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每个孩子都有朦胧的梦想;关于现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主张。家长不能替孩子决定未来道路,也不该为孩子规划现在的思想。培养孩子的主见,让他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为自己负责,从小就学着务实,他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要壮志凌云,也要脚踏实地
小男孩立立正在书房写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理想》,爸爸妈妈饶有兴味地帮他检查错别字,最后又让立立自己讲文章朗诵一遍,当立立说完“我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把所有病人都治好”,他们相视一笑。
他们想起自己小学时候也写过这个题目,当时,男人的理想是当宇航员,女人的理想是当空姐,现在,男人在大学当老师,女人在当公务员。理想和现实之间,总像一个在空中,一个在地面,不知他们的孩子今后会不会重复这个过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在孩子们心中,理想有一层神圣色彩,他们愿意为此奉献时间和精力,即使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他们也不以为意,依然坚持。大人们被现实生活消磨,大多遗忘了从前的理想,他们更愿意孩子踏实一点,不要那么不切实际。从小就要为将来的职业、生计打算,才能保证一生的平安顺畅,于是,家长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孩子想学什么,他们会说:“这种东西没用,别去浪费时间”或者“这个挺有用,好好学。”
帮孩子规划人生的父母用心良苦,却不一定得到满意的结果。我们看到很多父母从小就送孩子去各种学习班,出国接受教育,甚至选定了孩子未来的专业,但是,这样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父母不让自己做喜欢做的事?为什么一口咬定自己做的事“没用”?
孩子像小树,但他们毕竟没有属性,不能按照你的意思,想要苹果就结苹果,想要鸭梨就结鸭梨,更多的时候,你以为你种下一棵柠檬树,他却长满了火龙果,让你完全不明白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错误。可是,你又不能说火龙果不好,甚至还会后悔,早知道,就按照火龙果的肥料施肥了!
所以,父母不宜过早帮孩子确定人生目标,那应该是他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解除各种学问,各种人,综合自己的能力做出的选择。
但是,要记住孩子有理想却是一件好事,胸怀大志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有意志力,也更愿意努力。试想你的孩子如果什么都不想做,每天就想着:“将来爸爸妈妈会给我找一份工作”、“爸爸妈妈已经存钱给我买房子了”,你觉得这样的孩子会有出息吗?孩子有理想不但不能斥责,还要鼓励他们坚持理想,为理想努力。那么,面对孩子的理想,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呵护孩子?
1.要知道你的孩子的理想
亲子之间不应该有太多隔阂,特别是对待人生问题,必须对孩子的未来道路有个把握。试着让你的孩子说出他的理想,不管多么大而无当,也不要笑话他,要对他说:“这么说来,你的性格还真适合做这件事。”
有些家长比较严厉,有些孩子比较拘谨,这些都会让孩子有所顾忌,不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告诉父母。这时候父母应该“主动出击”,主动和孩子谈谈自己的理想,说说自己小的时候想要做什么。孩子受到你的影响,自然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2.区分理想和幻想
小孩子总幻想自己当公主、当皇帝、当无所不能的英雄,不要立刻泼他冷水,说那是不可能的,那会让他情绪激动,甚至让他伤心。当他说着一些怪诞不经的幻想时,要带着温柔的笑容和他一起畅想,随着他的成长,他自己就会把“幻想”剔除,留在心中当一个童年的美梦,而那时候陪他一起畅想的父母,也会是他童年的温馨回忆。
3.帮孩子接近梦想
小孩子易受影响,例如,今天他看了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他会对你说:“我长大要当一个侦探!”明天他看了世界杯足球赛,他会对你说:“我以后要踢足球!”尽管你知道刑侦这项工作十分艰难,知道我国足球非常之不争气,也不应该立即说:“你连根铅笔丢了都找不到,还想当侦探?”或者“在中国踢足球?孩子你快死心吧!”
梦想不一定是理想,但只要与现实能够挂钩,你就没有理由小看。在名人的传记上,不是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看了一场芭蕾表演,结果孩子成为一个芭蕾舞演员;偶尔带孩子去了一趟化学实验室,后来孩子以当化学家为毕生目标。当孩子跟你说了他的理想,只要有可能有条件,都要带孩子实地看一下,尽量详细地了解一下。一来可以让孩子真正明白喜欢的事物不是那么简单;二来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的理想不再“空”,多了很多实际内容。
4.鼓励孩子向理想迈进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理想切合实际,虽有难度,却有实现可能,就要趁热打铁,鼓励孩子去实现。可以对孩子说:“既然有这种想法,从现在开始努力,才有可能实现,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做计划吧。”如果孩子兴致勃勃地和你一起计划如何学习、如何训练,说明他真的有志于此;如果他说:“那是长大以后的事吧!”说明他身上有惰性,你要督促他;如果他做了几天,对“理想”再也没有兴趣,说明他只是心血来潮,这个理想也可以宣布放弃啦。
有时候孩子的理想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例如,他想当个威风的飞行员,可是他的眼睛近视,听力也因总戴着MP3听歌而有损耗,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当飞行员的机会。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心软说善意的谎言,也不要为了鼓励孩子学习就撒谎骗他“好好学,将来一定能当飞行员”。长痛不如短痛,如实把事情告诉他,让他哭上几场,及早放弃。人生有很多遗憾,很多事不能一一完成,好在放弃之后,总会有新的选择,更适合自己,更让自己快乐。
让孩子为自己的事做主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不知道为什么,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开始变得“不听话”,总是跟父母闹别扭,父母说向东,他偏要往西;父母让他穿运动服,他偏要穿牛仔裤;父母让他买面包当早餐,他非要换成蛋糕——问他为什么,他会说:“我想这么做!”
孩子迫切地想做一件事,而且这件事与父母安排的不一样,这说明你的孩子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他希望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按照喜好做事,而不是听父母、老师“摆布”。父母要及时察觉孩子的需要,做出调整,才不会产生亲子矛盾。
苗苗从小就喜欢画画,为了鼓励她的爱好,父母为她报了一个又一个的美术学习班,让她从最基础的素描学习美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苗苗的学习效果总是不理想,动不动就出现厌学情绪,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也正经地和苗苗谈过几次,让苗苗不要任性。
谈话没有多少效果,苗苗越来越不愿意去绘画班,但她对画画的兴趣却有增无减。她常对父母说,她最喜欢幼儿园的张老师,张老师的画画课,她每节都爱上。
父母一打听,才发现这个张老师并不是专门教画画的,那为什么她能让苗苗喜欢画画?原来,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苗苗不需要完全按照张老师的“模版”画画,她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教他们画汽车,苗苗可能会在汽车后面加上火车车厢。张老师从不责备苗苗,反而饶有兴味地让苗苗在车厢里填上乘客、货物,并尽量画得“像”。
父母恍然大悟,为苗苗换了个循循善诱又尊重个性的美术老师,这一次,苗苗果然没闹别扭,学得开开心心,画技一直都在提高。
好的教育者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监工。故事中的张老师并不是学美术的,她只是一个启蒙者,教孩子们画一些简单的物品。但是,她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她开发了孩子的自主性,充分激发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这是其他老师比不上的。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已经需要有“自主权利”。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比上一辈的人早熟,从小就喜欢强调个性,他们已经开始想要为自己服务;已经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别人说了也不会更改;有些已经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错一件事,他会主动要求负责,直到做好为止。相应的,他们会要求父母提供“自主环境”,包括采纳他们的意见,考虑他们的喜好,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在他们看来,这都是他们的“权利”。
让孩子学会自主,会给他的人格带来最积极的影响,自主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自我要求,父母可以同意孩子的“自我权利”,同时也要规定他的“自我义务”。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孩子们会加倍努力克服困难和缺点,小孩子常犯的毛病:自私、懒惰、懦弱、依赖,都能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淡化甚至矫正。家长可以在下面这些方面,鼓励孩子“自主”:
1.让孩子大胆表现心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