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杰出孩子的30种表现
7552500000018

第18章 新鲜事物总能吸引他的眼球(1)

好奇心,是一个杰出孩子必备的素质,愿意接触、思考、尝试新鲜事物的孩子,思维灵活,性格开朗。但小孩子自制力差,很容易沉迷一种事物不能自拔。家长应尽量提供条件,让孩子有更多选择,接触自然、接触生活、接触各种知识,给孩子不一样的“新鲜”。

防止孩子沉迷于任何一种事物

小孩子的好奇心强,对于他们来说,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孩本身就是很容易沉迷于某种事物的群体,而现在的孩子,更缺乏大自然的熏陶,玩耍的伙伴又比较少,这就很容易沉浸在单调的事情中。于是许多小孩一到了节假日就把自己关在电视和电脑房里,这仿佛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专注于某项活动是件好事,总比三天两头地寻找新鲜乐子好。殊不知,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时正是多多接触新鲜事物,多多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时候,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维。而且过度沉迷还容易导致孩子上瘾成性,钻牛角尖,也不利于孩子性格的成长。

孩子一旦专注于某项活动不能自拔的话,就会陷入“一意孤行”的地步,连父母老师的说教都不会放在眼里。正所谓“当局者迷”,过于沉迷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旦孩子无法自拔,就会辨认不清周围真正的局势,变得是非不分,黑白不明。

香港富商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尤其注重这一点。李嘉诚是个生意人,他说教育孩子跟做生意没有两样。在他看来生意就是生意,只是用来赚钱的,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现在21世纪,最昂贵的就是人才,而人才中最昂贵的就是通才和全才。所谓全才,并不是要我们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通天彻地之才,也并不是说让孩子对任何技能都了如指掌,而是指不要让孩子只对一项事物研究透彻。

1990年8月的一天,远在伦敦的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正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一个数字:450亿美元。这巨额资金代表和记黄埔在内的6家国际财团用来竞投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的6份营业执照。这时,霍建宁的手机响了,打来电话的正是李嘉诚。他没有所别的话,只说了两个字:撤退。霍建宁不但退出了拍卖,而且将目前和记黄埔在德国电信中拥有的股份全部售出。

香港媒体都知道,李嘉诚早在一年半之前就已经拟定好了计划,要竞拍德国电信的3G营业执照。这时的放弃,不免让香港媒体揣测,难道超人失去了威力吗?

其实,李嘉诚并不是失去威力,而是通过冷静的分析,预测到3G业务有可能遭受泡沫经济的毁灭性打击,这才果断放弃了前景尚不明确的3G业务。

面对媒体的咄咄逼人,李嘉诚这样解释:“我个人对全球电信业务很有兴趣,而且时刻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我同样坚信,无线数据传输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然而,我们绝不能为了获得每一个3G营业执照而无限制地竞标。例如,在德国的执照成本过于高昂,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退出。知道何时应该退出,这点非常重要,在管理任何一项业务时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果然,在1999年6月,和记黄埔将其在美国无线业务运营商声流公司中23%的股权售给德国电信,获得净利润90亿美元;l999年底,和记黄埔售出在英国无线业务运营公司中49%的股权,获得净利润220亿美元。

李嘉诚料定了没有永远的业务,他断定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后,毕定走向衰亡,如果这时人们以为自己在此身上付出太多而不舍放下的话,就会走向失败。

李嘉诚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诫儿子们,他说一个真正的商人,眼里有的应该只是赢利的业务,而不是永远的业务。李嘉诚在事业成功后,也并不是将自己的业务局限于香港,而是放眼世界,将业务国际化,让业务不只是纵向发展,更能立体发展。用他的话说,放眼整个世界,没一个角落都是一个市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不要让孩子一辈子只学会念书,也不要只让孩子学会一个毛笔字。父母只有打开思维,孩子的思维也才能打开,多培养一些兴趣和爱好,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路。杰出的人并不是只在一方面专一。康熙在位六十年,是一个有作为有韬略的好皇帝,然而除了一个好皇帝,他还是诗人,是数学家,是西方文化研究者;达·芬奇除了为世人留下着名的《蒙娜丽莎》,还是着名的科学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建筑工程师等。

孩子年纪小,对每一件事都有可能抱有新奇和迷恋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因为孩子先对绘画感兴趣,就一门心思地培养他的绘画才能而放弃了让孩子接触其他事物的机会,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抓住不放,或者对某件事情到了痴迷的地步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支持,而是提醒和引导孩子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事物的取舍,避免孩子沉迷其中,越陷越深。父母应该教导孩子:

1.不要“恋旧”

孩子习惯做一件事,就会产生惯性,想要一只做下去。但是,有些事小孩子做是合适的,一旦长大依然去做,就显得不合时宜。比如有些孩子喜欢搭积木,但如果二十几岁还在搭积木,就会让人觉得“不着调”,偶尔玩一下还好,要是天天如此,别人都会当他是异类。

孩子喜欢旧事物,因为故去时光总是美的,回忆为过去带来一种温馨亲切的色彩,他们喜欢做的事,不再有难度,但仍然让他们开心。现实中遭遇挫折的时候,脆弱的孩子也喜欢去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找回一点自信。父母不必过分纠正孩子的行为,但要控制次数,不能让孩子长久沉浸在过去的情绪中,遗忘现实。

2.不要“恋己”

有些孩子喜欢一样东西,沉醉其中,其实不一定是因为那样东西给他带来了多少欢乐,而是他很喜欢做这种事情的感觉,或者振奋、或者欣慰、或者喜悦,他会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找同一种情绪,并觉得这样的自己是最令人喜爱的。这种情况可以叫做“恋己”。

这样的孩子多半缺乏自信,不太敢尝试新事物。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励他们,让他们看看整个森林的壮观,而不是只抱着一棵树不放。告诉他们每一件事都能给人不同的感觉,勇于尝试的人才能拥有丰富的人生。

3.不要“恋战”

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出了成绩,得到了夸奖,就成了孩子引以为傲的成绩。为了巩固这个成绩,他往往继续在这方面加劲,以期得到更多夸奖。但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再好,也有到极限的时候,这个极限不一定是达到“最好”,而是说继续下去没有什么意义,既不能给自己带来乐趣,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前程,再投入精力,就是白白浪费。

可是,孩子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容易抱着一个东西不撒手,害怕一旦离开,就再也得不到这种“辉煌”。这时候家长要宽慰孩子,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告诉他在某一方面好的人,在相关方面一样能做好,鼓励他去尝试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收场,能达到“刚刚好”的效果,一味恋战,再多的辉煌也会变为抱残守缺的遗憾。

还有一种沉迷父母不宜插手,就是感情上的沉迷。不论孩子早恋了,还是遇到了非常要好的知己,他的沉迷都让父母觉得措手不及。父母可能不希望孩子因恋爱耽误学习,也可能不欣赏孩子找到的朋友,但是,把孩子从一段他认为重要的感情中强行抽离,亲子之间也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裂痕。不如顺其自然,提醒孩子“别耽误学习”即可。让孩子在最好的年龄自然地经历生命中那些纯净的东西,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好过让他后悔当时没有坚持。

孩子多接触大自然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有趣。因此,孩子们总会不厌其烦地盯着这样那样的新鲜事物看。不要遮住孩子的目光,做父母的要尽可能地打开整个世界,让孩子充分去认识这个世界。

飞飞今年六岁,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飞飞成绩优秀,而且几乎所有老师的评价,都说飞飞是个非常爱思考的孩子,而且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兴趣也十分广泛。

原来,飞飞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很注意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培养他广泛的兴趣。他们认为指导孩子运用五官去感知世界是他顺利学习知识和进入社会的关键。为了培养孩子,他们在飞飞的房间挂满了各种名画的临摹本,也陈列了许多着名的雕塑仿制品,这种艺术品各式各样,全部来源于大自然。

飞飞从一周岁起,妈妈就开始指导他识别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例如桌子、椅子、床、窗子、楼梯灯。等孩子到了两岁,便开始让孩子认识家里的艺术品,一开始,飞飞只能强迫性地记住这些艺术品的名称。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妈妈的解说,飞飞逐渐地认识到艺术品中的含义了。

等飞飞再大了一点之后,妈妈便经常带他去公园观察花草虫鱼,看天上的云朵变换,感受地上的鸟语花香,引导孩子说出各种事物的特点。就这样,等飞飞到了3岁的时候,居然能分辨出不同的花和草,能清楚地叫出各种各样的虫鱼鸟兽的名称了。就连飞飞的父母也为此感到惊讶,他们并没有想到飞飞能成长地这么优秀,只是觉得应该让孩子在自然地熏陶下健康成长。

现在的飞飞不但身体健康,情趣更加广泛,不管什么在他的眼里似乎都有无穷的魅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全天下父母的希望。于是,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急不可耐地教他认字、读书,就连墙上挂的也都是《三字经》、《千字文》,恨不得孩子三岁能做诗,五岁能做赋。殊不知,孩子在书海世界中,忘记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忘记了这世界更多更美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