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按摩保健全书
7629400000009

第9章 头部按摩技法(8)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出现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以致不能完成性交的一种病症。多数患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所致,如疲劳、焦虑、紧张、情绪波动、非正常环境等,也有器质性病变所致,一般很少见,也不容易治疗。

阳痿患者常伴有精神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腰酸腿软,畏寒肢凉,阴囊多汗,小便黄赤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阳痿多由房室劳损、肝肾不足、命门火衰引起。头部按摩在激发补肾壮阳功能的基础上,益气养血、疏肝理气、活血化淤,从而能促进垂体一肾上腺一生殖腺的激素分泌,增强性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目的。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囟会、攒竹、率谷、太阳、印堂、百劳、桥弓、四神聪、安眠、泽田。

头穴:生殖区、强壮区、足运感区、安神区、精神情感区。

面穴:首面穴、肾穴、心穴、肝穴等。

耳穴:外生殖器、内生殖器、肾、睾丸、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30~50次,顺时针旋转;

(2)按揉百会、印堂、四神聪、百劳、安眠、泽田各50~100次;

(3)按揉心穴、首面穴、肝穴、肾穴各50~100次;

(4)直推生殖区、强壮穴、安神区、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各300次;

(5)交替推印堂至囟会30~50次;

(6)用双手拇指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7)中指叩击生殖区、安神区、强壮区各50~100次;

(8)按揉或拿捏风池穴10~20次;

(9)用拇指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

(10)指揉内生殖器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偏重为主;

(11)弹外生殖器穴5分钟,酌情用力,频率每分钟120次,以局部微痛为度;

(12)棒推肾、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睾丸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缓柔和;

(13)揉捏耳轮部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柔。

【生活注意】

(1)治疗期间,禁止房事;

(2)本病多数为功能性,患者应消除心理障碍;

(3)不可滥用壮阳药物。

青春痘

【症状与病因】

青春痘是痤疮的俗称,亦称粉刺,是青春发育期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育成熟后,性激素分泌增加,在雄激素及黄体酮影响下,皮脂腺增大,分泌大量而黏稠的皮脂,同时伴有毛囊口上皮增生及角化过度,致使排泄不畅而阻滞在毛囊及毛囊口内,形成粉刺。

青春痘好发于青年,男多于女,好发于颜面部及胸背上部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病变初期为散在性毛囊性丘疹,顶端有粉刺,若将粉刺挤出,可见其下扩大之毛囊口;如合并感染,则为炎性丘疹,发展为浓疮。较浅之损害吸收后遗留点状凹陷性瘢痕及色素沉着。损害不断吸收好转,又不断新起发展,迁延数年,一般青春期后多可自愈。穴位按摩对青春痘有很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攒竹、神庭、阳白、天柱、率谷、风池、太阳、印堂、四神聪、桥弓。

头穴:血管舒缩区、安神区、安宁区、生殖区、足运感区。

面穴:首面穴、肝穴、肾穴、心穴。

耳穴:面颊区、内分泌、肺、肝、脾、激素、子宫、皮质下、大肠、睾丸。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30~50次,顺时针旋转,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用拇指按揉百会、风池、风府、印堂、四神聪各50次,力度适中;

(3)按首面穴,揉心穴、肝穴、肾穴各50~100次;

(4)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穴至神庭30~50次;

(5)分推攒竹,经阳白至两侧太阳穴30次;

(6)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20次;

(7)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血管舒缩区、生殖区、足运感区、安宁区、安神区各50~100次;

(8)中指端叩击血管舒缩区、生殖区各30~50次;

(9)指揉子宫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0)揉捏皮质下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缓柔和;

(11)棒揉内分泌、肝、肺、脾等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150次,力度以柔和为主;

(12)指揉面颊区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保持面部清洁。

(2)多吃清淡食品,少食油脂、糖类、辛辣食品。

(3)颜面局部红肿热痛,皮肤有损害时,切忌用手挤捏,以免感染发炎,首选做头部按摩和耳穴按摩。

(4)克服急躁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5)痤疮感染、头痛发热者,应去医院治疗。

脱发

【症状与病因】

脱发是指非生理脱落的一类疾病,包括斑秃、脂溢性脱发等疾病。其中,斑秃是一种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头皮鲜红光亮、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的“油风”;脂溢性脱发是指在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基础上发生的头发细软、稀疏、脱落,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脱发的基本病机为风盛血燥,气血亏虚,精血不足,气血淤滞而致发失所养。

穴位按摩治疗脱发有很好的疗效,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效果十分显着。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承灵、通天、风池、天柱、头维、率谷、悬厘、攒竹、神庭、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线的中点)、太阳、印堂、安眠、百劳等(图1-166)。

头穴:血管舒缩区、生殖区、安宁区、安神区、强壮区,精神情感区。

面穴:首面穴、肝穴、心穴、肾穴等。

耳穴:肾、肺、神门、内分泌、脾、顶、枕、大肠。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承灵、通天穴各50~100次,力度稍重,以胀疼为佳;

(2)按揉风池、天柱、头维、生发穴、太阳、印堂、安眠、百劳各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揉首面穴、心穴、肾穴各50~100次;

(4)用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5)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6)推按血管舒缩区、精神情感区、生殖区、安神区、强壮区、安宁区各50~100次;

(7)中指叩击精神情感区、血管舒缩区、生殖区、强壮区各50~100次;

(8)叩击脱发部位3~5分钟,或至局部发热发红,也可在局部涂一些生发液再叩击;

(9)棒揉内分泌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宜轻柔;

(10)指振耳部肾穴、肺穴、脾穴、大肠等各1分钟,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1)棒推神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之健肾益发。

(2)注意休息,工作不要过于紧张,保持精神愉快,忌开夜车。

(3)洗发时要注意选用保护头发的洗发液,梳头动作要轻柔,优先选用木制梳或牛角梳。

(4)忌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戒烟、酒。

(5)注意饮食营养调配,摄入有益于生发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铁、锌、铜、碘等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动物肝脏、鱼、核桃等。

(6)戴头盔、帽子时要注意通风,避免因出汗而闷坏头发。

(7)头部按摩效果良好,但须坚持,树立信心。

小儿遗尿

【症状与病因】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幼儿在睡眠中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排出的一种病症。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全,尚未养成正常的排尿习惯,白天疲劳而偶尔尿床者,不属病态。本病虽无严重后果,但病延日久,就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其生长发育,故应及早治疗。

中医认为,该病大多数由于肺、脾、肾和膀胱功能失调所致。肾为先天之本,因先天肾气不足,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水道;久病引起肺脾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膀胱失约而出现睡眠中不随意排尿。现代医学认为,遗尿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而造成膀胱排尿功能失调。

根据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可分为肾气不足型、脾肾气虚型、脾肺气虚型。

穴位按摩对小儿遗尿症很有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天柱、神庭、攒竹、率谷、太阳、印堂、四神聪、百劳等。

头穴:感觉区、生殖区、足运感区、强壮区。

面穴:心穴、肾穴、首面穴、膀胱子宫穴等。

耳穴:膀胱、缘中、交感、枕等。

【按摩手法】

(1)揉按太阳穴30~50次,力度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印堂、四神聪、天柱、百劳等各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肾穴、心穴、首面穴、膀胱子宫穴各30~50次;

(4)推按感觉区、足运感区、生殖区、强壮区各50~100次;

(5)用力拿捏风池、天柱穴各10~20次,以局部有强烈的胀痛感为宜;

(6)中指指端叩击足运感区、感觉区各50~100次;

(7)用双手拇指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8)用双手拇指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次;

(9)指点膀胱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手法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

(10)揉缘中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手法轻柔;

(11)棒推交感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2)棒点枕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轻柔缓和。

【生活注意】

(1)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制度,活动不要太兴奋剧烈,不要使其过度疲劳。

(2)控制患儿夜间饮水,定时叫患儿小便。

(3)忌食西瓜等水分多的瓜果。

耳鸣

【症状与病因】

耳鸣为耳科疾病中常见症状,患者自觉耳内或头部有声音,但其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而且越是安静,感觉鸣音越大。耳鸣音常为单一的声音,如蝉鸣声、汽锅声、蒸汽机声、嘶嘶声、铃声、振动声等,有时也可为较复杂的声音。可以是间歇性,也可能为持续性,响度不一。一些响度较高的持续性耳鸣常常令人寝食难安。引起耳鸣的原因较多,各种耳病均可发生耳鸣,如耵聍栓塞、咽鼓管阻塞、鼓室积液、耳硬化症;内耳疾病更易引起此症,如声损伤、梅尼埃病。此外,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白血病、神经官能症、耳毒药物等均可引起耳鸣。中医学认为耳鸣多为暴怒、惊恐、胆肝风火上逆,以至少阳经气闭阻所致,成因外感风邪,壅渴清窍,或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有的还耳内作痛。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耳门、听宫、翳风、角孙、风池、天柱、太阳、四神聪、百劳、安眠等。

头穴:晕听区、强壮区、感觉区。

面穴:首面穴、肾穴、肝穴。

耳穴:外耳、肾、肝、三焦;外耳道部。

【按摩手法】

(1)按压头顶的百会穴50次,力度稍重,以胀痛感为宜;

(2)按揉耳门、听宫、翳风、角孙各200次,点揉时应有明显的胀痛感;

(3)按揉太阳、四神聪、百劳、完骨、安眠各50~100次,力度轻缓平稳;

(4)按揉首面穴、肝穴、肾穴各150~200次,力度适中;

(5)用拇指直推晕听区、感觉区、强壮区各200次,力度轻缓柔和;

(6)用双手拇指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次,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做3遍。

(7)指揉耳部的外耳穴4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偏重;

(8)指揉肾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9)棒推肝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缓柔和;

(10)棒点三焦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1)改善生活环境,避免噪音,节制性生活。

(12)稳定情绪,防止暴怒、心情不舒畅。

(13)平时不要过度饮酒、不吃寒凉食物,注意劳逸结合。

(14)配合药物治疗则疗效更好。

(15)禁止挖耳,保持耳道清洁。

脱肛

【症状与病因】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多见于小儿和老年人。本病发病缓慢,初起时仅在排便时有直肠黏膜脱出,在排便后即能自行回纳;若体虚或日久失治,则在咳嗽、啼哭、站立或步行时也会脱出,且长时间不能自行回纳,同时自觉下腹部有坠胀感及肛门周围不适。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小儿先天不足,病后体弱或因泻痢日久,耗伤正气,气虚下陷,托举无力,导致直肠脱垂。亦可因大肠积热,湿热下注,大便干结,迫肛外脱而发病。按摩治疗脱肛的原则是益气清热,升提固脱。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头维、百劳、四神聪。

头穴:足运感区、胃区、强壮区、腰区。

面穴:大肠穴、胃穴、脾穴。

耳穴:大肠、直肠下端、神门、脾、皮质下。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500次,头维50~100次,力度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2)按揉百劳、四神聪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脾穴、大肠穴、胃穴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4)用中指叩击胃区、强壮区、足运感区、腰区各50~10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5)推胃区、强壮区各300~500次,直推腰区、足运感区各50~100次;

(6)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耳部图中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中穴位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手法轻重兼使,以柔和为主。

【生活注意】

(1)幼儿气血不足,忌长时间哭闹,以防脱肛。

(2)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和寒凉食物。

(3)平时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解大便时避免过于用力。

(4)对患有习惯性便秘者,可同时进行治疗便秘的保健按摩。

(5)小儿脱肛后应注意护理,每次大便后应用温开水洗净,并涂以消炎膏,再用消毒纱布托住直肠顶端,渐渐推回肛门内,并用撒有五倍子散或枯矾粉的纱布覆于肛门,以丁字带紧束压迫固定。

贫血

【症状与病因】

贫血主要是指红细胞数量减少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言。

贫血初起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各种贫血症状可相继出现:头晕、乏力、易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重者可见眩晕,昏厥,活动后心悸,气短,舌淡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毛发干燥,脱落等表现。

对于贫血,头部按摩疗法有一定的效果。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府、风池、率谷、神庭、攒竹、阳白、悬厘、头维、太阳、印堂、百劳、四神聪、风岩、安眠等。

头穴:晕听区、强壮区、胃区、足运感区、生殖区、安神区。

面穴:首面穴、脾穴、心穴、肾穴、胃穴。

耳穴:交感、肾、肝、脾、脑干、内分泌等穴。

【按摩手法】

(1)用双手大拇指均向前按揉各30~5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印堂、四神聪、百劳、风府、风池、悬厘、头维各30~50次,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3)按揉首面穴、肾穴、胃穴、心穴、脾穴、安眠、风岩各50~100次,力度适中;

(4)用拇指直推强壮区、生殖区、足运感区、晕听区、胃区、安神区各50~100次,力度适中;

(5)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6)用双手拇指指端分推攒竹,经阳白穴,至两侧太阳穴30次;

(7)以率谷为中心,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50次,力度以胀痛感为宜;

(8)指点耳部交感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偏重;

(9)指揉耳部肾穴、肝穴、脾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0)揉捏内分泌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缓柔和;

(11)棒点膈、三焦、脑干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患者应加强营养,注意多吃一些含铁及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精瘦肉、大豆、动物肝等。

(2)生活要注重规律,注意身体保暖。

(3)忌酒烟和寒冷、辛辣刺激食品。

神经衰弱

【症状与病因】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多见于中青年人,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多数患者体质羸弱,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倦怠无力,头昏脑涨,记忆减退,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注意力不能集中,头痛等。男性患者有遗精、阳痿及早泄,女性患者有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有关资料表明,与本症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和学习过度紧张、忙乱,休息和睡眠长期无规律,思想矛盾持久不能解决,以及伴随这些因素的思想负担和不愉快情绪。躯体有消耗性疾患时也有助于神经衰弱发生的倾向。因此,个性有缺陷,有慢性躯体疾病者,在外界的某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神经衰弱。

头部按摩对治疗神经衰弱有很好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睛明、神庭、率谷、头维、风池、天柱、太阳、印堂、四神聪、安眠、鱼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