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制力: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
7621600000003

第3章 搬开自制的障碍(1)

虚假的希望

我见过许多人,他们经常表现出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幻想事情出现好的转变——事实上却已无可挽回,甚至比看到的还要糟糕,这可以称为“虚假希望综合征”。这是心理学家为我们总结出来的概念。

虚假希望综合征:

“只要我制定一个计划,事情就会变好了!一定是这样的!”然后感觉到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一觉醒来,计划仍然遥遥无期,或者说,即便昨天制定了计划,今天也不会真的执行。

“虽然现在很糟,但未来充满希望,前景一片光明!”然后兴奋地罗列了一大堆自己认为的有利因素,把这些“因素”都视为可以帮助自己的力量,比如人脉、机遇等,但几天甚至只过了几个小时、几分钟,就完全忘了这回事。

“这是我最后一次立下誓言了,一定要改变。而且一旦我实现了这种改变,情况将与今天大不相同,我的生活将是另一副样子!”当如此激情澎湃时,内心充满美好的想象,感觉十分良好,但过了一会儿,就像满足地抽了一根烟似的,对烟蒂的兴趣就不再那么大了,直到“烟瘾”再起,又会重新想象一番。在多年的研究和培训中,我发现这是最典型的自制力缺失的症状。它就像一块虚幻的大石头,放在人的面前,是人走向成功自制的第一个障碍。但是,“虚假的希望”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只要看看这个问题就行了:“你什么时候最容易做出改变的决定?”制定出改变的计划,通常是一个人处于他的人生低谷或遭遇挫折的时候,或者是在他感到失意之时。比如,去逛街时发现最大号的衣服都穿不下的尴尬时刻,女孩会发誓要减肥,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苗条的纤细美女:“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在一年的体检报告中出现各种不合格的时候,恐怕每个人都会发誓要去健身房锻炼,大声地激励自己:“我要让身体健康,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到!”在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的时候,学生会发誓要在明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取全班的前三名,甚至是年级的前五名,几乎每个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曾有过类似经历,但很少有人真正去做了;在我们的存款为个位数、面前又摆着需要立刻支付的账单时,人们也会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节省金钱,要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

“这是为什么?”有个学员诚实地回答我:“因为发誓改变会让我感觉自己开始充满了希望,我喜欢想象一下改变后的生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更苗条、更强壮、更有钱、更积极向上,想到此我就活力四射,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

没错,他总结的很正确,这正是原因。可惜,这一切都无法变成现实。在这时,人们做出改变的决定就是最典型的即时满足感,这才是目的。在什么都还没做之前,就让自己感觉良好,用以抚慰对于现实严重不满的心灵,但等感觉好了一点之后,得到满足的意志力就会消失,然后就不想改变了,退回到发誓之前的状态。

这就是虚假希望综合征的发生过程,为什么我称之为“虚假的希望”呢?就是因为它永远只是一个希望而已,决不会变成现实。这时的人总是发誓要改变,而且认为这是他意志力的体现。就像索利斯的戒烟战争一样,他笑着说:“戒烟很简单,我仅在上个礼拜,就戒了20次了。”

在做自制力障碍测试时,我们在学员的生活中发现了大量的“虚假希望”。有人曾立志在今年要读100本书,现在到了6月份却只摸了一本书的书皮,连作者是谁都没有记清;有人决心在今年要减肥成功,要天天早起,而且每周要锻炼至少3次,可他说:“每天晚上记日志时,我都恨不得要抽自己一个耳光,因为我只坚持了两天就失去了兴趣,之后的每一日我都在睡懒觉。”

总之,人们通过这些“根本不会真正去做的”计划,想象自己在未来一定是健康美丽、欢乐活泼和事业成功的。然后呢?改变很难!他们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的理由:天气很冷、空气很脏、看书很累、锻炼很痛苦……借口总是比计划更容易找到。

“虚假的希望”还有一个很厉害的特点:越宏伟越好。目标一定是远大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烈的满足感。所以我们很少在生活中看到有人制定每月减少两斤的减肥计划,多数人的目标都在十斤左右。我曾见过一位学员非常夸张的减肥计划书,上面写着每月减肥目标的数目是20斤,他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完成50斤的目标。制定读书计划的人也很少说“我要每天看5页书”,而是告诉你:“1周1本吧,平均每天50页,这是起码的!”制定的目标越宏伟,希望越大,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就会越好,也就越容易让自己从现实的低潮中爬起来,站起来,找回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状态——虽然对改变现实毫无用处。

进步的错觉

芬格认为他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每天都在进步,这不错。”事实上,他说不出自己在哪方面取得了进步,如果进行严谨的量化,很可能比昨天和前天还要糟糕。听听上司和同事对他的评价:

“他让人难以喜欢,因为他简直无所事事。”

“我早想解雇他了,但考虑到公司需要一个傻子,以突出其他人的聪明,才让他一直留在这里,做着无足轻重的工作。”

这真是一种令人感到羞耻的评价,但芬格对此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体验是相反的:认为自己相当不错,而且相信情况正在好转。

一个自制力强的人永远不会为自己找寻这样的借口:“我觉得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差不多行了,我可以交工了,这样就不错”“做那么完美干什么,没有人会为你喝彩的,所以我认为目前的高度就可以,不需要继续努力了。”

人们在评估自己对于事情的控制力时,就会在高估自己对于生活的掌控程度,总是过于乐观。当事件朝着他们认为的方向发展,他们就会认为那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当事件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时,他们又觉得这全是别人的错,因为自己的付出是不能质疑的:“我在进步,但别人不一定。”这种心态很好证明,在最近几十年里,已经有许多研究一次又一次得到这样的结果。在我们的课程上,也有大量的案例证明,美国的每个小镇上都“流窜”着数不清的“进步错觉症”患者。

进步的错觉:

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于事情的控制力。

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就以为自己掌控了世界。

人们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自身的能力总是乐观估计。

例子一:

在购买水果时,你挑选到了几个美味的苹果,品尝完之后,你觉得它简直是苹果中的最佳品种,你会想:“很少有人能买到这种苹果,所以这一定是因为我很擅长选苹果。”事实上,水果店当天出售的这批苹果的质量都很不错。也就是说,当天在这家水果店买苹果的人都像你一样夸赞了自己。

例子二:

有一天,你去买彩票,然后中了百万大奖。你会怎样想呢?许多人都认为是自己选中了幸运数字:“这是我找到了幸运数字的功劳,别人没我这种能力(运气)。”但事实上,彩票号码是随机的,你所选择的数字并不能影响到它们。只能说,它碰巧是你选中的号码。尽管绝大多数人知道并且接受这一点,但是潜意识中仍然有这样的想法:选择哪个数字或许真的很重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

当人们产生这种错觉时,有时表现为某些不可思议的想法,类似于童年时的天真。

在一项由我们的课程研究中心举行的试验中,试验参与者在一旁观看另一个人将篮球投入铁环中,观看完后让他们回答问题:“你认为他什么会投中?”结果显示,当他们希望这个人投中,而真如其所愿时,他们会觉得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他们的愿望在起作用。“我认为是我的祈祷起到了作用。”可事实上,人们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对别人的结果有任何影响。

“对红绿灯的掌控”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今天在纽约,仍然有行人喜欢按“手动红绿灯按钮”,尽管他们的这一行为并不能起到作用,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交通灯就由计算机统一控制了(此前行人可以干涉红绿灯时间),现在那些按钮仍然存在,是因为拆除它们需要一大笔钱。

不再起作用的按钮就在那里,每天都有人去按它们,然后绿灯真的亮了。当我们采访路人时,他们说:“这样可以帮助我节省时间,尽早通过这个路口。”按钮加强了人们对掌控能力的错觉,并改善了路人在等待中愈加焦躁的情绪。因为当他们感到自己的某些举动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时(让绿灯尽早亮起),常常会感觉到快乐和满足,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影响到什么。

进步和掌控的错觉也经常在金融市场体现,股民觉得自己能够把握好市场,华尔街的操盘手也骄傲地认为一切尽在掌握。结果却并非如此,一项研究表明,在交易者感觉越有把握时,他们实际的表现就越糟糕,最近一百年的几次股灾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就在人们乐观地估计了自己选股的能力、蜂拥入市场时,股市却突然崩溃了。

“进步的错觉”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使得人们不能及时地吸取经验教训、对生活的反馈也变得迟钝,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当人们感觉自己正在掌控一切时,他更有可能会忽略来自于环境中的一些警醒信号,这些信号在提示他:“事情并不在你掌控之中。”他会回避这样的信息,像将脑袋伸进沙子的鸵鸟一样“看不见”。

艾里克和马修很早就在普林斯顿大学认识了,他们是校友,也同为大学体育协会的一员。他们的条件是差不多的,并且在同一时间进入了华盛顿的一家跨国公司。两个人不但成了工作上的搭档,也成为了竞争对手。在工作上,两个人当然也都同样努力,但是不久之后,他们的差别就体现了出来。

“我觉得已经做得够好了!”这是马修的口头禅,他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尽职尽责地完成由他负责的工作(onlymyjob)。马修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在公司中做得很不错,因此没有必要过多要求自己。

但是艾里克说:“我觉得我还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出色!”他经常这样对自己和上司说。因此,就算已经按时完成了任务,他还是会想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完善一些。在挑剔的上司眼中,艾里克不但对于工作是尽职尽责的,而且他还力争做到尽善尽美。上司评价说:“我们就需要艾里克这样的员工。”于是,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慢慢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巨大的差距:进入公司一年后,两个人同时加薪升职;两年后,艾里克加薪、升职;三年后,艾里克荣升为公司的部门主管,马修却仍然停留在两年前的状态上,每到经济危机时,后者就可能成为公司的裁员目标。

得了进步错觉综合征的人,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自我满足,不但满足于当前的状态,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他们在看待自己的能力上不十分清醒,在做事时也不会全力以赴,只是点到为止,因而很难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同时,他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越低越好,于是经常为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努力寻找借口。到了最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

当你有很高的掌控能力时,你一定会低估自己所作所为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实质的“控制力消退”。对每个人来说,这种障碍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旦你忽视了对它的约束,缺乏对它的警惕性,它就会用乐观的陷阱把你拉下水,让你成为进步错觉综合征的“受害者”。

当你越感到自己强健有力,你对控制所产生的错觉就会越深。不仅是个人,今天整个世界也都沉陷在进步的错觉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普遍觉得科技在进步,但事实是什么呢?《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揭示了真相: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最初10年,IT领域的重大进步掩盖了能源、交通、太空、材料、农业和医药等各个行业的相对停滞。IT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经济增长。但是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进步,人们却误以为人类科技的进步在加速。

比如,我们每天都能买到最新设计的手机产品、通过3D软件编写逼真的动画、模拟未来的风光、观看超级影片、设计功能更强的电脑软件,却在乘坐一个世纪前修建的地铁,用着两个世纪前就已经发明的电话;看看身边的实际环境,与20世纪的60年代几乎别无二致。在防御地震和飓风等基础领域、旅游以及提高寿命、防治重大疾病等诸多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基本上毫无进展。

及时享乐

享乐主义是什么呢?为什么“享乐至上”的心态会严重阻碍我们的自制力?这是因为,追求及时享乐的人所有的行为动作都被人们身体产生的快乐与痛楚决定,他们力求将快乐与痛苦的距差增至最大。正如同康德(他具有享乐主义思想的倾向)所说:“人觉得他自己有许多需要和爱好,这些完全满足就是所谓的幸福。”

享乐主义:

只看到了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忽视责任和义务。

不考虑未来,只追求现在的生活质量。

被某些习惯绑架,明知它是需要驱除的恶劣行为,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现象一:吸毒者的失控诱因

吸毒者并非只是追求毒品带来的快感,他们吸毒的原因大多出于对于现实的逃避,以及为了满足内心潜在的“享乐心态”。这与一个人的个性、意志、情感、心理等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内在的好奇心太过于旺盛,对于现实也过于不满。

1.好奇心理。

这是吸毒群体最常见的心理表现之一。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某些场合看到别人吸毒或者在别人的诱惑下,觉得吸毒新鲜、刺激、好玩,抱着试试看的好奇心理而沾上毒品,并逐渐深受毒害而不能自拔。

2.任何事情都有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