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校里藏妖
755300000023

第23章

第二十三章 《兰亭序》在哪

我们跟陈大美女道了别,离开了团委办公室。临走的时候老七并没有提起那一百块钱,陈德惠也没主动给。

当我们回到寝室楼时,楼门早已经锁上了。我们敲了一阵大门,门委高老头儿走了过来,一见是我们两个,说道:“怎么又是你们?”边说边打开了门。

我很习惯地从兜里掏出一盒“长白山”,塞给了高老头儿。

他也很习惯地接过了烟,然后打着哈欠说了一句:“下不为例。”

我们原以为其他几个兄弟都已经睡了,可当我们走上二楼时才发现,老八和兰伟正坐在走廊里抽烟。

我和老七走过去问道:“你们咋没去睡觉呢?其他人呢?”

老八说道:“可不是想睡来着,哪曾想老四又吐了,这回没吐自己床上,都吐二哥床上了。我帮着兰伟收拾了一通。床收拾好了,我们俩也精神了,这不,坐这儿抽会儿烟,唠会儿嗑。”

我看了一眼老七,折腾了一圈儿,我们俩都精神了。我说道:“正好,我们俩也不困了,一起唠会儿吧。”

我们俩从屋里拿出两个小马扎,也坐到了走廊里。

“聊到哪儿了?”我问道。

老八说:“刚刚聊到兰伟的就业问题。”

我对兰伟说:“听说现在学医的就业很难,你得提前打算啊。”

兰伟说道:“是啊,学医的就业真的很难。不过我已经想好了。”

“哦?”

“我准备毕业后去参军。”

“参军?”老七说道,“不会吧,想当兵的话何必念大学呢,初中学历就可以了。”

“那可不一样,”兰伟弹了弹手中的烟灰,淡定地说道,“你们说的那种参军是从士兵开始做起,一般当几年兵就退伍了,想要从普通士兵晋升为军官谈何容易。但如果是大学毕业后参军就不一样了,直接就是排长。我是学医疗的,到部队里做个军医,也不错。”

“要我说,以你的水平应该去做学问,当个学者。现在是和平年代,当兵还好些,万一让你赶上个什么什么战争,那你可就惨了。”老八说道。

“也许真打起仗来我还能有更大的作为呢。”

“要我说呀,”我说道,“你是个搞文的,就不适合搞武的。”

“那不一定吧,你们可知道,历史上有很多在战争中掀起大风大浪的都是文人。”

“哦?说来听听。”

“南宋文天祥,绝对的文人吧,你看人家在抗金战争中的表现,不比岳飞差。”

作为中文系的才子,我当然是知道文天祥的:“文天祥不过是在南宋亡国后不投降,仅此而已,只能说是他体现了文人的傲骨罢了。”

“不仅如此,你可知道文天祥曾经变卖家产,组织了三万人的起义军,奔赴战场。一个文官做到了连武将都做不到的事。还有唐朝的颜真卿。”

“颜真卿?没听说过,姓颜的我只听说过颜回。”

“颜真卿正是颜回的第四十一世孙。”

“根红苗正啊!”

“颜真卿本是书法家,曾在唐朝开元年间考中进士,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还曾写过《临川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

“哪场仗是他打的呢?”

“听说过‘安史之乱’吧。”

“那当然听过,不过我敢肯定‘安史之乱’不是他整的,那两个人一个叫安禄山,另一个叫史思明。”

“对,‘安史之乱’的确不是他整的,但却是他平的。”

“不会吧,我怎么没听说过?”

“其实,你没听说过的还有很多。安史之乱暴发后,颜真卿和哥哥颜杲卿一起组织军部抵抗叛军,战斗中,他的侄子颜季明,也就是颜杲卿的儿子,被叛军抓住,砍下脑袋,挂在旗杆上。就是这样,他们依然和叛军战斗到底。安史之乱结束后,颜真卿写下了千古名篇《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怎么这么耳熟?噢,我想起来了,李长江曾说过《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对了,”我问道,“你对咱们下午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了解多少?”

“你指哪方面?”

“毕竟《兰亭序》和夏雪的纸条有关,我想多知道一些和它相关的东西。我已经知道的有它的来历、后来是如何被李世民骗走的,以及被埋在李世民的昭陵里面。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其实《兰亭序》并没有埋在昭陵里。”兰伟很肯定地说道。

“哦?不会吧?那它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临死前确实告诉他的儿子李治把《兰亭序》放在他的枕头下面,一起埋葬。但据传说,李治也十分喜欢《兰亭序》,所以就没有听他爹的,而是自己留下了。”

“这么说来,《兰亭序》还应该在世间了?”老七说道。

兰伟继续说道:“等到李治临死前,他告诉他老婆武则天要把《兰亭序》做自己的陪葬品。武则天是历史上少有的女书法家之一,更是把《兰亭序》奉为珍品。她做了和自己老公一样的事——留下了《兰亭序》,而没有把它放在李治的墓里。”

“我听明白了,”老八说道,“这一家人全都是一个脾气,真是龙生龙,凤生龙,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随根儿。”

“等到武则天死后,《兰亭序》真的被陪葬了——随武则天进了坟幕。但武则天在遗诏中说,自己是李家的媳妇,要与李治合葬。这样,《兰亭序》就跑到了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了。”

“可是,”我说道,“你刚才也说了,这些都是传说。而李世民下遗诏的事儿是史书记载的,相比较而言,《兰亭序》被埋在昭陵中不是更可信一点儿吗?”

“照这个已知条件来推理,的确是这样的,但事情到此还不算完。据《新五代史》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叫温韬的刺史,曾把陕西境内的帝王坟墓给挖了个遍,包括昭陵在内,里面的东西基本都给盗走了,这其中就有大量王羲之等书法家的作品,用《新五代史》的原话说,叫‘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但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却不曾被提到。后来温韬的盗宝清单被人发现了,里面也没有提到《兰亭序》,所以人们猜测《兰亭序》应该像传说的那样,在乾陵里。”

“等一下,”老七说道:“你刚才不是说温韬把陕西境内的帝王坟墓给挖了个遍吗,那乾陵也是在陕西,不也被挖了吗?”

“要说这事儿也真挺奇的,《新五代史》中还有一句,‘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说是温韬带着人正准备挖开乾陵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他和他的手下以为自己触怒了鬼神,被吓跑了,所以乾陵才幸免于难。”

“噢,原来是这样。我听明白了,虽然《新五代史》里有关于温韬盗墓的载,但并没有提到《兰亭序》,对吧,也就是说《兰亭序》的下落仍旧是个谜,大家只是猜测而已。”

“是这样的,《兰亭序》的下落的确是它留给人们最大的谜团。不过,我们所说的科学不就是猜测吗?只不过是最合理的猜测罢了。”

“等会儿,”老七突然说道,“老六,你还记不记得李长江了?”

“当然记得了,到死我都记得。”

“哦?他抢了你的女朋友吗?”兰伟疑惑地问道,“你好像挺恨他。”

“何止是恨他,简直是恨死他了。”

老七说道:“我是想说,你记不记得李长江曾经说过,他认为夏雪用《兰亭序》作为送纸条的载体是有特殊用意的。”

“对呀,我想起来了,他说这本《兰亭序》是真迹的替身,而夏雪的意思就是:她可以做小草的替身。”

“你们说什么呢?”兰伟挠着脑袋问道。

老七接过我的话茬说道:“但后来我们证实了夏雪并没有追过李长江,他说的那段故事也是假的。”

“那么他的‘替身’论也就不成立了。”

“对、对、对,按照刚才伟哥所说的《兰亭序》留给人们最大的谜团就是它的下落,那么是不是说,夏雪是以此来暗示,她并不确定纸条的下落,她自己也不知道纸条应该是给谁的,谁都有可能成为她的目标呢?”

老七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都亮了。

我才听明白,原来老七是这个意思。我心里说:干什么呀,没你这么整的,刚才在团委办公室我还以为你是说着玩儿的,原来你是来真的啊。

“是吗?这个……我可说不好。是吧,伟哥?”我故意把话题抛给了兰伟。

兰伟说道:“你别问我,我可整不明白你们在那儿唠什么玩意儿呢。”

“我看这么办吧,”老八说道,“明天我去找一个人,也许他能帮我们弄清楚这些问题。”

“再找一个人?他的水平会比伟哥还高吗?”我问道。

“我说的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关于夏雪的问题。”

“哦,还有这样的人?”

“他和夏雪、庞光同是高中同学,他对夏雪相当的了解,我想他也许能帮我弄清楚夏雪的真实意图。”

“他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政法系的才子、咱们学校的大诗人——白桦。”

“是他?我说老八,你是怎么知道他和夏雪是高中同学的呢?”

“嘿嘿,”老八笑着说道,“这两天我也没闲着,一直在暗中打听关于夏雪的事。”

我差点儿哭出来:没你们这样的,还是兄弟吗?老四说纸条是给他的,韩树让把夏雪介绍给他认识,李长江能编出一大套瞎话来,庞光铁了心要追夏雪,老大说夏雪应该喜欢他这种成熟稳重的,老三跑到人家身边去唱情歌,老七已经摆明了要出手了,现在你老八又来扯这个。老八呀老八,你可是富二代呀,跟我们这些穷人争什么呀。看来还是老五够哥们儿意思。

就在这时,我听到了老五说梦话的声音:“……夏雪……夏雪……来看我的演唱会呀……”

得,又来一个。

我对老八说道:“行,明天你就联系一下白桦吧,”我转过头对老七和兰伟说道:“时间也不早了,咱们都睡吧。”

我很郁闷地回了屋,但老七和老八看上去却很兴奋。这帮禽兽,没一个好东西。

*本文版权所有,未经“花季文化”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