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按摩保健全书
7629400000006

第6章 头部按摩技法(5)

有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用手指或手掌着力在体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震颤动作。用手指着力称指振法,用手掌着力称掌振法。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稍重。本法一般常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具有醒脑提神疏经通络,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胃肠等作用。

15.扳法

双手以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称为扳法。

颈项部扳法,操作时有两种方法。

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术者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

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后,术者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颏部,手则扶住其枕部,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头的手用力,先作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把患者头部作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再作扳。

扳法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扳动幅度一般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

颈项部旋转定位扳法本法临床常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关节错位或关节功能障碍等病症,本法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等作用。

16.拔伸法

拔伸即牵位、牵引的意思。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方法,称为拔伸法。

头颈部拔伸法。患者正坐,医生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的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

本法操作时用力要均匀而持久,动作要缓和。本法常用于颈椎关节错位、颈部伤筋等。对扭错的肌腱和移位的关节有整复作用。

17.叩法

用指端着力或五指并拢屈曲成握空拳状,或以小指尺侧部分着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叩击动作。根据施术时力点不同,叩法分为中指叩法、五指叩法、拳叩法3种。

叩法中指叩法主要适用于颅顶及浅表关节,常与拿法、扫散法、一指禅推法配合治疗头晕、头痛、耳鸣等,与点法、运动关节类手法配合治疗各种关节疼痛。五指叩法主要适用于前额、颅顶、浅表关节部位,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感冒等疾病。

此法具有疏通经脉,通络止痛,滑利关节,开窍醒脑,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等作用。

18.火柴棒头按压法

以一手食指抵于耳后,拇指附于耳前穴旁,另一手持火柴棒头端1/3处,对准穴位以火柴棒头按压。一般用火柴棒头按压,无需摇动或上下移动,只需定点向深处按压。一般用此法频率为每分钟90~180次。力度要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佳。此法适用于耳穴。

19.棒推法

是指用棒针紧压操作部位,着力点不移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称为棒推法,此法适用于耳穴。

用棒针操作,频率每分钟60~12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佳。

感冒

【症状与病因】

感冒是四季最为常见的外感病,以冬春季较多见,尤其气候骤变时为多。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力减弱,在气候异常、冷热失调、人体卫气不固之时,风邪乘虚而入,或由一种滤过性病毒所致。其症状是:头痛、四肢酸楚、咽痒咳嗽、口渴、鼻清涕、喷嚏、恶寒发热(或不发热)、无汗、咽红肿、胸部发闷、气短、胃脘部胀满、心烦意乱、恶心呕吐、头晕等。

头部按摩对感冒有较好的疗效,按摩头部穴位不但能增强免疫功能,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使机体发挥其自身的抗病能力,抵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单纯药物疗法所不能达到的。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脑户,风府,风池,天柱,迎香,睛明,攒竹,神庭,太阳,印堂,率谷等穴。

头穴:胸腔区。

面穴:咽喉穴,首面穴等。

耳穴:支气管,肺,外鼻,肾上腺,感冒,咽喉,皮质下,神门,鼻眼净等。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天柱、脑户各穴位30~50次,力度稍重,特别是打喷嚏、鼻塞严重时,百会、天柱二穴很有效;

(2)按揉风池穴、风府穴各50~10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3)用双手拇指指端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力度适中;

(4)用拇指桡侧缘交替推按印堂至神庭30~50次;

(5)用双手中指指端推上胸腔区30~50次,力度适中;

(6)用双手食指罗纹面按揉太阳穴30~50次,其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7)用中指指端按揉迎香、睛明、咽喉穴、首面穴各30~50次;

(8)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着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图中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中穴位各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但要轻重兼施。

【生活注意】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多饮开水。

(2)加强营养,忌烟酒、海鲜、寒凉食品。

(3)注意劳逸结合,流感期少去公共场所。

(4)平时应经常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宜清淡,多食瓜果蔬菜,勿食辛辣食品。

咳嗽

【症状是病因】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由于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扰肺,肺气上逆所致。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同时往往伴有气喘、咽痛、声音嘶哑、咯痰或低气怯声等症状。适当按摩可以明显减轻咳嗽症状。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迎香、百会、囟会、百劳等穴。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鼻咽口舌区。

面穴:肾穴、脾穴、肺穴等。

耳穴:气管、肾上腺;耳腹部。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百劳各50~100次,按揉迎香、囟会各30~50次,力度适中;

(2)由上至下直推感觉区、运动区各50~100次;

(3)从前至后推按胸腔区、鼻咽口舌区各150~200次;

(4)按揉肾穴、脾穴、肺穴各50~100次;

(5)棒推气管、肾上腺。内伤咳嗽积压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缓和为宜;外感咳嗽积压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6)掌擦耳腹部,掌心附于耳廓前面进行上下往返擦动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咳嗽未愈期间注意饮食调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忌冷、酸、辣食物

冷冻、辛辣食品会刺激咽喉部,使咳嗽加重。因此,咳嗽时不宜吃冷饮或冷冻饮料,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最好加温后再喝。“过敏性咳嗽”的患者更不宜喝碳酸饮料,以免诱发咳嗽发作。酸食常敛痰,使痰不易咳出,以致加重病情,使咳嗽难愈。

(2)宜多喝水

除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要外,充足的水分可帮助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并可增加尿量,促进有害物质的排泄。

(3)饮食宜清淡

以新鲜蔬菜为主,适当吃豆制品,荤菜量应减少,可食少量瘦肉或禽、蛋类食品。食物以蒸煮为主。水果可给予梨、苹果、柑橘等,量不必多。

哮喘

【症状与病因】

哮喘是因为敏原或其他非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通过神经体液而导致气道可逆的痉挛、狭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气急促或兼有哮鸣音为主要特征,多在夜间突然发作,发作时间短者几分钟,长者持续数个小时。

运用头部按摩法能利肺降气,祛寒化痰,补肾健脾。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劳、百会、迎香、上星等。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等。

面穴:肾穴、肺穴、脾穴等。

耳穴:咽喉、交感、气管、肺、平喘、内分泌、皮质下等。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百劳各50~100次;

(2)按揉迎香、上星各30~50次;

(3)由上至下直推感觉区、运动区各150~200次;

(4)从前向后推按胸腔区150~200次;

(5)按揉肾穴、脾穴、肺穴各50~100次;

(6)棒揉气管穴、平喘、皮质下、内分泌、肺、脾等各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7)指揉咽喉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冬天防寒,治疗期间不注意防寒则效果差,疗程会延长。

(2)对过敏引起哮喘,应防止与过敏原接触。

(3)根据患者身心状态,应作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

(4)不贪食生冷,戒除烟酒嗜好,少食辛辣肥甘食品,断绝痰热之源。

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与病因】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常为病毒感染,继之合并细菌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或反复性咳嗽、咯痰,冬季加重,夏季缓解,持续两年以上。部分病人有哮喘症状,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响,病人的体质减弱,免疫力逐渐下降,遇寒冷天气或天气变化,容易患感冒,而感冒又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虽然不乏控制感染的药物,但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和合并病毒感染,疗效虽有,却不够彻底。

长期坚持穴位按摩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显着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迎香、百会、上星、桥弓、百劳等。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鼻咽口舌区等。面穴:肺穴、脾穴、肾穴等。耳穴:对屏尖、肺、气管。

【按摩手法】

(1)用双手中指指腹点按左右迎香穴各50~100次;

(2)用右手拇指指腹点按上星、百会、百劳、囟会各50~100次;

(3)用双手拇指指腹部抹桥弓20~30次;

(4)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擦鼻两侧30次;

(5)从前向后推按胸腔区、鼻咽口舌区各150~200次;

(6)按揉肺穴、脾穴、肾穴各50~100次;

(7)揉捏对屏尖6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8)棒点耳部肺穴、气管穴各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9)头面部按摩每天2次,早晚各1次,1个月为一疗程。

【生活注意】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戒除烟酒。

(2)避免胸背部受寒,冷天外出应戴口罩。

(3)居处要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勿去潮湿阴暗之所。

(4)急性发作或发热不退者,应到医院治疗。

头痛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可因多种原因引起。凡因颅内、外组织发生病理性变化所引起的,称器质性头痛或神经性头痛;而无病理变化基础的头痛,称为非器质性头痛或官能性头痛。

所谓器质性病变,是指如颅内肿瘤、血肿、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意外出血、动脉硬化、脑外伤等。器质性头痛疼痛加剧时还将导致呕吐、复视、大小便失禁、视力减退,甚至神志不清、瘫痪。另外,屈光不正、青光眼、副鼻窦炎等引起的头痛也属器质性头痛。

官能性头痛是由精神过度兴奋、抑制失调、情志不畅、郁怒引起。这类头痛无固定部位,常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遗精等神经衰弱症状。

头部按摩对于慢性高血压之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感冒头痛及一些原因不明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太阳、风池、天柱、神庭、迎香、攒竹、阳白、风府、睛明、率谷、印堂、插花等。

头穴: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安神区等。

面穴:首面穴等。

耳穴:额、枕、神门、皮质下、肝、肺、肾等。

【按摩手法】

(1)用拇指按揉太阳穴30次,即向前向后各转15次;

(2)用拇指指腹按揉印堂、百会、风池、天柱、阳白、睛明、迎香、风府、插花、首面穴各30~50次;

(3)用双拇指指腹分推攒竹至头两侧太阳穴30~50次,力度适中;

(4)用力拿捏天柱、风池、风府穴10~20次,力量持续、深透、由浅入深,以使局部有强烈的胀痛感为宜。

(5)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适中。

(6)用拇指桡侧缘推按安神区、通顶区、强壮区及通顶旁区,来回5~1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缓和为宜;

(7)以手指指腹叩击全头部,力量稍轻,有节奏感;

(8)棒推神门、额、枕、皮质下各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柔;

(9)捏揉耳部肝、肺、肾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柔为宜;

(10)揉捏对耳屏部10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柔为宜。

【生活注意】

(1)忌食烟、酒、咖啡、巧克力、辛辣等热性、兴奋性食品。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

(2)突然出现剧痛,兼有手足冰冷、呕吐,常常是脑血管意外的先兆表现,应马上去医院就诊检查。

(3)应坚持每天进行自我按摩2~3遍,身体虚弱者可配合中药治疗。

(4)避免头部受到不良刺激。

(5)头部按摩一般对功能性头痛疗效好,对颅内病变及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效果较差。

眩晕

【症状与病因】

眩晕是指眼花头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人体对于空间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最常见的是美尼尔综合征、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颈椎病、神经官能症等。中医认为,本病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升,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当然如肝阳上亢化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

眩晕的常见症状是头晕旋转,两目昏黑,泛泛欲吐,甚至昏眩欲仆,如处舟楫之中。

眩晕的治疗,临床上颇为棘手,头部按摩疗法则是取效甚捷的一种方法。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风府、天柱、完骨、神庭、强问、眉冲、睛明、头维、攒竹、印堂、太阳、安眠、百劳等。

头穴:视区、平衡区、晕听区、胃区。

面穴:肝穴、脾穴、肾穴、首面穴。耳穴:枕、神门、肝、交感、肾、心、皮质下、太阳等。

【按摩手法】

(1)双手指按压头顶的百会穴30~50次,力度轻缓,此穴对眩晕所产生的不适症状很有效果;

(2)揉按天柱、风池、完骨穴各10~3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风池穴对眩晕很有疗效;

(3)用拇指指腹按揉睛明、风府、强间、眉冲、头维、首面穴、肝穴、肾穴、脾穴各30~50次;

(4)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按印堂至神庭30~50次;

(5)双手拇指指腹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各30~50次;

(6)用拇指桡侧缘推按视区、平衡区、晕听区、胃区,来回各30~50次;

(7)棒推耳部的枕穴、太阳、心、肝、肾等各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8)指甲刮皮质下穴3分钟,酌情用力,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9)指擦耳背部3分钟,沿耳根上下擦动,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

【生活注意】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过度。注意饮食营养。

失眠

【症状与病因】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或睡后梦多为主要特征。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如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神经衰弱、过度的悲哀和焦虑、过度的兴奋、难以解决的困扰、意外的打击等,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难以入睡而产生失眠。中医学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失眠,其主要的病理机制都是心、脾、肝、肾功能失调。

采用头部按摩防治失眠安全有效,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来调整各脏腑功能。心主神明,心火下降与肾水互济,阴阳协调是保证正常睡眠的重要条件。因此,按摩推拿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而且要多按常摩,反复推拿。本病多为慢性过程,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天柱、瞳子髎、睛明、神庭、攒竹、率谷、太阳、四神聪、安眠、印堂等。

头穴:头三角、安神区、安宁区、感觉区。

面穴:首面穴、心穴、肾穴等。

耳穴;神门、心、肝、肾、皮质下、枕、胃等。

【按摩手法】

(1)按压头顶百会穴50~100次,力度以阵痛为佳;

(2)按压头部太阳、风池、天柱穴各50次,力度以胀痛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