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争,人生至境
7595100000019

第19章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柳暗花明,是一种让(1)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时势之争,人和为最。善为大事者,能够控制个人情感,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最佳的做人之本。为“和谐”而让,不是失败、放弃和逃避,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积聚能量的过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你的最终理想。

1.忍常人所不能忍,方成大事

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可见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所以有句成语叫忍辱负重。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因为话不投机或者为了蝇头小利而闹得面红耳赤,轻者怒目相视,重者大动干戈,事后都感到后悔不已,甚至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些都是不知忍让的具体体现。

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可见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所以有句成语叫忍辱负重。人在一生之中,会遇到很多不愉快、难堪的事,有时甚至会感到气愤,会恼羞成怒,会怒火中烧,此时此刻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廉颇英勇善战,曾领兵攻打齐国,立下赫赫战功,被拜为大将。蔺相如原来是赵国一位宦官头目家中的门客。有一次秦昭王派人带着国书,向赵王索取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入秦,在秦王面前据理力争,怒发冲冠,终于保全了和氏璧,使之归还赵国。公元前279年,他随赵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使秦国没有赚到便宜。由于他在强大的秦国面前表现出的大智大勇,赵王便封他为相国,职位在廉颇之上。蔺相如地位的变化,使廉颇愤愤不平。廉颇认为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功,而蔺相如却只有口舌之劳,因此扬言:“我不愿意与蔺相如同朝为官。有朝一日见到他,非给他点颜色看看不可!”廉颇存心当众羞辱蔺相如,好摆一摆自己的老资格。蔺相如对这位老将军却是一再忍让,不与他计较。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随从人员外出,没想到冤家路窄,老远看见廉颇骑着战马威风凛凛地迎面过来,蔺相如忙退到小巷里躲避。这一来,在蔺相如手下做事的人都感到没面子,认为他怯懦胆小,纷纷要求离去。蔺相如留住大家,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究竟哪一个厉害呢?”大家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又说:“秦王虽然强大、威风,而我却敢在秦国朝廷上当面斥责他,羞辱他的大臣。我虽然无能,也不至于害怕廉将军吧!但我想,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动用武力,是因为他们知道赵国文有我蔺相如,武有廉颇将军罢了。如果我们之间闹不合,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时秦国就会乘虚而入,造成亲者痛、仇者快的情景。我之所以对廉将军一再忍让,完全是以国家的危难为重,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啊!”

这些话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十分感动,羞愧难当。他立刻脱下上衣,背着荆条,主动上门请蔺相如责罚自己。蔺相如一见老将军负荆请罪,赶忙把他扶起。于是两人言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在渑池之会以后整整10年内,秦国一直不敢对赵国发动大的攻势。

一个有涵养、有远大志向的人,不会因为枝节问题与人发生争吵,当面对各种非原则的矛盾时,他们常常是刻意忍让,巧妙化解,平息争斗,使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忍让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人事业和发展也具有一定价值。

1754年,已升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部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支持的一个候选人。有一次,华盛顿就选举问题和佩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间华盛顿失口,说了几句侮辱性的话。身材矮小、脾气暴躁的佩恩怒不可遏,挥起手中的山核桃木手杖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闻讯而至,要为他们的长官报仇雪恨,华盛顿却阻止并说服大家平静地退回营地,一切由他自己来处理。翌日上午,华盛顿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当地一家酒店会面。佩恩自然而然地以为华盛顿会要求他进行道歉以及提出决斗的挑战,料想必有一场恶斗。

到了酒店,大出佩恩之所料,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华盛顿站起身来,笑容可掬,并伸出手来迎接他。“佩恩先生,”华盛顿说,“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昨天确实是我的过错,你已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觉得已经足够,那么就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做个朋友吧!”

这件事就这样皆大欢喜地了结了。从此以后,佩恩则成了华盛顿的一个热心崇拜者和坚定支持者。

是否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关键看你在这样的时候是否能忍一时的委屈,以一种良好的习惯来控制自己,才会有将来的成功。学会关爱别人,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这是一件需要付出感情和心血的事。可正因为其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别。

忍人所不能忍,这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拥有良好的宽容心胸和作风,同时,更需要一种成事者的大家风范。年轻人要成大事,这种胸怀和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会在关键时刻显出英雄本色,才能赢得人心,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2.学会妥协,你将收获更多

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意味着将对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样重要。

人们常常把退让和失败、放弃、躲避等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似乎退让总带有某种贬义和消极的色彩。然而退让却包含了很多层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积聚能量的过程。忍让并不是从此以后就不再进攻,相反,忍让是为了在积蓄足够的力量以后更好地进攻。

《伊索寓言》里有这么一则寓言:一天夜里,一场可怕的风暴刮过森林。许多树被吹倒了,到处是树枝。一棵长在河边的橡树被刮到水里,顺流而下。

橡树在河中漂流的时候,发现两岸依然长满芦苇,觉得很奇怪。

“你们是怎么设法活下来的?”橡树问道,“你们看上去那么纤细而脆弱,而我,一棵大树,却快要死了。”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芦苇细声细气地说,“你们仗着自己的粗壮有力,拼命抵抗,和风暴进行搏斗,结果被狂风刮断了。我们低下头给风让路,避免了狂风的冲击,对最轻微的风也屈身相让,所以我们得救了。”

这故事是说,遇到风险时,妥协退让也许比硬拼更安全。妥协是人在群体生活当中必须学会的一种本领和技能,更是走向成功的必要保证。适当的时候,人是要学会妥协的。给别人一点儿余地,乐于接受别人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不管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人都要在适当的时候学会必要的妥协。

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人或事情时,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闯劲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不懂得妥协或迂回,恐怕很多时候不是进步更快,而是相反。因此,当遭遇绵软而越不过的篱障时,不要正面突围,采取侧面迂回,保存实力和适当妥协,那么终有一天会柳暗花明!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攻击太原城池。李渊派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让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不管是从名誉还是物质,虽然付出了很大牺牲,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这当初的让步可谓是九牛一毛了。

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意味着将对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样重要。在讲究平等的现代生活中,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做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