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遇上禅
7628400000020

第20章 禅与用人之道(2)

现代化管理学主张对人实行功能分析:"能",是指一个人能力的强弱,长处短处的综合;"功",是指这些能力是否可转化为工作成果。结果表明:宁可使用有缺点的能人,也不用没有缺点的平庸的"完人"。

死猫的头最珍贵

禅思禅悟:得人才者得天下

游方和尚问曹山禅师:"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曹山禅师抬眼远跳,只见树的枝丫悬挂着一团黑色的尸体,于是说道:"死猫的头最珍贵!"

和尚圆睁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为什么世人认为一钱不植的东西,禅师竟认为是世间最珍贵的?"

曹山笑着说:"樗树根大枝弯,世人因为看它无用,它便得以生存;栎树虽然"一表树才",但是做船船沉,做棺腐朽,造器具即折毁,当屋柱生蛀虫,完全没有用处,唯一有用的就是可以用来乘凉。正是因为它们无用所以才珍贵!死猫儿头最贵,因为没有人出价争夺,也没有人出得起性命价钱啊!"

在禅师看来,世俗无价值的清明自在便是生命的至宝;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就是企业发展的至宝。

随着电影《天下无贼》中的扒手头目"黎叔"的一声感叹--"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不由得使我们大吃一惊:看来,人才掌控世界的时代真的来临了,最起码,"贼"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曾有人问比尔·盖茨:如果让你现在立刻离开微软,你还能东山再起吗?比尔·盖茨肯定地回答:能!只要给我100个微软员工,我就能再造一个微软。比尔·盖茨的话说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人才!高素质人才是现代企业征战国际市场最有力的法宝,掌握了人才就拥有了天下。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网罗人才,古代燕昭王黄金台招贤,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1000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3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3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1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500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500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千里迢迢赶来。"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乐毅,有齐国的邹衍,还有赵国的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管理之道,唯在用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

僧鬼合作

禅思禅悟: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呜呜呜……"路上有个比丘正哭哭啼啼的行走。

这时,比丘正巧遇到一个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鬼见比丘如此伤心,便问他:"你为什么一边走,一边哭呢?"

比丘吸了吸鼻子回答说:"因为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被僧人们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和供养全都没有了,人们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没有人理我,所以愁得我只有哭泣。"

"这好办!"鬼拍拍胸脯说道:"我有一个办法,能帮你消除坏名声,还能得到许多的供养。"

"喔!有什么好办法呢?"僧人破涕为笑。

"你站在我的肩上,让我扛着你行走。人们只能看见你,看不见我,一定会以为你得到了真道,也会争着供养你。不过,你要是得到供养,必须分一半给我。"

"这有什么问题呢?"比丘答应了。

鬼便让比丘站在肩上,扛着他来到原来住的村庄里,并在村子里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个比丘在空中行走,都非常吃惊,以为他得道证得神通了。

"哎呀!这种得道的人还被赶了出去,这些僧人真是人不像话了!"

于是,村里的人都涌进寺庙里,齐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大家又一起把那个被赶走的比丘,迎进寺庙里住下。

重新回到寺院的比丘果然每天都得到许多信众的供养。他依照原来说好的,把所得的吃穿等供养,都先送一半给鬼。

"修行的人应该自己努力修行,而不是为了得到供养而投机取巧,依靠别人的力量啊!"一位有天眼通的僧人看到这比丘与鬼一起合作欺瞒信众,十分的感叹。

有一天,鬼又扛着比丘在村子里行走,不料恰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一个小官。鬼一看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得不得了,情急之下,扔下比丘,拼命逃跑了。

比丘毫无心理准备就忽然从半空中掉下来,摔得皮破肉烂,气绝身亡。

什么是猪一样的队友?这就是猪一样的队友。

一个企业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它需要时时刻刻与人合作,除了供货商、分销商、顾客,还要和房东、主管部门等以及社会上的人合作,这些都是外部合作人,还有我们的员工和生意合伙人,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则是一切的起步,也是一个生意成败的根本。

99%的企业失败或者倒下无非是基于两种原因:

1.合作伙伴的矛盾和分歧;

2.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

前一个问题是企业成功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石企业终究是会分崩离析,难以长久。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理想的合伙人呢?

1、品质要好。人品在工作层面上很大方面代表了"职业操守",一个工作能力越强的人,如果人品不好,他的破坏力就越强,带来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2、能沟通的人。企业是个利益共同体,不是家,是件严肃的事情。双方都有责任主动的去沟通。中国人的个性是相对含蓄谦虚,常常有话说三分,所以沟通的空间相对大。凡事不要见面无声,面后有声。误会的产生往往是:误认为别人应该会理解或明白我。解决误会的最佳办法是主动沟通及多沟通。

3、文化比较接近的人。有三个兄弟一起创业,老二去日本留学工作多年,留日工作期间就和哥哥弟弟一同创业,他负责从日本引进资源,老大、老三负责国内的市场经营,本来干的不错,老二回国后,不到一年时间,和兄弟们打了起来,把好端端的事业给闹散了;当然也有不少长期留学和工作于美国的人,和国内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以及朋友一起裸体创业,走不了多久,就开始闹分裂了,原因就是文化的差异,大家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差异比较大,容易起纷争。

曾经与人合伙,创立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的香港富豪郑裕彤在总结其创业经验时,更是以"二十三字箴言"强调合伙人的重要性。这"二十三字箴言"是: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恳,处事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

总之,理想的合伙人不仅是一个能提供金钱、安全感或其他方面帮助的人,而且更重要的他应该是一个能让你信任、尊敬、同甘共苦的人,是一个与你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的人,是一个能与你的才能、性格及其他方面相互补充的人,当然他不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或亲属。

正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一个合伙人的圣明或者昏庸,决定了一个团队的生死存亡。一旦团队中存在见利忘义,趋炎附势之徒,就应尽早将他们请出去,否则他们就会像污水一样污染整个团队。

大师的鞋带

禅思禅悟:管理者不要打击自作聪明员工的积极性

守田勘弥是日本江户时代最有名的歌舞大师,除了在幕府剧场表演外,他还在自己创办的"守田座"剧场里表演和授徒,门生多达百余人。

有一次,守田勘弥在"守田座"剧场要表演一出名为《逃荒者》的新剧,这部戏讲述了一位被地震夺去家园的普通百姓,不远千里徒步逃荒寻找新家的经历。

因为是演新剧,所以很多幕府里的舞师也来帮忙化妆,当然,他们也希望能趁这机会悄悄地从守田勘弥身上学一点东西。化好妆以后,守田勘弥正准备上场,这时,一个门生靠过来拉了拉他的衣袖,轻声地说:"师傅,您的草鞋带子松了!"

守田勘弥一愣,他看了一下脚,微微对门生一笑说:"谢谢你!"然后蹲下身子绑好了鞋带,可是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又解开了!

一个幕府的舞师觉得很奇怪,轻轻问他:"你的门生刚刚提醒你鞋带松了,你也接受了系好了,可是为什么现在你又故意松开鞋带呢?"

守田勘弥看了看自己的鞋子说:"我要演的是一个长途旅行的逃荒者,这样松垮着鞋带,应该更能衬托角色的疲劳神态!"

幕府的舞师听了守田勘弥的话,不禁深深被他这种细腻的表演艺术所折服,也终于明白守田勘弥为什么要故意松开鞋带了,但是幕府舞师还是有些想不通,他纳闷地问:"既然是这样,当你的门生提醒你的时候,你又为什么要接受呢?我觉得你应该趁这个机会教导一下你的门生,也便于让他掌握更多表演的真谛!"

"教导门生的机会很多,但刚才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又怎么能够不顾他的感受,轻易否定他的提醒呢?"守田勘弥认真地说,"要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充满坦率和真诚的,所以我只能假装接受,这样才不会伤害到他的尊严,我觉得任何人的真诚都应该值得珍惜的。"

作为管理者,碰到一些事事不合作、工作态度又差的员工,当然头痛;但有时则又会遇到一些自作聪明,事事想帮忙,可以越帮越忙的员工,一样令人啼笑皆非。

对待这样的员工,千万不能用责骂的方式,这会使他们以后不与管理者配合,甚至可能对领导产生反感。试想,有人全心全意地为你解决问题,你不但不欣赏,还骂他一顿,员工心里肯定不舒服。

首先,应感谢员工的诚意,然后再解释一下他犯的错误,最后替他找个台阶下。甚至可以在最后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是自己解释不清楚,才会累他白花精力,相信他会轻松地接受意见。

其实,只要适当引导,自作聪明的员工不难成为有用的员工。毕竟他们的工作热情是高的、主动的,精神是值得鼓励并应让他们保持下去的。不要放弃这些员工,他们可能是企业最重要的人才来源。

什么是气?

禅思禅悟:如何对待爱发牢骚的员工

有一位妇人脾气十分古怪,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气。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朋友对她说:"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为什么不去向他诉说心事,请他为你指点迷津呢?"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

她找到了高僧,向他诉说心事,语言态度十分恳切,渴望从高僧那里得到启示。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她阐述,等她说完了,就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禅师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把她关在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开始哀求,但禅师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禅师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你的气都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问时,妇人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旋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当高僧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道路,不做无谓的抱怨,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

但是,荀子的圣贤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大多数的人更像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忍不住诅咒"命运女神像个喝醉了酒的婆娘,喜怒无常,而且双目失明,一味瞎干瞎闯!"

折中一下,马克·吐温的话能够给人更多的安慰和启示,他说:"每个人都在谈论天气,但却没有一个人会对天气做什么。"这句话透露出人性的缺点之一:虽明知什么都不会改变,却有股想要发发牢骚的冲动。

所有企业都会有许多员工在发"牢骚",有"牢骚"是正常的,没有"牢骚"是特殊的,但"牢骚"太多太集中势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应及时给于解决。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管理者的启示是,无论企业有着怎样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无论为员工提供多么优越的客观条件,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员工在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因此,对员工那些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约说,和没有人发牢骚的企业相比,有人发牢骚的企业会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