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杰出孩子的30种表现
7552500000021

第21章 只要他喜欢做一件事,就会坚持到底(2)

对待爱好,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从热情到厌倦的过程。就像没有孩子会反复玩同一个游戏,有时候玩的次数太多,使孩子产生心理厌倦,再也提不起热情;有时候无论怎么做都做不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沮丧感和排斥心理,再也不愿意去做这件事。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爱好往往能够长久保持,让他们无法保持下去的是挫败感,那种无论怎么做也得不到他人承认,达不到自己想要结果的沮丧,是幼小心灵最难以承受的,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一味批评孩子“没长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找找孩子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及时解决,不然,梦想的萌芽就会被孩子搁置在角落,直到遗忘。

1.不要指责

看什么都好玩,什么都想玩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应该指责干涉。特别是当他想要放弃一件事时,原因也许不仅仅是“厌倦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先数落孩子一顿,孩子就会把这笔“帐”算到他的爱好头上,产生“本来就很讨厌,因为它我还挨说”,更加引发厌烦心理。

对待孩子的决定要平心静气,即使是那些你不想接受的部分。此外,不指责并不代表支持,好的家长不能一味放任孩子的个性,要给予适当的教育,才能在充分保证孩子思想独立的同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帮他们改变那些不恰当的念头。

2.分析孩子想要放弃的原因

好的父母一半是老师,一半是朋友,不要总是站在辅导者的角度,高姿态地查看他。还要站在他的立场,想想他的感受。孩子想要放弃一件事,未必是没长性的表现。也许因为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某件事,也许他发现了更有兴趣的事。果断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是孩子有决断的表现,家长应该支持,但是,至少要教导孩子有始有终,把一件事做完、做到了解、小有成果,再去做下一件事。

3.为孩子指出现有的成就

小孩子都是急性子,兴致勃勃地投入一件事,迟迟看不到成果,失败感也来得快,气恼之下就不愿意继续下去。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为孩子指出现有的成绩,让他们定下心,看到自己的获得。如有些孩子养花,好多天都没有看到发芽,或者几个月都不见开花,家长如果能跟孩子说说植物发芽、开花的原理,需要的时间,并指出孩子种的花“长势良好”,“比其他人种的都精心,一定能开出漂亮的花”,小孩子很快就重燃热情,再次投入。

4.鼓励孩子再坚持一下

有时候,你也知道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做某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就放弃呢?不,你可以教导他学着放弃那些不属于他的事物,但不能让他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即使你知道一件事没有结果,还是要鼓励孩子坚持一下,直到确定自己的确“不合适”。

如果家长实在看不出有成就的苗头,也不要直接说出实话,那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他的自觉性。如果觉得孩子实在做不好这件事,不妨利用一下小孩子“朝三暮四”的天性,给他找一件新的有趣的事让他尝试,他做得好,自然也就忘了上一件事——其实不是忘了,是他明白自己已经失败,恨不得大家都不再提起,保护自己的面子。孩子的这点小心思,你可要体谅哦。

家长培养爱好,其实是在培养一种心态,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形成这样的习惯:喜欢一件事,尽力去学习、去努力,即使结果不那么理想,至少今后想起来不会产生“当时我再努力一点多好”的遗憾感。在成年人的人生中,常常充斥着无数个“当时”、“如果”,这样的悔恨与无力,千万不要发生在下一代身上,要保证他们走的每一步,即使不成功,也不会后悔。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要求的能力

“妈妈,我想学习游泳!”

——“咦,你昨天不是要学网球?”

“爸爸!我要去学古筝!”

——“什么?你上次不是说想学笛子?我连笛子都买好了!”

类似的对话,似乎每个家庭都发生过,伴随着孩子撒娇的声音和父母无奈或气恼的抱怨。所有孩子都有“三分钟热度”这一特点,这和好奇心一样,是孩子天性的一种,但是,这种特点是培养孩子爱好的大敌,如果放任,后果非常严重。

彬彬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不论唱歌还是跳舞,不论写字还是画画,她都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羡慕。父母视彬彬为掌上明珠,不管彬彬要求什么,他们都会满足她,不论彬彬想学什么,父母立刻就给她买最好的工具。

等到彬彬渐渐长大,父母才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彬彬不论学什么都浅尝辄止。报舞蹈班是她要求的,穿着漂亮的舞裙,她美了一阵,可是没过一个月,她就嫌练基本功太累,非要去学唱歌;唱歌没学多久,又说自己喜欢上一部动画片,要像主角那样下围棋……最后,彬彬做什么都是“会一点”,在别人看来,这孩子多才多艺。只有熟人才知道,她其实什么也没学会,什么都没做好。

因为父母的溺爱和骄纵,聪明的彬彬落得“一事无成”。以彬彬的资质,随便学一样东西,坚持下去,都会是一项不错的傍身技术,但父母却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浪费了孩子难能可贵的才能。

成年人回想自己的童年,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有不少发展爱好的机会,如果能踏踏实实学习下来,现在也会多一项技艺,说不定还小有成就。可是,那时候自己的自制力太差,管不住自己,落下了今日的遗憾。同样的遗憾千万不要发生在孩子身上,但是,家长不能一直监管孩子,必须让他懂得自制,对自己有所要求,才能让孩子将自己的爱好“持之以恒”:

1.从小事做起

对孩子的培养不要太过重视“专项训练”,而要从日常生活渗透,着重培养他的品性。人的性格定下来,就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培养孩子的耐性也要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着手。家长可以试着从“练字”、“背单词”、“练习讲演”这些孩子必须具备的本领着手。

开始的时候不能操之过急,每天十几分钟的任务,让孩子不会感到压力,也不容易厌倦,等到这些事逐渐成了每日的任务,孩子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主动完成,他也基本具备了责任感与恒心。做其他事的时候,也会注意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2.阶段性目标与奖励

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你对他说:“练习画画吧,二十年以后,你是个出色的画家。”他大概没过几天就“转行”去练习打游戏。孩子的世界观尚未形成,你跟他谈未来,他听不懂,他关心的是一个月之内的事,甚至只关心明天的事。所以,如果你把目标换成“练习画画吧,三天后你就能画出一只可爱的小猫。”他可能更感兴趣。

目标要与奖励结合,家长经常对孩子允诺,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就会得到某些物质奖励。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做法,会让孩子因为奖励才去做事。不要对孩子许诺奖励,让他们因为爱好、因为责任去做得更好,然后给予奖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额外的收获,能让他们更加努力,也对自己的爱好有更充足的信心和兴趣。

3.要有自我检验能力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越来越注意家长的作用,老师要求家长留意孩子们每一天的功课,所有的作业本都要由家长过目,家长必须了解孩子每天的作业、每个阶段的成绩,然后对孩子提出表扬或批评。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是啊,学校有老师制定计划,在家有家长检验成果,孩子除了努力学、拼命学、什么都不需要做。

过量的监督只会变成越俎代庖的干预,必须让孩子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检验,不论对待学习还是个人爱好,都要让孩子在每天的任务中检查自己是否完成,完成得是否满意,主动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每过一个阶段,孩子要懂得学会自己查阅成绩,和身边的同龄人做横向比较,找到差距。只有孩子有了自我检定的能力,才能保证他在离开父母身边后,表现出相当的自制力,维持他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