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制力: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
7621600000020

第20章 压力从何而来(1)

真相: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要生存,就必然遇到竞争;只要有竞争,就必然会有压力。所以,在这节课程开始的时候,我对学员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只要你选择了活着而非死亡,你就注定要承受生存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活着的真相是什么?学员埃森向我诉苦说:“我买不起房子,月薪只有两千美元,我甚至买不起一辆中等私家车。看着富人醉生梦死,我充满嫉妒。我拼命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有时我想,我快要崩溃了,我该怎么办?我敢肯定,自己的心态已经出了问题。”

埃森在超市上班,这是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他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生存奔波,还要和同事钩心斗角。埃森有时会冒出去抢银行或贩卖毒品的冲动,这十分危险。在我看来,这正是一个人无法释解压力必然会产生的现象:为了满足竞争的需求,为了转移压力,人们难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采取失控的行动,从而使得体内的自制力体系土崩瓦解。

富人难道没有压力吗?学员理查德说:“我每天都要说骗人的鬼话,这让我有时感到迷惑:这个世界怎么了?我所希望的生活绝非如此,这与我大学时制定的梦想背道而驰,我不想过着虚伪又自私的生活,但我无能为力,因为我不这样做,就没有办法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理查德是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他的工作很精彩,但总结出来只有一条:运用自己丰富的骗人经验,去把客户的钱骗到手。他经常为了下一次如何欺骗客户绞尽脑汁,再将骗来的钱交给公司。世界上所有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和银行)大抵都可以总结为类似的工作流程。理查德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住着大别墅,开着豪华汽车,每年都有两个月的带薪假期,和家人一起去海外旅游。但他并不快乐,他的压力没法释解。所以,他发现自己的情绪是不健康的,出现了自制力衰退的问题。

他说:“征兆就是,我上周对老板发火了,将一个文件夹狠狠地摔在了地上。老板竟然没有生我的气,他将文件夹捡起来,慢慢地交回我的手上,然后很无奈地看着我,耸耸肩,什么都没有说。难道他没有面对与我类似的问题吗?我想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压力的奴隶。”

没错,这就是世界,一个由压力组成的密闭空间,你无法逃脱,也永远当不了它的主人。但你一定能够做回自己的主人!当你了解到了世界真相,准备承受压力困扰的时候,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1.认识到压力的必然性。在这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果你天真地期待自己能够置身于乌托邦式的环境,那就是白日做梦。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只能直面现实。你不可能逃避,也无法视而不见。只有承认现实,接受现实,你才有机会融入现实,将压力释放出去。

2.认识到压力的必要性。压力太大了不行,但没有一点压力也不可以。如果没有压力,人的内心就会变得空虚,惰性的一面会开始膨胀。这同样是失控的前兆。必要的压力能够成为潜能释放的催化剂,让我们以积极的状态对待自己的生活。

3.你必须弄清自己最主要的压力源。压力的表现形态是大同小异的,比如埃森和理查德的表现就完全不同,前者是外向型的(他几乎要去抢银行),后者则是内向型的(他用发火的方式来压迫自己)。但是,每个人最主要的压力源又有所不同。要减压,就要找到自己最主要的压力源。找到形成压力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进而解决它,内心过重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缓解。如果你的压力总是无源之水,不清楚它来自哪里,因何形成,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切断它的根源,任何解决的尝试都是治标不治本,又岂能见效呢?

4.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调整价值观。压力通常与我们的能力有关,又与我们的价值观相关。埃森的情况属于前者,理查德则明显属于后者。对前者来说,能力越强的人,他的压力感就会越小,反之亦然。比如开车,一个会开汽车的人认为倒车是小事一桩。但不会开车的人不这么认为,他对如何将汽车启动起来都感到困惑无比,更别说灵活自如地将车倒进车库了。所以,埃森需要提高自己的赚钱能力,来释放因为缺钱导致的压力。

理查德呢?当现实生活与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这种压力往往比前者更危险。在许多情况下,压力不仅来自于我们对事物本身的不熟悉,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一些事物和一些现象的不认可。一旦自己的生活和眼中的世界违背了内心的价值观,人们就会感到异常痛苦(那些以自杀结束生命的人经常处于这种情况)。这时,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融入现实,改变价值观;要么离开现实,去寻找与价值观相符的生活。所以我对理查德的建议是后一种:“如果你确信自己对现在的工作无法容忍,那么立刻辞职,另寻符合你要求的事业。”理查德拥有这样的资本,他即便失业在家,银行的存款也能让他后半生无忧,因此他完全可以放弃压力源,去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5.善于向体外传递压力。

不要由自己扛起压力,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英雄”,这也不是可以效仿的榜样。你要学会把压力分解、传递到你所在的团队或者其他人身上。相信我,这绝不是推诿,也许别人正想帮助你、正想分担你的压力。总之,别认为你是唯一能够做好这项工作、承担这件事情的人。

6.做回自己的主人,控制压力。你无法掌控压力,你却是自己的主人。你要来安排做事的时间,而不是由事情来占满你的时间。如果由你来安排做事的时间,你便是工作的主动者,一切将由你支配和掌控,你可能很忙碌,时间也很紧张,但你不会感到特别劳累,也不会感受到那么大的压力。只有做回自己的主人,才能从忙碌中享受到乐趣。如果由事情占满你的时间,你成为了压力的奴隶,你只有一个结果:在忙碌中疲于奔命,巨大的压力就充满了你的内心。

在极限之前止步

你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压力最大的人,这也是人类目前普遍存在的心态。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痛苦看作是全世界最大的痛苦,把自己的不幸当成最大的不幸。

“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肯定没有!”你会自哀自怜地叹息。这是压力下的自我放弃。

还有人说:“我目标高远,没人比得上我;我在挑战极限,别人却庸庸碌碌。”这是自我加压。

我们肯定有压力、有烦恼,但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备这些,比你的压力大、烦恼多的人不可胜数,比如你在被老板解雇后,可能第二天就听说他因为股价暴跌跳楼了。这时你还会像昨天一样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同情自己的遭遇吗?如你能这样想,你会突然感到内心一阵轻松。

千万别去追求什么完美。完美只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只能去接近极限状态,但不可能做到。比如在工作中、在你的事业上,如果你总是苛求一种完美状态,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超出负荷的压力。你总是觉得自己还差一点:“我还要再努力一下,否则根本不能令自己满意。”如此一来,你既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也不能让自己快乐!

罗斯福作为美国前总统,他坦然地向公众承认,如果他的决策能够达到75%的正确率,就达到了他预期的最高标准了。这说明罗斯福对于工作拥有淡定平和的态度,他不苛求自己一定做到最好。一位伟大的总统尚且如此,你又何必追求旁人难以超越的最高境界?

人们每当完成一项工作以后,都习惯总结和反思一下不足。这当然是好事,值得鼓励,但你不要因为一点缺憾就感到自责。工作的教训可以汲取,压力却需要及时释放。当你因过分追求完美而陷入自责的怪圈时,你一定没有太多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态去改进工作,而且这对你的自制力体系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我对来自上海的朱小姐说:“只要你按时到达目的地,很少有人在乎你开的是劳斯莱斯还是手扶拖拉机。”

朱小姐是一位优秀的女士,她擅长主持、表演、唱歌、跳舞等,在国内曾经被誉为“千面女郎”。她在23岁时就获得了才艺电视大赛的冠军,随后成为了一家电视台的频道主持人。她十分兴奋,在日志中写道:“我看到自己的梦想就在前方,我要成为全国最棒的主持人。”

为此,她没日没夜地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半年),她每天只睡三个小时(有时还会通宵达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最终诱发了情感性精神病,朱小姐被送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还踢伤了一位前来看望的同事,并差点将另一位女主持人从16楼的窗口推下去。

朱小姐的父母听说我们的自制力课程后,带着她来到了美国。我们为她安排了一间卧室,就让她住在培训中心,每天对她进行两个小时的治疗。整个治疗的核心只有四个字,我们要向她的大脑输入这个新的命令:快点放弃!

1.放弃不该吃的水果“拿起桌上的苹果,你想吃吗?”我问。

朱小姐回答:“想吃,我有点渴了。”我说:“半小时前你刚吃了一根香蕉。现在你可以把它扔掉,然后等到饭点,我们再一同进餐。”朱小姐犹豫了一下,咬了一口,才把它放回桌上的盘子里。在第二天,她发生反复,当培训顾问要求她放回水果时,她失去自制,突然冲上来跟他厮打。但是第三天,她就平静下来,当提出同样的要求时,她毫不犹豫地把苹果扔了回去。

放弃不该吃的水果,意味着什么?她的潜意识会在这一进程中告诉自己:“我已得到满足,不再需要多余的水果,我占有它们没有任何意义,不如对它视而不见。”水果代表着诱惑,朱小姐的肠胃已达到极限(半小时前刚按计划吃完了水果)。反复的训练会改善她潜意识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她具备抵抗多余诱惑的能力。

2.得失心问答:拥有不一定带来幸福我们要学会放弃,为得到而放弃。这是我们在进一步的治疗中对朱小姐灌输的命令,以唤醒她内心的知足感与平和心态。我们提供了四道题对朱小姐进行问答练习:

第一道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朱小姐答:“失去的多。”

第二道题:“我得到的是什么?”朱小姐答:“得到的全是痛苦,压力每时每刻都让我痛苦。”第三道题:“我失去的是什么?”朱小姐答:“失去了一切,亲情,爱情,友情,自我,全都失去了。”第四道题:“在将来的生活中,我应该放弃什么?”朱小姐答:“放弃我的事业心,我希望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很显然,造成她当前困境的罪魁祸首,就是她的内心对于“拥有”的追逐。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人们的心里都在想如何更多地“拥有”,比如面子、金钱、地位、权力、信任、知识、经验、能力、学历、人际关系。这些仿佛一样都不能少,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人们妄图追求极限,激发全部的潜能,占据更多的物质,获得更大的成就感。结果是什么呢?想拥有得越多,心理的包袱就越大,压力也就越重。如果抗压能力不够强,早晚有一天会崩溃,就像朱小姐这样。

我们必须拥有一些对自己来说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必须放弃一些对自己来说是不那么重要也不那么必要。只有谨守这个原则,我们才能轻装上路,建立压力的释放机制——将那些次要目标定期剔除掉。

“我这样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