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遇上禅
7628400000009

第9章 禅与领导艺术(1)

良宽禅师劝外甥

禅思禅悟:看破不说破,点到为止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他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赌吃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终于为乡情所感,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乡。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的时候,就对他的外甥说道:"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是发抖,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地说道:"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禅宗的教学法,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禅的教育,就是不说破,不说破才是禅教育的全部。

远古时代,人们是不穿衣服且过着群居生活,毫无隐秘可言。后来逐渐进化到用树叶、兽皮做衣服遮羞,再后来大家便形成一家一户的家庭,盖起了房子,房子周围盖起院墙,在窗户上用布帘挡住,再后来,文明到连语言也得带上面具的地步,人类的隐私也越来越多。所以在交往中,说话不能太露,话说得太露虽不至于像扒了对方的衣服一样令对方难堪,但总的说来,会使对方感到难以接受。因此,智者在给予批评式建议的时候,不会把话说得太露骨,而是点到为止,给对方留下余地,对方接受批评或建议的同时,还会心存感激之情。

春秋时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知道这个计划会遭到很多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对左右的人说:"谁要是对我攻打楚国发表反对意见,我就处死谁。"因此很多大臣都不敢来指出这个计划的错误。攻打楚国会给吴国带来很大危害,吴王的宫廷近侍少孺子为了劝谏吴王,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吴王早起时发现少孺子浑身湿漉漉的,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少孺子说:"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心中猛然警醒,同时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于是决定放弃攻楚的计划。

少孺子鉴于吴王的威严和其下的命令,不能直接进行批评,于是连用三种动物,比喻其做事只图眼前利益,不知祸害就在后面,从而使吴王醒悟并接受了他的批评。正是因为少孺子将批评意见寓于故事中,才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进了忠言。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是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决定要素。

不说破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技巧,能帮助人们将一些不好直说、不愿直说、不能直说的话间接地说出来,让听话的一方在作出延伸或深入思考之后,领悟出说话人有意藏起来的那层意思。

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在路上碰到一个富翁。这位富翁得意洋洋地说:"你能分辨出我的两只眼睛中哪一只眼是假眼吗?"马克·吐温对这位为富不仁的富翁早就没了好感,这会正好抓住机会刺刺他。马克·吐温说:"你的左眼是假眼。"富翁十分惊奇地说:"你怎么知道的?"马克·吐温说:"因为在这只眼里,还能看到一点仁慈。"马克·吐温说富翁的假眼里还能看到一点仁慈,这等于拐着弯骂对方是为富不仁是冷血动物。这里,马克·吐温不便直接指着对方的鼻子骂人,而是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一个人患了病,不能讳疾忌医,否则他的生命就会发生危险。同样,一个人在思想、作风上有毛病,就必须像接受医生的好意治疗那样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批评不是为了害他,而是为了帮助他,拯救他。

对待犯错误员工的批评,态度一定要严肃认真,切不可用尖锐措辞、激烈语调来严厉批评,让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员工出现过失的时候,老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老板可能不知道,当自己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员工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老板在呵斥员工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员工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

批评不应该永远是暴风骤雨,也应该有和风细雨、旁敲侧击的时候,这才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智慧。

文殊菩萨度众的智慧

禅思禅悟:学会赞美员工,使绩效倍增

佛陀听说因为迦师那国地处偏远,缺乏教化,民风尚未开化,所以当地的人民性情野蛮、不讲道理,而且国内造恶者众多,时常争执搏斗。于是他就决定派自己弟子到那里去度化当地的人民。其中一个叫摩诃目犍连的尊者毛遂自荐,愿意到迦师那国去度化当地的人民,佛陀点头表示赞许。经过一整天的劳累奔波,摩诃目犍连终于达到了目的地。但是正当他要踏入城门的时候,却吓得停下脚步,因为他看到一个妇人手里拿着一把菜刀,一面挥舞,一面追赶着一个怀中抱着鸡的男子。紧接着,他又看到两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拳脚相加……不堪入目的画面比比皆是,摩诃目犍连觉得自己是到了地狱。但是很快他就冷静了下来,走向城内。

由于这个国家的佛法尚未开化,所以众人没有见过僧人,摩诃目犍连的到来使他们觉得很诧异,纷纷侧目,并且议论纷纷。摩诃目犍连在一棵树下坐了下来,说:"你们这样刚愎粗野的行径是愚痴的,你们若不改恶行,将来的果报必定是在三恶道中受苦,快止恶行善,广结善缘吧!佛陀曾说……"还没等他说完,众人便发起怒来,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人竟然敢教训他们。于是众人合伙把摩诃目犍连赶走了。

在路上的时候,摩诃目犍连碰到了舍利弗尊者,他没有想到摩诃目犍连这么快就回来了。于是摩诃目犍连就将自己在迦师那国的经历告诉了他,舍利弗说:"你应该用智慧化导他们呀!"于是舍利弗就去了迦师那国。他觉得自己应该用戒法来教化他们,因为一旦有了戒法,他们就不会胡作非为了。没想到等他到来迦师那国,刚开始讲一点戒法的时候,迦师那国的人便立刻把他骂走了。

之后佛陀座下的弟子们一一前往迦师那国进行度化,但是都不被该国人民所接受。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请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萨前往迦师那国进行教化。文殊菩萨到了该国之后,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一张口便是宣扬佛法,而是采用赞叹的方法,称誉迦师那国的每一个人:"贤者,你们的作为真令人感到欢欣喜悦。"在见到国王之后,文殊菩萨又在国王面前赞叹他的每一个子民:"大王,住在东海渔村的若嘉工作勤奋,恭敬父母;在西城守门的连尼伽尽忠职守,不辞辛劳;国境北方的打铁匠颇具胆慧,总能为人们平息争执,消弭烦恼……大王呀!必定是您的德政彰显,使得人民如此纯朴善良。"

文殊菩萨赞美的话语使得国王无限欢喜,很快他的这些软言慰语便传遍了迦师那国的大街小巷,人们都觉得文殊菩萨说出了自己的优点。于是众人便手持金宝香花、美食佳肴或锦缎绫罗,到文殊师利菩萨的面前至诚供养。文殊菩萨觉得时机已到,就对供养他的人们说:"你们供养我,不如供养我的师父--释迦牟尼佛,佛陀是人天导师、四生慈父,具足福德、禅定、智慧,若能诚心供养,其福报必倍于此。"该国的人民听后,都觉得不可思议,直说要供养这位佛陀,于是文殊菩萨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去向佛陀恭敬顶礼供养。佛陀的弟子们看到此等景象,纷纷开口赞赏:"文殊师利菩萨真不愧是已登地的大菩萨,竟能善用权巧方便广度众生,真是令人激赏呀!"

佛经有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凡修菩萨行者度人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其中爱语指的就是要给予对方一定的赞美和鼓励,以便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对方才能够接受自己的劝导。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善于赞美和欣赏他人的人,往往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赞美和欣赏,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反之,一个动辄就批评和指责他人的人,往往得不到大家的喜爱,人际关系僵硬。所以,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适时地赞美他人,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顺畅。

赞美,是一种力量。今天这个年代,没有一位管理者能否认赞美员工的实用性。员工值得奖励的时候,管理者不应该想:"我想让他知道我感谢他,可是我找不到适当的方法来表达,所以就算了!"今天这个社会,员工如果受到忽略,他不会再积极效命。管理现代的员工,积极地采用赞美,表扬的方法,已经不再可有可无了,而是一种必须。

某王爷手下有个著名的厨师,他的拿手好菜是烤鸭,深受王府里的人喜爱,尤其是王爷,更是倍加赏识。不过这个王爷从来没有给予过厨师任何表扬,使得厨师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王爷家里来了一位远方的贵客,王爷点了数道名菜招待贵宾,其中一道就是王爷最喜爱吃的烤鸭。厨师奉命行事,然而,当王爷挟了一只鸭腿给客人时,却找不到另一条鸭腿,便问身后的厨师说:"另一条腿到哪里去了?"

厨师说:"禀王爷,我们府里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王爷感到诧异,但碍于客人在场,不便问个究竟。

饭后,王爷便跟着厨师到鸭笼去查个究竟。时值夜晚,鸭子正在睡觉。每只鸭子都只露出一条腿。厨师指着鸭子说:"王爷你看,我们府里的鸭子不全都是只有一条腿吗?"王爷听后,便大声拍掌,吵醒鸭子,鸭子当场被惊醒,都站了起来。王爷说:"鸭子不全是两条腿吗?"

厨师说:"对!对!对!不过,只有鼓掌拍手,才会有两条腿呀!"

天底下所有的人在付出心力之后,都不希望别人无动于衷,而是至少对自己的付出有一点感激的心情。不论是经理还是员工,是父母还是子女,是教练还是运动员,尽管每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都很独立很自足,可是骨子里,我们谁都需要别人的认可,来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自己心里渴望别人的认可和鼓励,可是因为太忙或工作压力太大,而忘了要去认可,鼓励别人。

赞美的对象并不只是表现优秀的员工,有时候,身为管理者,你也必须给有缺点的员工以赞美,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赢得下属的好感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它有时能给那些不太自信的下属以极大的激励,让他们精神抖擞、自信地去完成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

清洁工的工作在一个大公司来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也最被人看不起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在一家他服务公司的保险箱被盗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保住了财物。

事后,大家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然而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边经过时,总会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能感动一个员工,并"以身相许"。这也正合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

美国着名女企业家玛丽凯经理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

金钱在调动下属们的积极性方面不是万能的,而赞美却恰好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你对他们真诚的表扬与赞同,就是对他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而能真诚赞美下属的领导,能使员工们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并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才能。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企业管理中开始把观察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人",更加注重满足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在企业中,作为管理者,要把更多的视角投向普通员工,在细微处体现人性关怀,让每位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能体会到企业的真正温暖,如此,方能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也唯有此,才能保证企业的基业常青。

少康传法

禅思禅悟:培养员工良好工作习惯

少康法师是净土宗五祖,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法师出生后一直不说话,7岁随母亲到灵山寺拜佛,母亲问:"我儿认得佛爷吗?"法师忽然发声说:"是释迦牟尼佛。"父母悲喜交加,就施舍他出家为僧。到15岁,即通晓《法华》、《楞严》等五部大经。

那年,少康法师云游到浙江传播净土法门。

当时,浙江对净土法门并不熟悉。所以,很少人愿意接受他的教化。

怎样传法呢?法师想到了一条妙计:从娃娃抓起。他便以自己乞来的钱引诱孩子们说:"阿弥陀佛是你们的老师。有谁念阿弥陀佛一声,我便给谁一枚铜钱,念十声者,给钱十枚。"孩子们年幼无知,也不知阿弥陀佛何意,听说有钱,便争先恐后地念起佛来。法师也果然履行诺言,把乞来的钱如数付给了孩子们。不久,消息越传越远,来法师面前念佛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法师没那么多钱支付,便酌情减量。

一个月后,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没那么多的钱了,但我也不想让你们白辛苦,从今而后,每念佛十声,给钱一枚。"孩子们见钱给少了,但仍有钱可挣,便不以为意,反而念佛念得更快了,每个孩子都想多挣些钱呢。

这样月月下来,到了一年之后,孩子们念佛已成了习惯,法师不给钱了,一张张小嘴却仍是常宣佛号。受孩子们影响,当地的大人无论贵贱,也都念起佛号来。法师在街头巷尾一过,所见之人皆佛号声声,响成一片。法师笑了,妙计终于得手,净土法门终于在百姓心中扎下根了。

这就是习惯的强大力量。

所谓"习惯",一是"习",就是学习好的行为和好的做法;二是"惯",这个"惯"不同于一般的执行意义上的"贯",而是多了一个"心"字旁,就是说,要将从心底里感悟到的好行为好做法付诸执行。

2003年,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了《习惯的力量》一书,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一经出版,广受好评,被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等权威组织评为当年度最畅销的商业生活类图书。

其实,对习惯的力量及其重要性我们并不陌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成败"之类的警句早已人人耳熟能详。更有下面这个更"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