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未来的你,喜欢现在的自己
7613900000015

第15章 辑有勇气面对和足够的努力去争取我想要的(3)

在颁奖之日,《科西嘉人报》好奇地问这个才九岁的蒂勒:“为何偏偏想到的是野心呢?而非其他答案呢?”

蒂勒不紧不慢地回答:“我的姐姐有一个男同学,每次他到我家玩的时候,我姐姐都会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所以,我就想,有野心,可能会让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

这件事情见报以后,立即就引起了当地的轰动,甚至波及到了美国和英国。有些来自好莱坞的新贵们和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针对这一话题评论:“野心是永恒的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世界上之所以有些人是穷人,主要原因是,他们太缺少野心了。”

巴拉昂的谜底给了我们这样深刻的启示:要摆脱平庸的生活,不管现实环境是怎样的,自己必须有野心,有渴望。当然,如果一个人连内心都十分懒惰,那么,即便他有多大程度的“野心”,成功也不会眷顾他。

现在,一些身在大城市的“漂泊”一族,每天一肚子的郁闷和无聊就像棉花团一样将其内心塞得满满的,他们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五年后要怎样,十年后要怎样,更没有了“我要更上一层楼!”、“我要有所抱负!”类似的豪言壮语。其实,与其像这样麻木不仁,就不如有点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与其整日闲聊、发呆,就不如自己实际行动起来,重新迈开成功的步伐。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把箭对准月亮,那么你可以射中老鹰;但如果你把箭对准老鹰,你就只能射中兔子了。”若在自己的年轻阶段,连一丝一毫“野心”都没有,那你一生也就只能射中兔子,甚至会两手空空。若一个人的心灵早已枯槁,对生活不再渴望,处于一种没有一点野心的状态,那么就该叫醒自己的心灵,挖掘出来一点“野心”。

“野心”就如同一口警醒钟,可提醒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可提醒你要以火一样的激情生活和工作;可提醒你时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提醒你要点燃希望,照亮前方的路途。应该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野心”还是不得不备的,因为它是我们拒绝平庸的奠基石。

有一天,我们心中突然萌生了某个想法,如果真的“想”到了哪里,就应立即付诸行动,始终朝着“想”的那个方向前进。但是,“野心”是无边无际的,因此我们要将其适当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范围里,在其激励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的同时,当然也不能伤及他人利益。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有“野心”,但在事业进步的同时,千万不可伤及他人的切身利益。自己可以有点“野心”,但必须适度。比如,如果“野心”的前提是挖人墙角,这是万万不可取的。从健康角度来分析,如果“野心”过大,就会让心理负重累累,这样一来,自己的身体健康指数也会明显下降。因此,要想摘得成功之桂冠,不仅要有“野心”,而且还要把握好这个度。

8.舍与不舍的结果,如此悬殊

有一个叫黑氏的梵志,对三明之学很精通,并且还擅长神通咒术。由于他有神力,所以,他知道佛陀是世上无比尊贵的觉者,会因受到佛陀的教化最终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一天,他凭借自己的神力,左手拿一株很大的合欢花,右手擎一株鲜美的梧桐花,来供养佛陀,在礼拜佛陀的同时,还向佛陀咨询法益。

佛陀看他如此辛苦,说道:“你放下吧!”

梵志听后,很快将左手的合欢花放下了。

佛陀接着说:“你再放下吧!”

梵志又将右手里的梧桐花放下了。

“放下!”

“世尊呀,我现在已是两手空空,你还教我放下什么呀?”此时,梵志感到十分委屈。

佛陀说:“我不是要你放下手里的花,而是要你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所有的一切邪知邪见,统统舍去,到无舍可舍时,就是你了生脱死的地方。”

听后,梵志即在当下证悟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心想着自己要成就什么,天天想它,时时想它,口头和行动上也总是离不开念叨它,那么最后的结果往往会令我们大失所望。相反,如果我们将成就的念头彻底放下,反而会如探囊取物一般实现自己的理想。

举个例子:有个聪明的男孩子每天只想着考取博士,每次在用功之前,也都会念叨很多遍,但是最终面对他的却是失败。总之,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舍与不舍的结果是如此的悬殊。

有两个人去大沙漠中寻宝,幸运的是,这两个人都找到了很多钻石,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多。

于是,其中一个人只将两颗钻石装在了自己的羊皮袋,然后就轻松地上路了,心想:“这两颗钻石足以让我的全家一辈子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我今生知足了!”就这样,几天以后,这个人开心地走出了沙漠,和全家人过起了幸福的日子。

而另一个人却将自己的羊皮袋塞满了钻石,不光如此,还塞满了自己的衣服兜,然后也上了路。可是,没过几天,他便觉得身上的钻石一天重于一天,同时自己身上的干粮也一天少于一天。每当他感到很累的时候,他就很想扔掉这些钻石,可是每次他都因为舍不得,只得放弃了这个想法。

最终,这个羊皮袋里装满钻石的人没有走出沙漠,就累死在半路了。

故事告诉我们:站在钻石面前,一个人仅选择了两颗钻石就轻松上了路,很快走出了沙漠;而另一个人却选择装满很多钻石,疲惫地走在沙漠里,最关键的是,在需要他做出“弃掉”这一选择时,他依然显得很不舍,可正是因为这个“不舍”才使他丧了命,如果他从一开始就选择简单上路,或者在半路上及时舍掉一些钻石,他一定也会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总而言之,舍和不舍即在一念之间,两种不同的结果对比起来,却是这么的悬殊。我们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适时舍弃,因为正确的舍弃能使我们直达成功。

不得不说,舍得是一门艺术性哲学,是一种智慧性的选择,是一种懂得忍耐的承担,一种为人处世的学问,也许,我们在舍弃时是纠结、痛苦的,但是,之后的结果会给自己一种想不到的喜悦。其实,世间万物都在舍得之中,只有舍才有得。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会对情感、名利和金钱寄予太多的欲望,但是,往往这种欲望很容易让我们无法把握舍与不舍的分寸,或者过了,或者不及,于是注定那么多的悲剧酿成。所以说,我们都要学会把握好这一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舍弃之后获得成功。

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经对舍与不舍下过这样的结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其实,孟子生动地阐释了“舍与不舍”所蕴含的哲理,每个人只有做到了舍弃方能获得一些硬道理,也应该试着从新的角度对生活中的得与失积极地看待。

在人生的路途之上,从一个人的舍与不舍中,足可以窥到此人的成熟度和拥有智慧的多少,因为只有在我们对自己进行理性审视和客观规划后,才能做出舍弃的决定。如果一个人敢于舍,那么从因果论来讲,他便会获得的更多;如果一个人不舍,最终便会一无所获。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就会收到别人的“回眸一笑”;我们给人一句赞美,我们就能得到别人投来的期许和肯定。总之,我们舍给别人好的,我们就会获得好的;我们舍弃自己的弱点,我们就会仅剩闪光的方面;我们舍了妄想和无明,我们才会获得快乐。

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总而言之,让我们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地去选择和舍弃,因为只有舍才有得,不舍就不得,我们只有在大度地“舍”中才能度过人生中的风雨,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才能迎接成功后的那片春天。

9.让自己蛰伏,从而化茧成蝶

蝴蝶之所以美丽,不光在于它能够破茧而出,还在于它经历的痛苦蛰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痛苦的经历,没有付出大量的汗水,再怎样,也无法将成蝶后的美丽真正展现出来。

有个小孩,在一堂自然课上,听到老师讲到了蝴蝶的成长过程:蝴蝶先是由卵变为幼虫,再由幼虫变为蛹,最后由蛹变成蝶。

后来,小孩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个蛹,于是,他将它取到家里来,开始对它进行认真的观察,想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变成蝴蝶的。

几天以后,小孩发现这个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突出来一只昆虫的头部,于是,他心想:“会不会这并不是漂亮蝴蝶的蛹呢?”

又过了几个小时,小孩看到这只昆虫依然在使劲地挣扎,好像是要把自己的身体挤出来,但事与愿违,没能顺利地挣脱而出。

小孩见状,便很想立即帮助这只小昆虫,于是,他拿剪刀剪开了蛹,解救出了这只小昆虫。可是,这时从蛹里爬出来的,竟然是一只非常难看的昆虫。

于是,小孩惊呼:“怪物,怪物!”他的爸爸闻声急忙从书房里跑出来,便问儿子怎么了。当他知道事情经过以后,他的爸爸看了看这只小昆虫,对儿子说道:“儿子,其实这并非怪物啊,它实际上没有成形,但由于你出于好心的一剪,表面看来,你是救了它,但是却是将它害了。”

的确如此,故事中的小孩这善意的一剪,是让蝴蝶失去了应有的美丽,因为只有经历过一番挣扎,一番痛苦的蜕变才是最完美的,才能有日后的美丽起舞。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我们要成为美丽的蝴蝶,就需要有一个蛰伏起来化茧的过程,不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有多艰辛,我们都要亲身经历,勇于付出,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便会永远失去美丽而有力的身姿。

实际也有不少这样的实例,凡是强者一遇到不可抵挡的困境,总会选择暂时蛰伏起来,但是这并非说明他们是在逃避风险和困局,而是在做蓄势待发的等待,一旦机会来临,便会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鹰这种动物,在所有鸟类中,寿命算是最长的,可以活70年时间。然而,在这种动物到了40岁时,它的身上便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就是凸显出一些不足:爪子不再坚韧,喙也不再尖锐,几乎碰不到自己的胸膛。另外,再加上沉重的翅膀,厚重的羽毛,这样一来,它就很难在空中飞起来。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鹰会选择冷静地看待自己存在的这些缺点:或者选择痛苦地蜕变,或者静静地的等着死神的到来。其实,鹰一旦选择了后者,就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大概是5个月的时间。那个时候,鹰会将自己的窝建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之上,并耐心地停留在那里。

紧接着,鹰会用它的喙使劲地击打岩石,直到自己的喙完全脱落下来;接下里,鹰就等着新的喙重新长出来,然后再用新喙将所有的指甲拔出来;最后,鹰等新指甲长出来以后,再将自己身上的所有羽毛拔掉。

待五个月时间过去以后,鹰就会长出新的羽毛,应该说,它在自己的后30年,又可以展翅翱翔了。

[微软中国4]可以说,鹰经历了一场“化茧成蝶”的痛苦蜕变,如果没有这一段蛰伏期,它就很难再飞起来。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时候也是这样,当遇到一种逆境的时候,痛苦的历练是必需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不断地积蓄能量,让自己提升到另外一种高度,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才得以灿烂和耀眼。

“化茧成蝶”让人听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则不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忍受的,需要毅力,需要决心,需要受苦,也只有重现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才能变成美丽翻飞的蝴蝶,其中也许有令人想象不到的痛苦挣扎,也许有坚韧般的三百六十度大转弯,总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