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杰出孩子的30种表现
7552500000019

第19章 新鲜事物总能吸引他的眼球(2)

飞飞妈妈的话就很有道理,因此她带孩子游玩时,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让他东张西望,而是巧妙地利用好奇心,去引导孩子观察、辨识不同的事物。孩子在观察事物特征的过程中,便能在愉快的气氛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兴趣。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是培养孩子广阔胸襟,开阔视野的地方,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知识和乐趣。大自然作为人类最初的孕育之地,不但拥有无穷无尽的奥秘,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知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始于认识、发现、改变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着手,才能将孩子培养成才。

某外国周刊日前载文报道说,一个13岁叫米歇尔的女孩每天下午放学后就仿佛被“钉”在电脑前,沉浸在网络和游戏中。这个女孩从来不肯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没有兴趣帮妈妈修建花园,只是独自一个人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不知所以。

专家称像米歇尔这样的孩子是患了一种叫“自然环境缺乏症”的病。得了这种病的孩子远离大自然,因此感觉器官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少,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这就导致患者很容易患上生理和心理疾病。研究人员卢维在自己的着作《最后一个在森林中的孩子》中,叙述了自己对“自然环境缺乏症”的发现和思考,并揭示说,儿童一旦离开自然环境成长将付出巨大的身心代价。

现在这个社会,到处被电视、游戏、手机和mp3等电子产品充斥,孩子们的业余时间长期被这些东西所占据,反而少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专家称,正是这些用于娱乐的新科技是导致儿童及青少年身心紊乱的主要原因。

随着新科技娱乐产品的增多,自然缺乏症的患者也呈增加趋势。专家认为,孩子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就会越来越恐惧外界,结果导致他们害怕交通、害怕陌生人、害怕大自然,整天只愿意生活在虚幻世界中,只盯着屏幕获得安慰。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对于未来社会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隐患。“自然环境缺乏症”导致的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不认真、不听指挥、不能完成指定任务等,最终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暴力和反社会行为。为了以上隐患的发生,父母们最好能在孩子小时候,就带他们去外面走走看看。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指导他们去观察一些自然现象,例如星辰、月亮、风、雨、雷、电等。父母要保证孩子:

1.走出家庭

有些父母认为,在孩子的房间里放上一台配置高的电脑,各种各样一流的学习软件,订几个远程教育课件,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同龄人中的精英。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直观的,就像远程教育永远不及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那么亲切自然。因为听觉视觉之外的感受也很重要,孩子对老师的模仿不但是语言上的,还有行为,甚至处事时的感觉。

走出家庭就是教育的拓展,去周围的花园转转,仔细教她分辨各种植物,告诉她其中的用途等。有些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并热衷于深入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不论用来写作,还是绘画、摄影,都能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2.走出城市

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也限制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孩子不知道稻谷怎样生产,不知道小鸟怎样筑巢,他们的自然知识,只能依靠媒体传授。有条件的话,在孩子暑假的时候,把他们送到乡下的亲戚家生活,让孩子们享受树林里的一切,新鲜的空气,田里的稻苗,乱叫的蛙声,这些都让他们感到欣喜万分。等他们回来之后,就会一直十分关注大自然。

接触大自然是一种开放的游戏,这与普通的户外运动不同,接触大自然应该不带任何目的,不受任何限制,让孩子在与复杂的自然接触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但如此,在田野里挖洞、趟水过河、山后探险、捕捉小动物等活动,都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五官感受,让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开发大脑思维。

3.走出常规环境

孩子习惯了一种环境,就会产生依赖性。例如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到了乡村就会水土不服,吃不习惯住不习惯。这并不仅仅因为“娇惯”,更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缺乏适应能力,从一个环境转到另一个环境,从生理到心理,很难接受改变。这样的孩子难免给人娇生惯养的印象,所以,要让孩子接触更多环境,让他们知道在这些环境中该如何生存与生活。

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陌生感”,例如,带他去偏远山村,尝一尝泛黄浑浊的水,试一试一个月不能洗一次澡;带他去海边坐坐渔船,体会渔民的辛苦;带他去沙漠感受一下沙子刮脸,还有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都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看到另一种环境,另一种生存状态,你会发现,当孩子体验过这些生活,他变得更坚韧,更惜福。

陪孩子出去走走,拓展他的视野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细心的家长发现,他仿佛突然变得不通情理了,他们任性、自私、不懂得分享,不明白什么是博爱。也许家长会为自己的孩子找出一大堆的理由,做出一系列的辩解。但这根本改变不了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之间的联系在逐步缩小,孩子的内心也在一点点变窄,再也容纳不下他人。

一个男孩参加一个球赛,对方球队的男孩在赛场上表现出色,然而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失误,对方男孩将男孩绊了一下。男孩跌倒之后,迅速爬起来,但他不是为了要夺回脚下被抢走的球,而是直奔绊倒他的男孩,并对其拳打脚踢。经过这么一闹,比赛固然再无法进行下去了,而两个孩子同时被取消了比赛资格。

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孩子们总是太在意一些小事,而忽视了大局。就像比赛中大打出手的那个孩子一样,许多孩子宁可毁掉一场比赛,也一定要报自己的一脚之仇。身为家长的你,还会为这样的孩子辩解吗?

杰出的孩子不但要有聪明的头脑,更要有宽大的心胸。如果一个人的头脑能装下世界万物,但没有一颗能装下海洋的心胸,也是不能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扬光大的。

因为一件小事,而误了大目标。事实上,不但是孩子,许多成年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做人不懂得宽容而影响了最终目标的实现。如果父母如此,小孩就更为严重了。比如,有的小孩在各自家中十分受重视,于是就认为在学校自己也应该受到同样的待遇。可是到了学校中发现自己并不是受到每个老师的喜爱,于是就出于同理心理,讨厌那些不喜欢自己的老师,甚至不好好听老师的课,结果白白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今天,在大学中,同学或同事由于所谓的‘竞争’而成为对手或敌人的事例屡见不鲜。在那些缺乏度量的人眼中。别人身上哪怕很小的优点都会打翻自己心里的‘醋坛子’;一旦看到别人遭到了挫折,他们就会因为幸灾乐祸而手舞足蹈。有人说‘人品’是做人的第一位,但我认为,好的人品其实是开阔的心胸造就的。作为老师,我想学校应该首先教学生做人,然后再教学生做学问。做学问的境界最终取决于做人的境界,而做人的境界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心胸和器量。”

一个人有再好的学问,如果没有做人的心胸和气量,也是难成气候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孩子有一个杰出的头脑,更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宽广的心胸。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修正自己的教育以开拓孩子的心胸呢?

1.拓展孩子的视野

不要将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孤立起来。要知道,视野狭窄,导致“狭隘”。一个人如果封闭、孤独、不善交往,就很容易导致他心胸狭隘,那么这样一来,宽容也便无从谈起了。父母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从封闭的小天地中走出来,让孩子多多认识小伙伴、小朋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和朋友们玩耍。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孩子的学习,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自身修养,激发他对生活的热情,让孩子心中时刻充满阳光。

2.榜样引导

当孩子出现了偏执、狭隘等性格弱点时,父母不要把责任全都归咎于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父母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偏差。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但不要责骂孩子。首先,做孩子的榜样,要把自己宽容的一面给孩子看。其次,多为孩子讲一些美德故事,让孩子自己理解宽容的真谛。再次,要让孩子明白,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要让孩子从根本上理解“我”与“他人”的含义,从而教会他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最后,让孩子把眼光放远,明白不苛求别人就是在解放自己。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摩擦产生,这时,要有忍耐的胸襟、包容的情怀、体谅的心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3.培养孩子的气度

所谓有气度,就是心胸宽广,要想让孩子杰出成长,一定要培养他大度的胸怀。因此,父母要告诫孩子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自己的对手;对别人的小过失、小错误不要无休止地追究下去,得饶人处且饶人;在金钱方面,孩子也要大方;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勇于担当责任;不要排斥别人和你一同分享成果等。

4.父母要远离教育误区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误区也是导致孩子心胸狭窄的原因。有的父母家教过严,经常打骂责罚孩子,便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正是这种创伤会造成孩子对宽容的冷淡情绪。有的父母则是因为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让孩子在竞争中不择手段,不能吃亏。如此一来,也就忽视了对孩子宽容性格的养成。

现在教育不提倡体罚,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做到完全不打孩子,气急的时候,想给孩子深刻教训的时候,难免动他几下。但要记住,体罚可以有,不能多,像最近火爆网络的“狼爸”、“狼妈”,终究不是家长该模仿的对象。当你对孩子宽容的时候,孩子也在学习如何对待犯错误的人,你越讲道理,他的脾气就会越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