蒸汽而感到奇怪时,父母就要借此机会跟他讲一讲蒸汽机的发明过程。这样就能让孩子从小就注重观察生活场景和现象,从而产生对人类有用的创新灵感。
还有,孩子说是创“新”,但他做的可能别人早已经做过,甚至是一些见怪不怪的事,这个时候不必打击孩子,至少他在自己的基础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就应该褒奖。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一项长期的,由易到难的过程。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给他们灌输创新的观念比要求他们进行创新活动更为重要。
试着搞一搞小发明创造
对很多家长来说,发明似乎是科学家的专利,和幼小的孩子没什么关系。其实发明创造并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试问我们自己,在过去的人生中,是否有过一次想发明创造的冲动呢?其实发明创造很简单,只要你敢于将它与异想天开结合在一起。
就像每个人都曾有过想当科学家的梦想一样,我们的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小小发明家。如果你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杰出优秀的人才,希望他的智慧之花早日绽放,那么就请你帮他迈出发明创造的第一步吧。
不要高看每一次发明,也不要过于小视孩子的每一次小小创造。每一次发明创造都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和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报纸上说一位少年在一年中申请了5项专利,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他这样说:“其实发明并不神秘,国外有许多比我还小的孩子都能发明出十分尖端的高科技。”
还有一位少年发明了一种“震动功能的枕头”,这个发明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原来,他每天上学都很早,而闹钟经常会把睡眠不好的长辈吵醒,于是就从手机震动的原理受到启发,发明了震动型枕头——这些听起来很简单,但谁又肯真的动手去实践?
还有一位少年,曾经丢过5辆自行车。之后,他冥思苦想,究竟怎样才能使自行车不被偷走。在这种情形下,他反复思考研究和实践,终于成功发明出一种防盗锁——自行车立体防盗锁。而这项发明让他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发明并不是高不可攀,也并不神秘,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具备发明创造的天赋。因此,父母要尽早培养孩子的发明创造精神,让孩子多多参加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活动。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伯特·森特·焦尔季说:“发明是由人人都见过的东西加上人人都没有想到的东西构成的。”着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启文是深圳市实验学校的一名男生。他曾在第52届国际科学及工程博览会上获得了个人项目比赛二等奖,同时他还获得美国国家宇航局外国学生专项奖和美国某着名高校的全额奖学金。
从外表上看,启文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少年。只是由于他平时热衷于发明创造,才成为了学校科技小组的骨干成员。原来,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培养他的发明创造能力,并且鼓励他去拆装自己感兴趣的装置和设备,鼓励他动脑动手。
启文的父母很早就帮孩子订阅了各种科普杂志,让他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的奥秘。父母还有意识地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分析、查证,从而自己找到答案。就这样,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启文逐渐迷上了发明创造,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启文的例子告诉我们,发明创造的门槛并不高,几乎人人都能成为发明家,关键看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如何开发和培养。不管怎样,父母都要坚定信念,只要肯努力,我们的孩子就能变得杰出。
纵眼望去,世界上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几乎都离不开平凡的生活。爱迪生的许多项发明都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些小事触发了他的灵感。不要一味这是科学家的自谦,事实的确如此,生活孕育了发明创造,发明创造源于生活。
不要总认为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完备了,已经没有地方可发明创造的了。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都不完善,只要肯花费心思积极动脑,就能找到发明创造的灵感。再加上我们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储备,就能将灵感付诸实践。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让孩子进行发明创造呢?
1.让孩子进行独立思考
不要小看孩子提问,一般来说,提问总跟某个潜在的灵感相关联。许多孩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向老师或家长提问。老师或家长以为耐心向孩子解答就是对孩子负责,其实不然。提问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这至少证明你的孩子不懂得自己思考,做学问应该是先自己认真思考、学习,实在不懂再向他人请教。
因此,父母最好先鼓励孩子自行解决,同时再认真思考一下孩子的问题。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问,是不是可以将问题与生活中的发明创造联系起来,从而再对孩子加以引导。父母要谨记,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正是发明创造所需要的,没有独立思考,谁都不可能拥有良好的创造力。
2.掌握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
所谓创造的思维方法,简单将就是指寻找创作灵感。这就要求孩子能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不变应万变,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主因,从而使事物呈现出有序的条理来。这样一来,就有利于灵感的出现。思维方法有很多,如发散思维法、纵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比较思维法等等,只要我们善于利用,不断学习总结,就能将其充分利用。
3.教孩子掌握创造技法
发明创造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如果孩子仅有很好的设想,却无法动手创造,那一切都不过是无稽之谈。创造技巧就像绘画的画笔,是孩子创造时有利的工具。如果父母根本不懂,那么不如带你的孩子多去参加一些创造课,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习一些创造技巧,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头脑风暴法来集思广益。
4.鼓励孩子,对孩子有信心
试管炸了,电池漏电了,风车转不起来,小孩子的实验,总是充斥着这样那样的小麻烦,导致最后的失败,让他们沮丧不已。这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找找原因,鼓励他们重新再试一次,直到成功为止。要告诉孩子,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最需要的心理准备就是失败。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发明创造的过程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