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遇上禅
7628400000028

第28章 禅与修身之术(5)

在企业界凡有所建树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企业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意大利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德格曾对此有言:"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在未来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杰克·韦尔奇也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你可以停止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伴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世界经济呈现出两大变化趋势:一是全球化,二是知识化。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家组织如果停止了学习,那么势必会遭到时代的淘汰。

日本有句成语"问是一时之耻,不问是一世之耻",也就是说,如果因为怕一时之耻而不向别人请教,那么一辈子都因无法搞懂这个问题而蒙羞。管理者如能做到不耻下问,不经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好感,何乐而不为?

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思禅悟:后退,也是一种前进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于是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就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愈大,也就能冲得越快;虎头靠近地面越近,也就能跳得更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于是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不仅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惜机开示:"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

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无德禅师以插秧为喻,向弟子们揭示了进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能屈能伸,既能在万丈崖壁上挥毫泼墨,好似银河落九天,又能在寂静山林中蜿蜒流淌,自在清泉石上流。

在广袤无垠的亚马逊热带丛林里,生活着一种倒着飞翔的鸟儿,它的名字叫蜂鸟。这种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身体只比蜜蜂大一些。它能倒着飞行,还能静止地"停"在空中。当"停"在空中时,它用自己的细嘴吸取花中的汁液或是啄食昆虫,发出比蜜蜂更为柔和的嗡嗡声,这时在它身体两侧闪动着宝石般的光芒,姿态优美极了。

蜂鸟轻盈、迅疾、敏捷,翩舞在林间,优雅、华丽的羽毛,从来不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的衣裳,而且它终日在空中飞翔,只不过偶尔轻贴草地;在花朵之间穿梭,以花蜜为食,可谓是造物主的宠儿。听闻很久很久以前的蜂鸟,却并非如此。

相传蜂鸟家族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只准向前不许后退,如果有胆小的蜂鸟临阵退缩,就会遭到很多蜂鸟的围攻,最终被自己的同类啄死。虽然蜂鸟体态娇小,却极具攻击性,整个热带雨林,没有哪种动物没遭受过蜂鸟的袭击,没有哪一种动物不害怕蜂鸟。

那是一场异常罕见的森林大火,一向骄横的蜂鸟们看见熊熊飞舞的烈火侵占了它们的领地,正吞噬着自己的家园,它们愤怒了。在蜂鸟王的带领下,一群群地向烈火扑去,结果全都被烧焦、死在了烈火中,虽然眼见了徒劳的牺牲,但蜂鸟们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前进,因为按照规则不能退缩。一次次冲锋的结果,无疑是死亡惨重。

这时,其中的一只蜂鸟动摇了,它试图后退,蜂鸟王看见后,愤怒地指挥其他蜂鸟围攻它,但其他蜂鸟无动于衷。令蜂鸟王不解的是,还有一小部分跟随那只想要退缩、叛乱的蜂鸟一起向后飞去。蜂鸟王和更多的蜂鸟成了烈火的牺牲品,而那一小部分蜂鸟则存活了下来,并担负了延续蜂鸟种族的使命。

后来的蜂鸟便一直倒着飞翔,并且不再动辄攻击其他动物,它们性情温和,与其他的生灵和平共处,繁衍生息在浩瀚的雨林中,保留了自己固有的生存空间。

如果一味盲从,全部投身火海,也许如今就再也看不见那美丽的鸟儿了。在遭遇困境时,为何不像那少部分聪明的蜂鸟一样,及时醒悟,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困境演化成生命的出口。

作为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勇敢无畏并不等于胜利,而绕开困难,也不失为一种智慧。要善于分析解决困难的成本和代价,如果成本和代价过高时,后退也是一种前进,因为后退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快的前进。

退时当思进,进时当思退。进的时候,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而要考虑回旋的余地;退的时候,也不能胆怯地一退到底,而是以退为进,为自己留下再次起步的踏板。进一步,豁然开朗;退一步,海阔天空。进退自若,那才是做人,做企业的大境界。

肉身佛

禅思禅悟:不经苦难,怎见功德

归省禅师担任主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人面黄肌瘦。

有一天,主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的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吓得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听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都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平静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彩,于是就把应急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有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去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一边为人诵经,一边四处化缘,得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千劫万难对修道之人而言正好是成就菩提的逆境上缘。人生之路艰幸而泥泞,而只有在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脚印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在橄榄球比赛中,一直跑到了场外也不停歇的镜头让人记忆深刻,这也揭示了"美国梦"的一个重要含义:只要持之以恒,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20世纪80年代,农田承包到户。他把一块水洼挖成池塘,想养鱼。但乡里的干部告诉他,水田不能养鱼,只能种庄稼,他只好又把水塘填平。这件事成了一个笑话,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想发财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听说养鸡能赚钱,他向亲戚借了500元钱,养起了鸡。但是一场洪水后,鸡得了鸡瘟,几天内全部死光。5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一个只靠三亩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不啻天文数字。他的母亲受不了这个刺激,竟然忧郁而死。

他后来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过炮眼……可都没有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