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说话后,小孩子的词汇量每天都在增加,他会下意识地模仿听到的每一句话,不加分辨地复述别人的每一个观点。从小训练孩子的口才,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教导孩子在不同场合运用头脑,多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你的孩子也能舌灿莲花,妙语连珠。
刻意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卡耐基说过:“现代人是靠着一根舌头打天下的。”现代社会,没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几乎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钱。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当你惊异地发现你的孩子会偶尔冒出一些你从未听过的新鲜词时,你的教育便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那么究竟什么是口语表达能力呢?有的家长会说,谁不会说话呢?于是拒绝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去培养孩子,其实不然。现在许多家长都存在类似的误区。有的认为“说话谁都会”。
的确,人属于群居动物,每天要跟人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会说话。于是,家长就认为,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等长大了自然就会说清楚了。还有的家长认为教孩子练好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在培养孩子“耍嘴皮子”,这根本没必要。还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把话说出来,别人都能听懂就行了。
如上述等等对培养语言表达错误的理解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障碍,甚至影响沟通、交往甚至思维能力的培养。家长不要忽视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无意中疏忽了对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再等发现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
龙龙是家中的独生子,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被分配到外地工作。平时,家里就只剩下妈妈和自己,而妈妈每天也要上班,回家后还要做家务,每天都没有时间跟龙龙说上一句话。
后来,龙龙到了说话的年龄,偶尔还会蹦出几个词来,妈妈也从来没有多加关注。等到再大了一点的时候,龙龙学会自己看电视,到了晚上还缠着妈妈讲故事,妈妈却十分不耐烦,只管指挥他到一边自己玩。等龙龙再大一点后,便被送往幼儿园了。
等到龙龙开始接触其他孩子,一比较才发现,龙龙的胆子格外小,而且不敢张口,别人跟他说话,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表达什么总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渐渐的没有人愿意理会龙龙。发现这种现象的老师给龙龙家打了电话,妈妈这才着急起来。
龙龙并不是天生性格内向、胆子小,只不过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妈妈没有给予他应该的培养和引导,才导致他不善表达和交流的。龙龙的例子提醒我们广大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适合的年龄给予他语言能力上的重视和培养。同样是母亲,下面这一位就做得很到位:
美国妈妈琳达对女儿黛丝的教育,就值得我们广大父母借鉴。她的女儿黛丝3岁之前一直跟随外婆生活在乡下农场。那个地方地广人稀,多见树木少见人,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就会显得胆怯、羞涩,无论如何也不肯开口叫人,这让比尔很伤脑筋。
琳达一直希望黛丝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把黛丝送到乡下去生活的,可谁曾想事与愿违。经过反复思考后,她决定从平常的小事开始引导女儿,让她跟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一起玩耍,教她和朋友友好相处,逐渐地黛丝的话变得多了起来。
只要黛丝有一点点的进步,琳达就会表扬她,让她知道表达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有一次,黛丝看到邻居家的无花果树成熟,这让她十分想念乡下的日子,于是便想到邻居家的院子里去看一看尝一尝无花果。这时,琳达对她说道:“那棵树是隔壁阿姨种的,我们要向去采食,毕竟得经过她的同意,否则就是偷窃行为了。”
黛丝犯了难,她十分想到邻居家的院子里去看看,可是又不敢跟邻居阿姨开口,便试图用哀求的目光打动琳达,让琳达帮自己开口。但琳达始终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开口,最后,琳达妥协了一步,说:“这样吧!你先去问一问阿姨,如果阿姨不同意的话,我再去请求她。”于是黛丝扭扭捏捏地去了,也许连她自己也没想到,邻居阿姨居然十分开心地同意了,她甚至还抱起黛丝让她亲手去摘无花果。最后,阿姨还夸黛丝是个懂礼貌的乖孩子。
黛丝成功了,而且她还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就这样,琳达通过许多事情让孩子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困难,只要孩子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意愿,他就能与人交流,沟通良好,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拥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孩子,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孩子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跟孩子说话,做孩子模仿的对象
许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学习语言的基础是模仿。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如果常跟孩子说话,就能让他很快融入到语言环境中,让孩子也能对语言保持一个高度的敏感,这是锻炼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初级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过滤”自己的语言,过粗、过糙的话,不宜在这个时候让孩子听见,骂人的话更要绝口不提。此外,在孩子的语言学习期,父母要减少争吵,尽量让孩子体会到语言的平和温暖,而不是刺人心的噪音。
2.让孩子有话可说
不但要让孩子模仿自己说的话,还要让孩子有话可说,父母应当尽量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和孩子探讨,这时的话题最好不要脱离孩子的认知范围,否则就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困惑。曾经有位刚刚工作不久的老师,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便给孩子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假如我是一位外科手术医生》,结果没有一篇能让他满意的。这位年轻老师在进行作文评讲时,有个孩子小声嘀咕说道:“那么你来写一篇试试。”
许多家长就像这位老师一样,说一些孩子听不懂的话,就如同让孩子写一篇这样的作文。孩子对外科手术医生一点儿感性认识都没有,在不经过资料补充的情况下,怎样能写出好的文章呢?别说孩子们不知道怎样做一位外科手术医生,恐怕就连老师自己也不明白当医生是怎么一回事。由此可见,让孩子学习语言表达,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学习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孩子的思维才能被打开,才能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3.给予孩子鼓励而不是嘲笑
想要孩子多多说话,家长的态度很关键。当孩子对一件事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后,不管事情是不是正确,不管有多幼稚好笑,家长都不能给予否定的评价,否则就会抹杀孩子的积极性,毕竟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要用鼓励的态度问:“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或者说:“我就没想到这么有趣的事,你能详细说说吗?”让孩子更有信心,也更有兴趣继续说下去,不知不觉,他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长足提高。
不要把孩子排除在交际场合之外
许多父母都不喜欢让孩子参加大人们之间的谈话,有时孩子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会遭到父母的呵斥:“这儿没你说话的地儿!”其实,父母若真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对于他们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
不要把你的孩子排除在交际场合之外,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将会给孩子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始终认为孩子在长辈面前应自谦、温和,因此常常会忽视对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腼腆、内向的性格。更有的家长,把这看成是一种优点,这就大错特错了。
杰出的孩子不但要有聪明的头脑,拥有良好的品行,还要拥有杰出的口才。孩子身体、头脑的成长,也是性格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主动去接触一些陌生的人或事,这都是正常现象,是孩子好奇心使然,家长这时可以帮助和引导孩子分辨是非黑白,但一定不能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否则会使孩子们胆小怕事,对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是大为不利的。
经常有夫妇总是因为聚会的事十分苦恼,随着社交面的扩大,他们几乎每一天都会有聚会。出于礼貌和习惯,一般聚会的时候通常是不能带孩子去的,于是每次一聚会,夫妇两个就把孩子单独锁在家里。一开始,他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时间长了,夫妇俩发现孩子似乎越来越孤僻了,不爱说话也和自己也越来越疏远了。
很多家长在外出或参加聚会的时候,都会把孩子独自一人放在家里,这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就没有什么玩伴,一旦父母也有事外出的话,就更加孤独寂寞了。
其实,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父母不妨带孩子一起参加聚会。这不但是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机会,更能避免孩子陷入孤独,除此之外,还能让孩子多见见世面,增长知识。像案例中的夫妇一样,如果经常把孩子排除在聚会之外,那么就会使孩子减少成长的机会,还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