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就是这么率真
7636300000022

第22章 历史是用来翻案的(2)

《三国志》中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由此可见关羽使用的兵器是可以进行刺击的。青龙偃月刀的刀头是圆形的,不具备刺击的条件;同时,这种武器的重量也太大,换算成公制单位足有二十多公斤重,显然也没办法轻易刺出去。《三国志》是正史,并非演义小说,其说辞是可信的。由此推断,关羽应该并没用过青龙偃月刀,而使用环首刀的概率则是很大的。

偃月刀威猛,环首刀质朴,各有千秋。后人感念关羽的忠义无双,封其为“武圣人”,建庙堂祭祀。到了清代,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像遍及全国,成为老百姓眼中唯一认可的关羽形象。青龙宝刀就这样成了关羽的名帖,扎根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链接四:戏说关羽妻

鉴于关羽有儿子关平,那么他有妻室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但关于关羽的妻室,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说得不清不楚。演义小说讲关羽的老婆是刘备在荆州替他迎娶的,但只是一笔带过,姓甚名谁没讲;而史书则压根儿没提过,只有裴松之考证的一桩“乞娶”,可惜这门亲事最后还让曹操给搞砸了。最主要的两处资料来源不能给出我们理想的答复,我们只能另辟蹊径了。

这“蹊径”就是戏曲。“关公戏”历来是传统戏曲的热门题材之一,早在元代,就已经有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给关羽安排了一桩似是而非的露水姻缘。话说吕布命丧白门楼,留下貂蝉为张飞所获。张飞不敢独占美人,于是将貂蝉送给了关羽。按说这本是一件美女配英雄的大好事,谁知关羽却认为貂蝉是红颜祸水,令其自刎。待到京剧出现之时,这出剧目依然存在,只是情节有所改动而已。可能是后人觉得元剧中的“关大王”太过冷血,同武圣人的名号不符,于是将貂蝉改写成曹操派来色诱关羽的蛇蝎美人。关羽自然不为所动,直接送美人见了阎王。

而在淮剧《关公辞曹》中,关羽却有了确实的妻室。此女名叫曹月娥,是曹操的义女。曹操将其许配给关羽,为的就是拴住三国第一猛将的心,让他安心为自己效力。可惜关羽并不领情,最终还是一走了之。就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威风八面之时,痴心的曹月娥追了上来,求关羽将她一并带走。但关公哪是那种耽溺儿女情长的人,断然拒绝。曹月娥一时想不开,当场刎颈而亡。关羽的第一位“正妻”,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在明成化年间,还有一出“奇剧”,名曰《花关索传》,看题目就知道,这出戏说的是关羽的儿子关索。在此剧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桃园结义之后,刘备担心关羽和张飞会挂念家小,不能与自己同生共死。于是关、张二人便相约交换杀绝妻儿!关羽利落地完成了任务,但张飞却动了恻隐之心,放走了已经身怀六甲的关羽妻子。剧中说,此女名叫胡金定。胡定金日后生下一子,取名关索,就是这出戏文的主角。这也算是有迹可查的关羽的另一门亲事了。

不管怎么说,当关羽的妻子都是一件危险系数很高的事儿。难道真是英雄成就不世功业,都要以身旁红颜作为血祭?难怪有人要说“生何时,殁何年,盖弗可考也;夫尽忠,子尽孝,可不谓贤矣”了。可叹,可叹!

臣本布衣,并非半仙——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追谥忠武侯、武兴王。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一部《三国演义》,既是摹写历史的小说,也是异想天开的神话。原本同你我别无二致的各色人等,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发,变成了一段段旷世传奇,个个“封神”。在这些“新科神仙”中最出彩的莫过于关羽和诸葛亮了。前者忠义无双,勇冠三国;后者神机妙算,智领天下,一文一武各领风骚。关羽的“忠义”,我们已经解读过了,现在该瞧瞧诸葛亮的“通天”成色了。

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

自《三国演义》行世以来,百姓眼中的诸葛亮,大概都是手持羽扇、白面有须、葛巾长衫、举止颇具道骨仙风,活脱脱一位得道散仙。而有关戏剧更是将这种印象发挥到了极致,不仅让诸葛亮身披“八卦衣”,还为此编出了一个典故。从此,诸葛亮摇身一变,成了三国第一“神算子”。

那么,诸葛亮当真如道士一般有“神术”吗?咱们还是去《三国演义》里找找答案吧。

整部《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以“夺天地造化之法”克敌制胜的桥段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其最擅长的就是火攻。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无疑是杀伤力最大的进攻手段。此招一出,满山烈焰,浓烟蔽日,被困之人不烧死也得吓死。诸葛亮对于火攻颇有心得,屡屡祭起此招,把对手烧得七荤八素。下面我们就从诸葛亮的历次“烟火秀”里面,找寻他“卜卦知天”的蛛丝马迹。

诸葛亮第一次施展火攻术,是在博望坡。当时夏侯惇进逼博望坡,诸葛亮让赵云诈败,夏侯惇自作聪明,不听于禁劝告,结果入了刘备军的口袋阵,被一把大火烧得外焦里嫩。曹操不甘心,亲自引兵来攻。刘备见曹操势大,慌了手脚,向诸葛亮求计。孔明曰:“主公且宽心。前番一把火,烧了夏侯惇大半人马;今番曹军又来,必教他中这条计。”当即留下空城新野,在城内事先布下引火物,等曹兵来钻。曹兵果然“听话”,全数进了新野城,结果又被诸葛亮一把火烧掉了大半。这次火攻,诸葛亮并未掐算天象,只是布置了几处易燃物而已。曹操两次被烧,都非孔明能掐会算,而是手下诸将太蠢。

诸葛亮第二次火攻非常有名,那就是“火烧赤壁”。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次放火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周瑜。诸葛亮只是“借东风”助了周瑜一臂之力,但这东风实在来得太是时候了,在整个火攻计划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后人一般都把“火烧赤壁”的功劳记在了诸葛孔明的头上。诸葛亮“借东风”之所以广为人知,实在是因为他的排场太大。当时,曹操80万军队屯兵江北,战舸如林,结成连环阵,牢不可破。周瑜想要火攻,但天公不作美,并无东风助势。正在焦急之时,诸葛亮自告奋勇,称自己可三日借来东风,周瑜将信将疑,诸葛亮却有模有样地开坛作法,向上天“借风”。而这东风当真被诸葛亮“借”来了,周瑜不禁感叹“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于是动了杀心。奈何诸葛亮神机妙算,早已先走一步,周瑜扑了个空,火气全撒在了曹操身上。一把大火,樯橹灰飞烟灭。可能有人要说,这回我们可以肯定诸葛亮有“神术”了吧?

大错特错!“借东风”非但不能当作诸葛亮有神术的佐证,反而暴露了他装神弄鬼的把戏。这还得从火烧赤壁几日前,诸葛亮借的另外一样东西说起。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作草船借箭。当时,东吴缺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日内弄来十万支箭。周瑜当然不信,于是派鲁肃“协助”诸葛亮造箭。三日期限眼看要到了,江上大雾突起,诸葛亮弄了几条船,插满草人到曹营水寨叫阵。曹操谨慎,见大雾弥漫唯恐有诈,于是令诸君放箭。这下正中诸葛亮下怀,十万支箭轻松“借”到。当鲁肃追问诸葛亮如何知道当日会有大雾之时,诸葛亮扬扬得意地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看见了吗?诸葛亮其实并没有什么神术,只是深谙天文地理、奇门遁甲之术。充其量,他只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天气预报员而已,跟“半仙”差得很远。而诸葛亮预测天象是有时限的,大概是三天。所以他才经常以三天为限,跟人打赌。不过,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诸葛亮的“天气预报”也不是每次都灵。五丈原一战,诸葛亮就彻底玩砸了,不仅放跑了司马懿,还给蜀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诸葛亮并非什么神人,只是精通天文又善于装神弄鬼罢了。

诸葛亮是“制器大师”?

《三国演义》中写过这样一种“神器”,此物戏份很少,便是诸葛亮临终前传授左近诸将的“连弩”:“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诸葛连弩”在现代人的印象里非常神秘。一般大家都认为,这种武器可连发十箭,威力惊人,如同后世的机关枪,瞬间杀退来袭魏兵。但此物虽声名赫赫,但却无任何实物留存于世,后世种种“复制”皆为推测,无据可考;直至今日,仍有各种不同的“诸葛连弩”出现,皆称自己正统。这样一种武器,绝对可以堪称传奇了。

但有关“诸葛连弩”的来龙去脉,罗贯中并未细说。前文毫无铺垫之下,诸葛亮仿佛早有预谋,在关键时刻拿出这等神器,救蜀汉于水火之中。但凡事必有因由,诸葛亮也不会凭空变成“制器大师”。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还原“神器”的真实面目。

尽管《三国演义》中有关这种武器的描述实在太过模糊,但好在正史《三国志》中对此物也有记载。

关于“诸葛连弩”,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引》是这么说的:诸葛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看起来,正史里也未见多少新鲜信息,不过,这也足够我们发现问题了。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解释两个词。其一是“损益”,这是这种弩的定性之词,看似莫名其妙。“损益”这个词,指的是周易卦名,即损卦和益卦。损卦是下下卦,益卦是上上卦。从卦象图上看,这两挂是首尾颠倒的“镜像卦”,放在一起有“升降”之意。所以有人认为,“损益”二字说的是连弩的作用机理,通过上下扳动一根连杆,来实现反复上弦,确保弩的连发。这种原理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泵动式武器,比如霰弹枪就是通过手动拖拉枪管下方的滑套来实现子弹上膛,而“损益连弩”则利用上下扳动杠杆来实现循环上弦。

而另一个词是“元戎”,这是“诸葛连弩”的正式名称。所谓元戎,指的是大型战车。“元,大也。戎,戎车也。”为什么连弩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有人考证后认为,这是因为此弩体积庞大,所以只能装在战车上使用的缘故。“诸葛连弩”,就是一种可以连发十箭、体积庞大到只能安装在战车上使用的弩。

这种推论,只说对了一半;而另一半,却错得离谱。

我们依旧要看《三国志》原文。重点在这样两个字上:“又”和“俱”。古人说“又”,有重复之意。所以诸葛亮的“损益连弩”,实际上是在“重复”前人的设计。连弩这种东西,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汉书》中有李陵“因发连弩射单于”的记载,这种弩“三十弩共一弦也”,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并非一把弩可发30支箭,而是30张弩同时发射,构成一个火力网。

另一个关键字“俱”则一直被人误读。很多人以为“一弩十矢俱发”是一张弩可以连发10次的意思。后人还原的“诸葛连弩”也大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做出来的弩箭或以手反复上弦,或单纯依靠机械结构实现往复。可这些仿制品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诸葛连弩”是一种对付重甲骑兵的杀伤性武器,其箭矢铁质,长达8寸,分量不轻。作为一种机械助力的投射武器,弩的杀伤效果取决于其横置弓臂的长度和强度,所以想要张开一张弩,必须依靠全身力量“踏张”才行。单纯依靠一根手动杠杆想要实现10次“踏张”,即使放在现代也是不可想象的。这大概是那些玩具般的“复原品”所没有想到的吧。

这个“俱”,其实是“都”的意思。大型弩机由多人张开之后并排放置10支铁矢是可能的。宋代抗拒金兵的床弩就是这种构造,换言之,“诸葛连弩”并不是一弩可以连续射击,而是多弩连射、一弩十矢俱发的连环弩炮系统。这种弩机的排布方式,在东汉就已经出现。诸葛亮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火力加强,让“一弩十矢俱发”,何等豪迈!因其威力巨大,因而冠以“元戎”之名。而后人的复原,或多或少都有些一厢情愿,皆按照“连发”的理解附会罢了。

这样看来,诸葛亮也并非什么“神器制造者”,而是善于改良前人作品的“改良家”。

诸葛亮是“用人高手”?

都说诸葛亮知人善用,将蜀汉诸将管理得井井有条。即使桀骜不驯如张飞、马超者,也都对诸葛亮敬仰有加,言听计从。不过,仔细琢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一段,却让我们不得不对其另眼相看了。诸葛亮的“用人经”,似乎并不高明。

马谡是蜀汉的后起将星,此人乃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也算出身名门。马谡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在第八十五回“先主托孤”。刘备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诏诸葛亮交代后事。当时,刘备问诸葛亮:“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靠不住;而诸葛亮却觉得他是人才,可堪大用。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说对了。

曹丕病死,魏国易主,根基不稳。诸葛亮认为此乃北伐良机,于是排兵布阵,一举拿下陇右之地。如果进展顺利,占据魏国边陲是十拿九稳的事情。魏国当然也不是好欺负的,大将张郃引兵五万展开反攻。街亭就成了双方争夺的要点,此处是出陇入关的咽喉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兵家必争。因此,守街亭就成了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关键所在,不容有失。此时,虽然蜀汉没了关、张,但依旧强将如云。可诸葛亮偏偏点了刘备力劝他不要用的马谡。结果,街亭一战,马谡刚愎自用,兵败失城,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首。我们不禁疑惑,诸葛亮为何要出此昏着呢?

实际上,诸葛亮在用人上有一处致命伤,那就是“任人唯亲”,凭喜好用人。为何这么说呢?我们还是要去原文里找根据。

《三国演义》八十七回中,孔明同马谡首次会面。当时诸葛亮以“如何平定南蛮”为题向马谡发问,马谡侃侃而谈,称平定南蛮的关键不再用兵,而是要令其心服,而这正是诸葛亮此番出兵的核心思想。而后,马谡所言屡屡切中诸葛亮心中所想,最后甚至开始出主意“指导”诸葛亮的行动了!而诸葛亮却以为其“幼常足知吾肺腑也”,对马谡青睐有加。诸葛亮是个很自负的人,但凡自负之人做了领导,都喜欢任用“类己”者。跟自己不一样的人,诸葛亮是看不惯的。只有如同自己翻版一般的马谡,能得到诸葛亮的信任。而这样的用人方法,往往过于主观,会失去对所用之人的客观评价。马谡同诸葛亮一样,善于纸上谈兵。诸葛亮是蜀汉军师,只要决策战略即可,是把握大方向的人,这样没什么大不了;而马谡是前线指挥官,需要实时做出明确的战局判断,纸上谈兵就要命了。诸葛亮如果不是被马谡的“类己”蒙蔽,应当是能够看到他的这一致命缺陷的,也就不会委以重任。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结果马谡用自己的性命和蜀汉的国运,为诸葛亮的用人不当埋单了。

臣本布衣,并非半仙,诸葛亮不是“神人”,也并不完美。他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耍乌龙,正因为这样,诸葛亮的形象才深入人心,可敬可爱。后人将诸葛亮奉若神明,十分可笑;对诸葛亮本人来讲,也难免可悲。

链接一:三国的那些谋臣们

三国时代,群雄四起。乱世中,各路诸侯都求贤如渴,聚集出谋划策之人辅佐霸业。故三国时代也是个谋臣辈出的时代,其中的佼佼者,除了诸葛亮,还要数郭嘉、周瑜和司马懿了。