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按摩保健全书
7629400000007

第7章 头部按摩技法(6)

(3)捏揉眼部睛明穴、瞳左髎穴各30~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4)用拇指指腹按揉安眠、四神聪、首面穴、心穴各30~50次,肾穴150~200次;

(5)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6)用双手指腹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7)用拇指桡侧缘推按安神区、感觉区、安宁区各50~100次,推按头三角来回3~5次;

(8)棒推耳部神门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9)指振耳部心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24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生活注意】

消除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睡前用热水泡脚20~40分钟,清除环境噪声干扰。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慢性咽炎

【症状与病因】

咽炎是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炎症,临床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两类,两者都是中年人常见病。在秋冬及冬春之交,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发作的患者都很多。

慢性咽炎多数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而致,少数则因鼻炎而用口呼吸,干燥空气长期刺激咽部,或因烟酒、粉尘刺激等因素致病。

慢性咽炎特点是:咽部疼痛、干燥、发痒、灼热、异物感、声音粗糙嘶哑或失音,咽部黏膜充血、增厚,由于咽部有黏腻液状物附着,可引起咳嗽、吐黏痰。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翳风、廉泉、风池、下关、太阳、百劳、桥弓等。

头穴:足运感区、通顶区、鼻咽口舌区、运用区等。

面穴:首面穴、咽喉穴、肝穴、胆穴等。

耳穴:咽喉、扁桃腺;耳轮部。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50次,向前向后各25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用中指指腹点揉翳风、廉泉、下关、咽喉穴各50~100次;

(3)按揉百劳、首面穴、咽喉穴、肝穴、胆穴各30~50次;

(4)用拇指桡侧缘推按运用区、足运感区、通顶区、鼻咽口舌区各50~100次;

(5)用拇指指腹推下桥弓左右各10次;

(6)用中指指端叩击咽喉穴、鼻咽口舌区各50~100次;

(7)拿捏风池穴10~20次;

(8)揉捏耳部的扁桃体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9)拿捏耳轮部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少食辛辣食物,避免粉尘、烟雾、化学气体刺激咽部。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2)忌吸烟、饮酒,多吃青菜、水果,防止大便秘结。

慢性胃病

【症状与病因】

食欲不振、心窝至肚脐处常有沉闷感,偶尔会疼痛、打嗝、腹胀等,是慢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胃炎发生的原因很多,比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炎更难治疗。因此,假如曾接受过彻底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病因,却又治不好时,不妨试试穴位刺激法。

中医自古即有所谓的“胃部六灸”,利用灸六个穴位的方法治疗胃病,对慢性胃炎有效。反之,如果胃不舒服,这个穴位就会出现发酸或发硬的现象。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头维、风岩、顶上回毛、插花等。

头穴:感觉区、胃区、胸腔区等。

面穴:脾穴、胃穴、脐穴等。

耳穴:神门、交感、胃、脾、肝、小肠、腹等。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头维、风池、顶上回毛、风岩、插花各30~50次;

(2)按揉胃穴、脾穴、脐穴各100~200次;

(3)用拇指桡侧缘向下直推感觉区、胃区、胸腔区各200次;

(4)用中指指端叩击胃区200~300次,叩击感觉区、胸腔区各50~100次;

(5)棒推耳部胃穴、交感穴、神门、肝、腹等各6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手法宜柔和;

(6)指揉耳甲艇部5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手法宜柔和。

【生活注意】

(1)饮食要有规律,少食多餐,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2)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疲劳。

(3)不用或慎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须服用,可在饭间或饭后服用。

高血压

【症状与病因】

高血压病属中医的“头痛”、“眩晕”等病范畴,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高血压,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是肾脏病、糖尿病、内分泌疾病、颅内病变等所引起的一种症候,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原发性高血压则称为高血压病。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肾虚、阴虚阳亢,或受精神刺激,大脑紧张所致。可见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阳亢”(或因虚致实)而导致人体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而引起的。

高血压病,除了血压升高外,还伴有颈后或头部胀痛,头晕眼花,心慌,或胸闷,四肢发麻,或头重脚轻如坐舟中。日久不愈,严重者还可引起动脉硬化或诱发中风等病变。

高血压患者除服用降压药外,如配以头部按摩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天柱、人迎、天鼎、神庭、攒竹、风池、阳白、率谷、人中、太阳、百劳、四神聪、风岩、印堂、桥弓等。

头穴:晕听区、感觉区、足运感区、生殖区、血管舒缩区、安神区、安宁区等。

面穴: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等。

耳穴:降压点、神门、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心脏等。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穴50次,力度适中,以胀痛为宜;

(2)按揉颈部的天柱、人迎、天鼎各50~10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3)按揉风府、印堂、四神聪、百劳、风岩、人中各30~50次;

(4)按压首面穴,按揉心穴、肾穴、肝穴各50~100次;

(5)按揉太阳穴30次,均向前按揉;

(6)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7)用拇指指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各10~20次;

(8)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攒竹,经过阳白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9)用拇指桡侧缘直推晕听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血管舒缩区、生殖区、安宁区、安神区各50~100次;

(10)用中指指端叩击血管舒缩区、足运感区、生殖区各30~50次;

(11)拿捏风池10~2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12)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罗纹面着力,相对掐揉或捏揉两耳图中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中穴位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以柔和为主。

【生活注意】

(1)如果已被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病,就应按医嘱吃药,不可随便停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尤其要减少盐的摄入量。

(2)高血压患者洗澡时需要十分注意。特别是秋冬寒冷的季节,在温度很低的浴室脱光衣服,一下子进入高达42℃的热水中,有时血压会突然升高50毫米汞柱。洗浴后多发生脑血栓等事故,原因就在于此。

浴室应事先放一下淋浴的水,把室内弄暖和,这样比较安全。室内温度以22℃为好。不要一下子进入浴盆,要先用热水敷洒身体后再洗。这不仅为了洗掉身体的污垢,也具有使身体习惯热水的效果。洗澡水要有一定温度(夏天38℃,冬天40℃),在里面慢慢洗10分钟以上比较理想。这是因为温水有缓解神经兴奋、降低血压的效果。

(3)多食用降血压食品。降低血压的食品很多,如水果中的苹果和柑橘,含有大量的钾和食物纤维;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胆碱成分,而胆碱又会制造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对降低血压很有效;多饮用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可使血管变得柔韧,防止动脉硬化,同时也含有很多氨基酸,对降低血压很有作用。

低血压

【症状与病因】

低血压是指收缩压≤90毫米汞柱,舒张压≤60毫米汞柱者都为低血压。典型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心悸,消瘦,面色苍白,两眼发黑,站立不稳,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手足冰凉等。

低血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伴随昏厥、休克同时发生;慢性者多因体质消瘦、体位突然变化、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或居住高原地区等因素引起。

急性患者非头部按摩所宜。中医认为慢性患者多为虚症,可由脾胃失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等原因造成,均有血压低并伴有全身症状。低血压的治疗要针对发病原因采取治本之法,本节仅就低血压提供一些头部按摩方法以调节、升压,作为低血压治疗的辅助方法。对发病原因的治疗,应去医院求治。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天柱、风池、神庭、人中、攒竹、素髎、承浆、强间、率谷、太阳、百劳、印堂、四神聪等。

头穴:感觉区、晕听区、强壮区、生殖区等。

面穴: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脾穴等。

耳穴:下耳根、肾上腺。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天柱各50次,力度稍轻、平稳;

(2)按揉太阳、强间、百劳、印堂、四神聪各30次;

(3)点按人中、承浆、素髎各50次;

(4)按首面穴、揉肾穴、心穴、脾穴、肝穴各50~100次;

(5)用拇指桡侧缘向上直推晕听区、感觉区、强壮区、生殖区各100次;

(6)用双手拇指指端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7)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次;

(8)用力拿捏风池穴10次,以局部产生强烈的酸痛感为佳;

(9)由前至后用五指拿捏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捏,顺势由上至下拿捏项肌3~5次;

(10)推按下耳根穴6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手法力度适中;

(11)棒推肾上腺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要柔和;

(12)摇耳5分钟,酌情用力,频率每分钟60次。

【生活注意】

(1)患者生活要有规律性,加强营养,保持好的情绪。

(2)戒掉烟酒,进行适当的锻炼。

(3)本头部按摩手法只能作为低血压治疗的辅助方法,对于发病原因不明的低血压症应去医院求治。

糖尿病

【症状与病因】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代谢紊乱而引起酮症酸中毒、失水、昏迷等为常见。糖尿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病范畴。

头部按摩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激发各内分泌腺功能的活性,特别是胰岛分泌功能的活性,使其分泌功能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运用头部按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多数是轻型或中型的,重型的较少。疗效都较为满意,但需坚持长期治疗。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风池、神庭、率谷、攒竹、印堂、太阳、桥弓、四神聪等。

头穴:足运感区、强壮区、胃区、视区。

面穴:脾穴、胃穴、肺穴、肾穴。

耳穴:肾、胰胆、肝、内分泌、脑点、膀胱、皮质下等。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30~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2)按揉印堂、四神聪各1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肺穴、胃穴、脾穴、肾穴各300次;

(4)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足运感区、胃区、视区、强壮区各300次,力度轻柔为宜;

(5)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6)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7)拿捏风池穴,以局部有轻微的胀痛感为宜;

(8)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

(9)棒揉耳部内分泌、肾、胰胆、肝各6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缓柔和;

(10)用双手食指和拇指着力相对捏揉脑点、膀胱、皮质下各2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11)指揉耳甲艇部6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控制饮食,少吃含糖食品,少吃或不吃水果,多吃动物胰脏;避免思想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节制性生活。

肥胖症

【症状与病因】

肥胖是指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显着超过正常人的平均量。

肥胖的判断没有绝对标准,一般可根据标准体重进行判断。标准体重有一种比较简易的计算方法:

男性平均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女性平均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

一般而言,超过标准体重的10%,称为过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则为重度肥胖。

肥胖症可始于任何年龄,但以40~50岁女性多见。目前医学界认为引起肥胖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病理性致肥,主要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体内脂肪代谢障碍,脂肪积而不“化”;另一类是生理性致肥,主要是因为饮食失控,营养摄入失衡,致使体内脂肪过量堆积。

由于病人肥胖程度不同,表现亦各异,轻度肥胖者一般无任何症状,中度和重度肥胖者有行为缓慢、易感疲劳、气促、负重关节酸痛或易出现退行性病变。男性可有阳痿,妇女可有月经量减少、闭经、不孕,常有腰酸,关节疼痛等症状。并易伴发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痛风、动脉硬化、糖尿病、胆石症等。

头部按摩疗法有较好的减肥效果,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症,头部按摩重在调节内分泌功能,从而调节体内的脂肪代谢;对于因摄食过多引起的肥胖症,头部按摩重在调节胃肠道的功能,减少食物的摄入,从而减少脂肪的堆积。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风池、头维、百劳、泽田等。

头穴:运用区、运动区、胃区、生殖区等。

面穴:肾穴、胃穴、肝穴。

耳穴:口、食道、子宫、脑点、内分泌、兴奋点、大肠、饥点、渴点、卵巢、睾丸等。

【按摩手法】

(1)按揉百劳、泽田、头维、肾穴、肝穴、胃穴各100~200次;

(2)叩击胃区、运动区各50~100次;

(3)拿捏风池穴20~30次,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4)直推运动区、生殖区、运用区各300次;

(5)棒点口穴、食道各6分钟,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要轻缓柔和;

(6)以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捏揉或掐揉耳部的子宫、脑点、内分泌、兴奋点、大肠等穴各2分钟,力度以产生局部胀痛感为宜。

【生活注意】

(1)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节,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节制饮食,控制过多热量摄入,特别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食品。晚上尽量少进食。

(3)进食时速度要慢,按摩时手法以强刺激为主。

三叉神经痛

【症状与病因】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或疼痛呈持续性而阵发性加剧,应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内疾患所致。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症状。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鼻及口腔前部(发痛点)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引起。与中医学的头痛、偏头痛、面痛等颇有相似之处。临床上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突发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时间短暂)、恐惧、焦虑不安为主症。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由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组成。由于受寒冷刺激,或受多种疾病的影响以及三叉神经受损等,均会引起三叉神经痛。若三叉神经的任何一条神经出现异常,就会累及另外两条神经,出现阵发性的面部疼痛,其性质有针刺样、刀割样或触电样,患者深受其苦,以按摩点穴效果较好。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攒竹、人中、承浆、风池、下关、颊车、神庭、阳白、地仓、四白、颧髎、百会、大迎、太阳、夹承浆、印堂、桥弓、安眠等。

头穴: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感觉区、胃区等。

面穴: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

耳穴:上颌、面颊、神门、下颌、枕小神经、枕、外耳等。

【按摩手法】

(1)按揉阳白、颧髎、四白、地仓、大迎、下关、百会、夹承浆、颊车、翳风、安眠各50~10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推印堂至神庭穴30~50次;

(3)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次;

(4)直推胃区、通顶区、通顶旁区、感觉区、强壮区各300次;

(5)掐揉人中穴2分钟,力度以产生局部酸痛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