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不仅要保持膳食的营养,合理的作息,还要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玩耍,有足够的空间释放自己的天性。让孩子学会“玩”,和父母、和同伴、和自己,让他们懂得调节身心,控制精力和心情,就能避免他们因孤单而孤僻,让他们的生活始终开朗。
多陪孩子玩耍,让孩子活泼开朗
如果回忆童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父母的慈爱?每天大把的时间用来游戏?小朋友之间天真无邪的情谊?
回忆童年,你最快乐的又是什么?
恐怕每个人想到的都会是无忧无虑地做游戏。
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他们的世界,快乐永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玩耍就是他们的事业。父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玩得更健康,更开心。昂贵的玩具只能满足孩子们的一小部分需要;益智类玩具只能打发孩子们一部分时光;与小朋友做游戏无法时时刻刻进行。孩子最需要的陪伴对象,不是冰凉凉的玩具,也不是不能时刻陪伴的小朋友,而是有耐心、有爱心的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的游戏时光,才是孩子记忆力最美好的回忆。
小宁是个不幸的男孩,出生时,他的腿就有一长一短,好不容易学会走路,也是一瘸一拐的跛脚状态。走在路上,小宁需要忍受路人诧异、轻视的目光,小小年纪,他就沉默寡言,也没有什么朋友。每当他看到小朋友们结伴去打篮球,就会露出羡慕的目光。
这件事很快被小宁的爸爸察觉,爸爸一直担心儿子太不爱与人接触,今后会更不快乐。想来想去,爸爸决定和小宁一起打篮球。他先在家里改造客厅,安了一个篮球架,让儿子学习运球、投篮,等到小宁有了进步,就怂恿小宁和他一起去附近的篮球场。
在爸爸的鼓励下,小宁终于点头。每天早上,他们都要去篮球场打上一场。篮球场很大,还有其他的小学生、中学生也在这里打球。刚开始看到小宁的动作,这些男孩哄堂大笑,小宁有了放弃的念头,但看到爸爸神态自如,他也不好意思说回家。打了几天球以后,再也没有人笑话小宁,甚至有孩子会主动来教小宁几招,或者和他切磋一个回合。
再后来,小宁不需要父亲继续陪伴他,他和篮球场上的许多人成了朋友,他们佩服小宁的毅力,也常常帮助他。靠着父亲的帮助,小宁越来越开朗,再也不需要担心他的心态,现在,他做什么都很积极,让父母放心。
父母为什么要多陪孩子玩耍?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孩子,体谅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杰,如果没有父亲的耐心,谁愿意一开始就带着他去打篮球呢?孩子的许多乐趣,并不是自己发现的,而是父母带领的;孩子的很多心态,并不是自己养成的,而是父母给予的。如果父母懂得陪孩子玩耍,孩子会因为这份爱心,对生活有更多热情。
还有,“玩”这件事不仅仅是指做游戏,还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只要高兴,就算是做家务,孩子也能当成玩。孩子在乎的不是费力气,关键是你要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心情。那么,父母应该带着孩子“玩”些什么?
1.一起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陪孩子玩耍,不要仅仅在家里陪他过家家、打游戏、摆拼图,还应该把孩子的健康考虑进去。每天带孩子出去晨练,使用小区里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健身器材,在运动时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运动交流两不误。
休息的时候,运动就更多了。带孩子去野外踏青、放风筝。去湖边游泳、划船。一家人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爸爸还可以带着孩子一对一练习足球……运动的种类很多,一家人一起运动,即使疲惫也有说不出的快乐。
2.一起猜谜、学习
猜谜可不仅仅是指猜字谜、猜脑筋急转弯这类活动,聪明的父母会把猜谜的范围无限扩大。例如,晚饭后全家人去公园散步,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起猜某个人是什么职业,多大年龄,性格如何。这是一个训练孩子观察力的好机会。
一起学习也是一种“玩耍”,例如和孩子一起模仿动物的叫声,模仿人的动作,拿一本话剧剧本一起排练,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不断的提点,聪明的家长总能在游戏中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引导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一起结识新朋友
孩子不能只和家长玩,必须让他去结识朋友,而且,你也要认识他们的朋友,争取成为他们的“大朋友”。当孩子对你说他交到了新朋友,你一定要鼓励他将朋友带回家,一来对孩子的交友,做到心里有数;二来显示你对他的重视、对他的朋友的重视;三来有新的小朋友,会给家里带来不同的气息,有助于活跃家庭气氛。
另外,孩子交了朋友,家长最好也能和对方的家长成为朋友,这样更能促进孩子们的友谊。在他们闹别扭的时候,家长也能商量着帮忙解决。
4.一起劳动
小孩子并没有“干活”的意识,和爸爸妈妈一起洗碗、扫地、打扫房间,对他来说更像另一种形式的游戏。那么保持他的“游戏感”吧,就算他帮你和面,弄到一地都是白面;帮你拖地,让房子发了水灾,也不要责备他。虽然他越帮你越忙,但对于他来说,他可是做了了不起的大事,今后回忆起他的笨拙和你的慈爱,他会忍不住露出幸福的笑容。
让孩子学会自己玩耍和发现
彭先生和彭太太结婚十年,孩子今年五岁,他们开了一家工厂,正处于事业起步期,对孩子自然照顾不周。彭家夫妻把孩子送进一个口碑很好的住宿幼儿园,希望慈祥的老师和友爱的小朋友,能缓解孩子心中的寂寞。
可是,孩子仍然一天天抑郁下去,他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也不太听老师的话,彭家夫妻没办法,只好将孩子接回家带在自己身边。情况有了一些好转,孩子终于爱说话,爱游戏了,但在父母不在的时候,他依然孤单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不知道做什么。
这天,彭先生买回来几个木质模型,在上班之前嘱咐孩子:“爸爸回来之前,把这些东西拼好!”孩子乖乖地摆模型,等彭先生回来,一个“埃菲尔铁塔”已经摆在桌子上,孩子一脸兴奋。从此,彭先生经常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益智玩具,还鼓励他找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现在,彭家夫妻再也不害怕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他会自己找乐子,让自己开心。
父母都害怕孩子孤僻,害怕他不爱与人接触,造成交流障碍,今后在学校、社会上“吃不开”,更害怕他一个人待久了,患上抑郁症或者自闭症。还有一些孩子总喜欢缠着父母,寸步不离地要求父母陪伴他,可是父母不是时刻都有时间陪伴孩子,这时候,孩子需要自己调节,学会自娱自乐,要知道一个人玩耍,也可以玩得很精彩。
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玩耍,有小伙伴的时候,他能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与每个人友好相处;没有小伙伴的时候,他能自己在小房间或小花园里找到乐趣,一个人研究些花样。既有对外界的接受度,融合能力;也有一定的独立性,自我调节能力,这样的孩子心理素质往往最优秀,因为他们的心理始终处在一种“平衡”状态,既不会因为孤独而觉得被全世界遗弃;也不会自我为中心,认为全世界都要围着他赚,不懂得迁就他人。
父母也要尽量做到尽职,即使不能陪伴孩子,也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陪伴物,让他们有的选择,有事可做,自然就不会觉得无聊。小孩子只要乐意玩,时间很好打发,也很容易快乐。还有,当你回家的时候,一定要陪孩子多待一会儿,或者放他出去和小朋友多跑一会儿,孩子的世界有玩具、有朋友、有父母,才是最完整的。那么,孩子一个人的时候玩什么?
1.复杂的手工模型
不管是木头模型,纸模型,还是复杂的组装玩具,因为有一定的拼装难度,需要孩子花脑筋,花时间,而拼出后的成就感,也让孩子乐在其中。所以,这种玩具最适合孩子一个人的时候解闷。由此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孩子一个人的时候,适合沉下心来做事,他们往往在凝神思索和动手中,忘记时间的流逝。
2.阅读长篇故事
如果孩子的识字量够了,可以让他在独自一人的时候阅读指定的书,如果识字量不够,也可以播放一个长一点的动画片或影片。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孩子完整地接受一个故事,比零零碎碎的听说更有教育意义,引起孩子更多的思考。不用你问,他自己就会迫不及待地将心得体会全都告诉你。
3.植物和动物
种花种草养小动物,都是打发时间,又能开启孩子智慧的好办法。不论花草还是动物,以适合室内养,小型、环保为宜。例如,女孩子的床头可以摆上青草娃娃,一些刻字的罐装植物也会给孩子带来别样的乐趣。金鱼、仓鼠、龟等等小动物,不费什么力气,却能让孩子乐意观察,乐意喂养,培养他们照顾弱小的同情心和能力。
照顾植物和动物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植物和动物大多很娇贵很脆弱,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它们的死亡,所以能够赋予孩子一种责任感,也能让他们正视生命,尊重生命。
4.学会享受孤独
孩子不应该孤僻,但应该从小就懂得享受孤独。一来,人生在世,多数时候只能依靠自己,必须习惯孤独带来的压力;二来,孤独的时候,心思最清明,脑筋最清楚,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想到自己常常忽略的事,孤独带来沉思;三来,集体合作是一部分,但也要保证自己有单枪匹马的能力,孤独,就是自己摸索道路,这会让孩子的能力更强。
当孩子学会自己一个人玩耍,他发现的不仅仅是孤独,还有生命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会开始思索他的存在,他看到的事物背后的深层原因,他的思想也一天天更加成熟。父母是孩子童年的监护人,给予孩子的不应该只有热热闹闹的夏天,还应该让他习惯冷冷清清的冬季,人生如四季,看过繁华也看过萧索,才算完整丰富。
为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能够自我节制
从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注意“时间”,人们想到的计时方法很简单,根据太阳的升降,定为一天;把月亮盈缺一次的时间,定为一个月;四季的往复,则是一年。人们按照太阳的位置安排一天的活动,按照月亮的形状记录一个月的活动,按照季节的变化添衣、耕地、收获、狩猎……时间如此重要,人们渐渐发明了各种计时工具,从沙漏到巨大的摆钟,再到近代可以戴在手腕上的机械手表和电子表,每个人都不能忽视时间的存在,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年纪大了,就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几乎成了与“小时候没好好玩真遗憾”一样的成人抱怨语。为人父母的人,应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在抱怨“没玩好”的同时,也在抱怨“没学好”?究竟哪个关节出现了失误,导致我们总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既浪费了学习时间,也浪费了玩耍时间?
常听人说,时间就是生命,却也不断有人说:“我在浪费生命”。成年人总是在“正事”与“娱乐”之间摇摆着,不知该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到孩子身上,他们试图找一个平衡点,让孩子既能尽情玩耍,也不会把时间全部用在玩上,而是学习一些知识。小孩子的时间过得很快,人们回忆起童年,经常觉得“一下子就过去了”,如果不能抓紧时间,不但会耽误到孩子的玩耍,也会耽误到孩子的早期教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童和少年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巅峰状态,学什么会什么,说什么记什么。为什么父母热衷于让年幼的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就是因为不想错过这个黄金时期,想让孩子确切地留下点什么。可惜父母对孩子的定位往往不准,孩子们学的东西很多,留下来的却不多。
在孩子的时间上,父母应该是一个“协调者”,小孩子的时间就像天平两端的砝码,一端是玩乐,保持孩子的天性,一段是学习,保证孩子将来有所依傍。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孩子自己的时间意识,父母无法为孩子规划一辈子,就算想这么做,孩子也不干。只能养成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自己安排时间的能力。
1.要让孩子认识时间
孩子没有时间意识,他们眼中的时间,大概就是太阳升起来,可以出去玩了;太阳落山了,该回家了。着急的时候,他们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一天变成四十八小时;没事的时候,他们又觉得时间太多,恨不得一下子就到晚饭时间。
生命应该有节奏,时快时慢,但有基本的步调。是时候告诉你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可以划分成很多部分,只要划分得当,你不但可以游戏,可以吃蛋糕,还能学习钢琴,还能踢球,还能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利用时间,懂不懂得划分时间。
2.划分时间的方法
划分时间并不难,首先要让孩子习惯规律的作息,让他们把起床睡觉、何时午睡的习惯固定下来,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有的上夜班,有的经常连夜加班,导致不能与孩子保证作息一致。这时候不能让自己的混乱作息影响到孩子。
休息之外的时间就全部归孩子所有,要让他给学习分出一定时间,包括去学校和做作业,可能也会有特长教育;其余的时间用来玩耍,玩耍也要有规定,户外运动的时间是一部分,室内活动也要有一部分,这样动静结合,对身体最适宜。还有留下一点“机动时间”,以防突然有事,耽误到其他安排。如此一来,孩子手里就有一张全面的时间表。
3.让孩子遵守时间表
制定时间表,是为了合理安排,也是为了养成习惯,所以,必须让孩子将自己订好的时间遵守到底。不要找任何借口拖延,也不能发送“侵占”现象,要知道不论因玩耍耽误学习,还是因学习耽误休息,都会导致很多事做不好,有条不紊才是最佳的状态。
有时候会有一些意外,例如,老师突然安排了一项复杂的手工作业,孩子一下子干到深夜,这个时候父母也要体谅,没必要死掐着时间表不放,耽误了孩子的“正事”。但这种意外不宜太多,每个月只能有一两次,多了的话,就要建议孩子重新调整时间,或者放弃一部分玩耍时间,这样做也能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