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杰出孩子的30种表现
7552500000028

第28章 对于弱者,他会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

美德是为人的根本,善良的孩子对世界有本能的热情与爱护,对丑恶有强烈的憎恶,这都是他们人格的支柱。维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他远离狭隘与自私,才能与他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人生才能入高天阔地,俯仰自如。

保护孩子对弱小者的同情心

父母有时候会主动去打听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孩子。当听到“懂事”、“机灵”、“漂亮”、“有才”这样的评语时,会喜笑颜开,与有荣焉;当听到“粗心”、“小淘气”、“孤僻”这样的评语时,会无奈地苦笑。总的来说,多数家长能够理智地对待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只有一种评价,会让家长顿时慌了手脚,觉得问题严重。

这句评语就是:“这个孩子非常自私。”

自私的小孩不可爱,他们什么事都只想到自己,认为其他人和自己毫无关系,如果其他人给他们添了麻烦,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恶语相向。自私并不是“自我中心”那么简单,它是个人品质上的毒瘤,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虽然总是想着个人利益,却不会伤害他人;而自私的孩子,会为了一己之欲损害他人的利益,自私的孩子贪婪、吝啬、公德心缺乏、对人对事冷漠,简言之,他们没有小孩子应有的爱心。

虽然人们常把小孩子形容为纯洁的天使,但孩子的爱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的爱心需要父母的培养和引导,孩子的自私也能在父母的教育下得到改正。父母应该树立榜样的力量正确的知道孩子去感受这个世界,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尊重老人,爱护小朋友和流浪的小动物,让孩子的行为充满爱心和善的光辉。

芝芝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有个小她两岁的妹妹,芝芝一直不明白,她比妹妹漂亮,比妹妹学习好,为什么亲戚们都更喜欢妹妹呢?难道是因为她年纪小?对此,芝芝一直不服气。爸爸妈妈总是尽量“一碗水端平”对待两姐妹,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承认,在芝芝和妹妹之间,还是小女儿更招人喜欢,因为小女儿非常善良,芝芝却有点自私。

例如,芝芝和妹妹上同一个小学,有一次学校组织对贫困山区的捐款,鼓励大家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芝芝回到家就对爸爸妈妈说:“学校要捐款,你们快给我钱。”妹妹则是跑进房间打开储蓄罐,拿出平日积攒的所有零钱。

再例如,妈妈是个医生,经常上夜班,爸爸负责为姐妹俩做早餐。每次吃完饭,芝芝背起书包就去上学,妹妹却要亲自把爸爸弄的豆浆或牛奶放在保温杯里,还要把馒头或者油条包好保鲜膜,让“妈妈一回家就能吃早饭,然后休息。”有一次,芝芝和爸爸妈妈吵架,说他们和别人一样只喜欢妹妹,妈妈忍不住说:“你也该学学你妹妹,她比你小,却比你懂事,懂得关心人,你却只想着自己,这样做怎么能要求别人喜欢你呢?”

许多孩子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不被他人接受和喜爱,甚至产生偏激的想法。故事中的芝芝嫉妒自己的妹妹,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她们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差距,只在乎父母和他人的注意力都在妹妹身上——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把所有的错误推给他人,这也是自私者的特征之一,如果不能改掉这个毛病,芝芝只会更让人厌烦。

其实,小孩子要让别人喜欢,再简单不过。试想谁会讨厌一个善良的人,特别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善良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上,不执着于个人的利益,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愿意善待周围的一切。想要孩子告别自私,就要培养他的同情心与善良,让他明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父母应该这样培养孩子“与人为善”的意识:

1.让他们了解他人的不易

小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之前,他们的意识只有一条线,即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自己能享受到的东西,别人也同样在享受。必须让孩子们知道幸福来得不是那么容易,这个世界上有孤儿,没有父母的宠爱;有残疾人,没有灵活的手脚,生活在黑暗中;有的小朋友家庭贫困,买不起漂亮的衣服鞋子……一定要把事实摆在他们眼前,让他们在震惊中接受这个真相:世界上有很多人遭遇着不幸,你是个幸运者。

2.让他们考虑他人的心情

当你的孩子明白生活不易之后,你可以教育孩子如何理解、体谅他人的心情。例如,不要对家庭贫困的同学炫耀自己的玩具,只需要带他们一起玩;不要嫌别人口吃说话说不清楚,而要帮助他们练习绕口令;不要嘲笑别人没有得到好成绩,可以在他们烦恼时提供自己的学习经验……当你的孩子懂得体谅他人心情,不再表现自我,而把这种表现转化为对他人的帮助时,他已经是一个善良而优秀的人,今后必然会有更多优良的表现。

3.换位思考

小孩子的思维较为简单,有时候他们懂得帮助别人,但未必能体会别人的心情,这个时候,就要教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当看到有人大哭的时候,告诉他们那个人为什么哭,让他们想象“如果你遇到相同的情况”,孩子们也就懂得了什么叫“感同身受”。如果他自己遇到了什么麻烦或悲伤,也要趁机告诉他,当被人和他一样难过的时候,记得安慰她们,“就像爸爸妈妈安慰你一样。”

4.有条件的话,可以养一只宠物

外国的教育专家们经常提倡有孩子的家庭需要一只宠物。宠物既能和孩子一起长大,在你不在家的时候陪伴他们,也因为宠物们的幼小,激起孩子的怜惜与保护欲。孩子愿意对宠物付出爱心与精力,他们可以耐心地为小动物洗澡、喂食、处理粪便,你甚至不敢相信他们能做好这些事——他们连自己的事都还做不好呢。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孩子们对小动物的爱心让他们变得“万能”。多数孩子都会要求父母为他们购买宠物,宠物最好是猫、狗这样生命长、容易养、又要付出精力的动物,买之前要和孩子约法三章,要求孩子必须照顾好宠物,而不是依赖父母照顾它们。如果家里没有养宠物的空间,也可以买鱼、鸟之类的小型宠物,这同样能培养孩子的爱心。

5.提醒他们骗子的存在

有些小孩子天真善良,他们有时候好心好意去帮助别人,最后却发现自己被人利用,损失了时间精力与金钱,这个时候孩子都会伤心失望,甚至想到:“以后我再也不管闲事了!”孩子的遭遇固然让人同情,但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难受,就鼓励他不要再去行善。

善良,也要有脑子。教导孩子懂得分辨人与人的不同,懂得分析什么人最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一般来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很少自己向人求助,需要慢慢发掘,而且提供帮助的时候还要照顾对方的自尊心,;而那些自己找上门求助,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的人,十有八九是骗子,孩子可以不予理会。善良应该被褒奖,而不是被利用。

孩子善良是一件好事,但也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善良与一己之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人的境遇,最重要的还是靠他人自己的努力,这样一来,你的孩子才知道帮助人有一定的“限度”,不会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过分苛责自己。还要告诉孩子善良也要量力而行,他不是超人,即使想要帮助别人,也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这份精力。善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只是一种心意。

对孩子的一点点爱心也要进行表扬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有爱心,对人对事充满仁慈。这样的孩子对他人、对父母都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存在。不过,孩子的爱心常常是零星的、突发的,而没有体系,没有理由。在他们简单的是非观里,甚至不明白哪些是好,哪些是坏。所以,父母要抓紧时机,即时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对孩子的教育,点点滴滴的渗透好过高屋建瓴的大道理。想要孩子懂得仁慈,也要从小事抓起,即使孩子的一丁点善意念头,也不能放过,要随时给予鼓励甚至奖励,让他们知道善良的重要,知道善良能够给自己带来好的名声,好的人缘,还有好的心境。

放学的路上,奕奕看到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了下来,她连忙捧着小鸟带回家,找妈妈帮小鸟包扎伤口。妈妈没在家,奶奶看到了,慌张地说:“怎么把这么脏的东西拿回家里?而且野鸟身上有细菌,你生病了怎么办?赶快把它扔了!”奕奕急得哭了起来。

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新换的床单上沾了几点血,连地毯上也有,她并没有生气,而是拿塑料火柴棍做成小支架,给小鸟疗伤。还给小鸟找了个纸盒子,当暂时的窝。奕奕破涕而笑,天天给小鸟换水喂食,希望它早日康复。妈妈私下里对奶奶说:“奕奕有爱心是好事,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鼓励才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爱心,自我保护才是人的本性。仁爱的概念,是成长中父母老师一点一滴的灌输。什么是爱心?爱心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懂得谦让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同情弱者,关心身边每一个人。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会让人想到初升的朝阳,温暖、有活力,给人以细微。你的孩子也应该做这样的“小太阳”。

想要孩子持续他的爱心奉献,也要讲究策略。系统地品德教育与点滴的爱心讲座都是重要的。但是,太多的大道理有时候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会让孩子把“爱心”当做一种任务,为了你的表演主动找事情证明自己有爱心,这就歪曲了仁爱的本义——爱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应该有目的。所以,父母还是应该在孩子自发帮助别人时,趁热打铁对他进行教育:

1.立刻表扬

当孩子表现出对他人的同情与爱心时,你一定要立刻表扬他,如果不方便在人前称赞,至少也要给他一个赞叹的眼神,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让父母骄傲。回家后,还要把这件事当做重点提出来,表扬一番,巩固他的公德意识。

孩子的爱心最初都在萌芽状态,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念头。例如他们会说:“邻居的奶奶真可怜,总是一个人掉眼泪。”这时候,如果你说:“这关你什么事?小孩子家不要管别人的闲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在“管闲事”,今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律不闻不问。但是,如果你说:“是啊,她的儿子在国外,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去陪陪她。”这时你就成功地把孩子的一个简单的善念,变成了一堂爱心教育课,告诉了孩子应该怎样对待孤独的老人。

2.从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想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就不要小看每一件小事,在马路上把未熄灭的烟蒂踩灭、把捡到的钱还给失主、手中垃圾一定要扔进垃圾桶,这类事情都是公德心的一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这不是“做好事”,而是“必须做的事”。

至于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帮残疾人指路这类经常在小学生作文选上看到的事,你也不要小看,在你的小学时代,它们不时伴随着你,你曾经因此得到过感谢和表扬。这些事依然在伴随着你的孩子,而且,你要加大力度鼓励他们继续这么做。

3.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行为都来自对父母的模仿。如果父母没有爱心,对需要帮助的人表现出自私、冷漠,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根本不会想到帮助其他人。即使你教育他,他也会振振有词地问:“那你为什么不这么做?”这个时候你怎么说?难道说“我可以不做,你必须做”?这说服不了孩子。所以我们又要重复那句老话,你想要孩子做什么,自己先要做到什么,不然你拿什么说服孩子?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冷漠,相信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的你,也有被人陷害,被人出卖的经历。你会担心,一味要求孩子奉献爱心,会不会让孩子吃亏?这种担心同样有道理。但是,父母的教育只是给孩子打一个地基,要盖什么样的房子,取决于他的经历,他的智慧。你只需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爱心的种子,不让他成为一个冷漠的人,让他远离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行为,保证他长成一个正直的人。其余的事,在漫长的成长期,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他自己会做出判断,做出合乎本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