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杰出孩子的30种表现
7552500000034

第34章 他的好奇心经常让他打破砂锅问到底

聪明的孩子总在提问,愚钝的孩子只听回答,聪明的孩子因思维活跃而更聪明,愚钝的孩子因习惯偷懒而更愚钝。不要厌烦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维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对世界始终保持热情,激发他的探索精神,也许,你的孩子就是明日的科学家。

回答孩子的每一次提问

在某些父母心目中,小孩子可以和“十万个为什么”画上等号。他们不明白小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解答,坐在公车上,他们的问题从“鸟为什么会飞”到“那个叔叔为什么拎着女用包”,包罗万象。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问不到的,有时候你真希望他能安静几分钟,可是他们偏不,他们会问:“为什么要安静?”

孩子的问题很多,有时候会让父母不知道该怎么答。例如,多数孩子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有些父母尽量回避谈这个问题,用“长大你就知道了”搪塞;有些父母认为不应该让小孩子知道太多,就编出“你是被鸟叼来的”、“你是从垃圾箱捡来的”这类谎话;还有的父母很细致,他们会用可爱的漫画画出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过程,既回避了小孩子不应该过早了解的性爱问题,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提问的时候,回避是最糟的回答,不论是粗暴的“不要问东问西”;还是含蓄的“这个问题你以后就会明白”,都让孩子的心里产生这样一种想法:父母不会告诉他答案。有的时候甚至会产生轻视:切,你们也不知道吧。所以,不论回答还是不回答,父母都要聪明,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爸爸,我看到一本书,上面说月亮上没有空气,人上去根本不能生活,昨天电视上,宇航员穿着宇航服才能站到上面——为什么妈妈讲的嫦娥、吴刚还有月兔不用穿宇航服?”

晚饭的时候,孩子突然问到这个问题,父亲想了一想才开始回,他首先让孩子复述了书上看到的内容,如月球上的空气情况,重力情况,月球上的环形山还有听不到声音。然后才开始回答:“你说的很对,月球上没有嫦娥,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古代的人相信月球上有嫦娥吗?”孩子把头摇了又摇。

“因为古代人没有宇航飞船,但他们很想知道月亮上有什么,所以杜撰了嫦娥这个人物,让她去探月。”父亲说:“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能够通过卫星拍摄月球的表面,能够通过宇航船亲自去月亮上。但是,你知道为什么人们依然讲嫦娥的故事吗?”

“因为没有嫦娥的话,月亮会寂寞!”孩子说。父亲点点头:“没错,有这么美的故事,再荒凉的月球,也会激发人们的向往。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搬到月球上去。”

“在月球上怎么生活呢?”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大,父亲就给孩子讲了宇航空间站的知识,讲人们在太空生活的常识,还说起了太空蔬菜……

第二天,孩子编了个故事,《嫦娥的月球生活》,把父亲讲给他的太空知识和神话结合起来,写得有声有色,这个故事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不少人一直追问什么时候继续写,这让孩子和爸爸都很自豪。

孩子的提问,常常让家长觉得几百个脑袋都不够用。不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你都不用心回答,怎么保证他继续他的探索,又怎么能希望他遇到的都是好老师?千万不要应付孩子,要想一些孩子的年龄能够接受,又能让他记住知识点的答案。

为了孩子,家长应该进行“二次学习”,平时多看看书,多充充电,以应付家里的小问号,对自己来说也是种乐趣。家长也许并不擅长回答问题,但至少要有“和孩子一起找答案”的意识,不能用一句“去问别人”打发孩子——他最信任的是你,你让他问别人,他问谁?

还有,回答孩子的问题也需要区分问题的难易程度,太简单的问题,你应该告诉他:“这么简单的问题,XX书上就有,不要偷懒哦。”让他自己去查书。其他问题也要经过分类再回答。父母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懂更多的东西,让孩子更爱思考。

1.需要详细解答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问题,等待答案的时候,他会表现出最大的耐心,也会发挥出最高的记忆水平。所以,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和科普机会。如果孩子问的问题,刚好关涉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等方面,你可以详细地给他讲明来龙去脉。一来,你满足了他的好奇心,让他心中的疑问得以明白;二来,你激发了他的探索欲,让他知道每一个问题之后,都有丰富的学问;第三,你又一次让他领教了万事都不简单,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

2.需要引导解答的问题

有问必答,不代表每个问题都要详细解答,这样会减少孩子思考的乐趣,让他们养成依赖的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出了问题他们不找解决办法,而是随手拿起电话问爸爸妈妈。

有些问题,如果你确定以孩子的年龄能够找到答案,你需要对孩子说:“这件事,你先自己想。”然后为他提供思维的方法或路径,给他基本参考书,让他上网找资料,锻炼他主动思考的能力。等到他的能力无法得出答案时,再告诉他结果。

3.没有答案的问题

孩子提出的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有些问题不知道答案,例如“我和XX能永远做好朋友吗?”有些问题你无法做出专业回答,例如“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这些问题,都可以归为没有答案的问题。

如果你的确不知道答案,不妨坦然承认,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去问别人,或者上网查一查,两个人一起解开问题,不但不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还会让他觉得你什么时候都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最可靠的人。

打破孩子的思维定势

爸爸经常问孩子一些问题,启发他的思考能力,这一天,爸爸问:“有一个人要进城,遇到了困难,因为他拿着一根长十米的竹竿。城门却只有8米高,7米宽,你说这个人该怎么处理这根竹竿?”

“把竹竿从中间切断?”孩子说。

“不对,再想。”

“斜着拿,看能不能挤进去?”

“不对,继续想。”

看到孩子实在想不出答案,爸爸说:“傻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竖着拿竹竿呢?只需要把它轻轻松松横着提在手里,就能进去!”

又一次,爸爸问孩子:“今天来考你一个算数题。”

“好!”

“一辆公共汽车上有45人,第一站下了32人,上了21人;第二站又下12人,上来15人;然后上来8人,下去9人;又上来11人,下去19人;再上来1人,下去3人;上来8人,下去7人,现在提问——”

“车上还剩24人!”孩子飞快地回答。

“我的问题是:汽车一共停了多少站。”

孩子又一次傻了。

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根据常识、根据以往的经验,根据学过的知识,得出一个自认为最妥帖、最正确的答案。但是,难题的难处在于你不能按常规思维理解,必须让思路广阔一些,思维跳脱一些,才有可能得到最佳答案。不是说前一个答案不对,而是说当大多数人都遵循着一个答案,你却能另辟蹊径,这就是创新,而创新,必然带来领先。

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单向的、贫瘠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人生经验做支撑,没有那么多知识供他们判断对错,他们的思维只是一条直线,很少能想到旁边的东西,如果没有人引导,也想不到举一反三,他们很可能因此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做一件事只有一种方法,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所以,他们找不到捷径,也找不到事情最关键的部分。这样的孩子不灵活,让你不禁担心他今后是否会变成一个平庸的大人。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当做圣旨,如果你提出异议,他会大嚷“老师是这么教的!”相信你会为孩子的前途担忧。孩子要有自己的主意,要能在常规事物中发现创新点,要能在思维惯性中转弯。想要孩子“灵”一些,就要帮助孩子打破思维定势,开发他的创造力。也许你会说:“我可没有这样的脑子,如果有的话,我也成精英了。”这也许是事实,不过却不能成为你逃避责任的借口,你至少要在教育孩子时做到以下几点,帮孩子拓宽他想问题的高度、广度、深度:

1.当孩子对你提出质疑时,表扬他

世界上没有永远“全对”的人和事,敢于质疑权威,是打破思想禁锢的第一步。如果孩子指着书对你说:“我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就算那句话没问题,你也要鼓励孩子说:“说说看,哪里有问题。”然后听他讲道理,一一驳斥他,等他发现自己才是“有问题”那个,兴许还不太服气,不过,这样反驳他几次,他下次再质疑,就会找更多的资料支持他的论点,以期驳倒你——这就是好学的开始。

2.鼓励孩子问“为什么”

好奇心是探索的第一步,因为好奇,因为问“为什么”,孩子的思维已经被充分调动,正想着无数中可能,而你的回答一定要抓到重点,抓住最特别、最有效的解谜思路,让孩子一下子就知道:“哦!还可以这么想!”

也可以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鼓励他们思考。例如冬天到来了,问他们知不知道冰是怎么形成的,如果能自己找到答案,就给予奖励。小孩子的心思需要家长调动,他爱不爱学习,其实和你的策略有直接的关系,千万不要“渎职”啊。

3.鼓励孩子想更多答案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孩子的回答总是缺乏新意,就要试着引导他想到更多可能。即使那些荒诞不经的想法,也不妨让他提出来。比如有人问他:“云彩会变成什么?”他只回答:“云彩在春天变成雨,冬天变成雪”就太机械。如果能想想“云彩来自小溪,最后会变成小溪”这样的答案,无疑会让他的思维更开阔。

4.和好学生做朋友

从原则上来说,家长不应该帮孩子决定朋友,但是,小孩子交友眼光有限,未必能与那些真正促进自己的人交往,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善意提醒,让孩子多多接近那些好学生,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一定能提高自己。

所谓好学生,成绩高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标准,那些没事就搞搞小发明,动手能力强的;那些总喜欢搞活动,组织能力强的,即使学习不好,和他们在一起,也会大大感染他们的灵活,自己的思路也会跟着拓宽一些,看到以往不曾注意的事,想以往不曾想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